绍兴图书馆北迁,确实给原来借读比较方便的市区读者带来了许多不便,而原来居住在梅山附近的人就如在家门口一样,再也不必因为借书而来回奔波。原来仅仅只需要几分钟、十几分钟的读者,现在相对来说需要花的时间比原来要多一些。实际上,空间的距离还在其次,心理上的距离反而更大一些,似乎有被抛弃而不再被重视的感觉。
年初的时候也曾经问过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他们的回答是图书馆不是整体搬迁,而只是在镜湖新区开设一座分馆,原来的依然不变,现在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有了整体搬迁的说法。如果真的如此,那就是朝令夕改、随心所欲了。这就如绍兴的规划建设一样,总是让人有“阿姐不嫁,阿妹也不嫁”的迷茫,今天你上台一个规划,明天你主政一个思路,东一榔头,西一榔头,结果把绍兴弄成了不中不西、不土不洋、不三不四的四不象。
相比于诸暨的耕读传家,作为文化古城的绍兴反而在经济大潮中迷失了方向。小小的一座城池,体育馆建了倒是不少,然而建好以后却是荒草没头,麻雀一群群地成了它们的天堂。如果把建设体育馆的经费和人力用来建造图书馆,不也可以皆大欢喜吗?何来现在的“打个叫引个笑”?一座城市,仅仅只有一两处图书馆是远远不够的,这也是和绍兴文化古城的地位是不相称的。绍兴爱读书的人不少,虽然读书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但是读书肯定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思想:或越读越呆成为“书呆子”,或豁然开朗,进入人生新的境界。
虽然读书的人不一定在乎买书的几个钱(不过现在的书价还是让人望而止步的),但是在图书馆看书和借书是一种氛围,也是一种享受。(清)袁枚在《黄生借书说》里有这样一句话: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也是大多数读书人的通病,买来的书,因为已经属于自己,什么时候读都是一样,于是往往乘兴而买,满意而归,回家随手一扔,或许就此而束之高阁,再也难以有再次翻阅的兴致和时间,而“没有时间”就是一个最好的借口。
记得第一次办借书证是在三十年前,那时候应该叫“鲁迅图书馆”,因为住在乡下,所以借书也是不方便的,骑着自行车往往来回需要两个多小时,因为年轻倒也没有什么,哪象现在多走一步似乎会把人累死似的,现在搬到镜湖就如在家门口一样,反而让我们占了便宜,这或许就是俗话说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吧。但是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远和近真的没有什么特别明显的区别,或许是习惯了的缘故吧 ?
其实,绍兴只是一座小城,即使现在过度扩张,也没有膨胀到“巨无霸”的程度,相比于那些大城市,依然有“螺丝壳里做道场”的小家子气,所以如果公交布局合理一些,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不方便,至少我们就是这样过来的,那时我们也没有抱怨什么,一切似乎就应该如此,也就没有了撒娇的资本和可能。但是,现在想想,我们就应该如此吗?
真正爱读书的人,不一定在乎这一点距离,只是因为原来习惯了走几步路的距离,现在有了心理的落差和不适应。关键是调整自己的心态,也就会慢慢地接受这个现实。当然,如果能够多建几座图书馆,那才是上上大吉的事情。
还有完没完哦
绍兴图书馆搬至镜湖新馆后 原图书馆依旧保留
绍兴网 2014年08月13日 17:25:22 手机看新闻
本网讯 近日,有网友向“绍兴民情在线”发帖咨询,听说绍兴图书馆的书籍将搬到镜湖的新文化中心,这是不是真的?对此,市图书馆回应,镜湖文化中心成立后,老馆将作为越城区图书馆依旧存在,新、老馆将实行“一卡通”服务,图书统借统还,资源和服务共享。
8月9日,网友“若耶泛舟”发表咨询帖,并建议镜湖的新文化中心成立后,绍兴图书馆能否只改名,其它的不动。“毕竟老城区还住着几十万人,尤其是孩子和老人,希望借阅、自修、阅览等等功能都不动。”
帖子发布后,引起网友关注。8月13日,市图书馆发帖回复:“镜湖文化中心成立后,绍兴图书馆将搬往新馆,老馆作为越城区图书馆依旧存在,继续为读者提供文化服务,并保留古籍和地方文献馆。”
市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新馆开放后,新馆、老馆将实行“一卡通”服务,图书统借统还,资源和服务共享。“新馆那儿也有购书经费,新旧两馆之间的图书是统筹调配的,不存在把老馆的书籍搬过去的做法。”
该工作人员表示,8月6日,有媒体刊登了照片,表示市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在打包书籍,准备搬到新馆去,其实那是工作人员在整理库房中的书。“我们在全市范围内有70多个流通站,隔一段时间我们都要去换一下书,书籍是要打包流通的。”
绍兴的图书馆只会越来越多,这是好事。上虞区就没那么幸运了。上虞百官街道的实验附小一直荒废着,满目苍夷,一幢鬼楼,为房地产危机增色添彩。
休育馆的确建的太多了,有一些些浪费。
如果这算是扇耳光的话,那真的是有点痛。不象你脸皮厚,扇最多的耳光也无所谓。
作为家住镜湖的同样爱书之人,只想说,凤林西路上那些富丽堂皇的打着**中心旗号的市级部门办公大楼,随便拿出一幢楼,就是蛮好的图书馆用房了。少建这样一幢楼,绝不会减少公务员的报考人数,更不会降低公务效率(貌似只会增加),多建几个图书馆,确实真正能增加城市文气。。。
你们这些个先富起来的人有话说了是把,就因为享受这样的特供多了所以不舒服了,就像杨澜他老公说国家取消候车室VIP室他就不舒服一样。绍兴市内即将沉陷。。。
比起现在的物价水平,书价真的不算贵,特别现在电商竞争,动不动就是在原价五折基础上再打对折,但书这东西就是这么奇怪“非借不能读也”,可能人天生都有惰性吧
绍兴从古就是耕读传家之风,但说实话现在已名不符实了,
在电子阅读大行其道,将一统天下的不可逆转趋势下,如何低成本吸引有阅读兴趣的人们进入书室,想来也只有图书馆,在传承绍兴诗书传家的文化底韵还能发挥出切实有效的作用,
因此,希望的确也希望市政府不要涸泽而渔,光从吸引镜湖人气的角度一下子把重心放到新馆去,而应有个过渡期,让市民有个适应的过程,更应从内容和服务上把群众吸引过去
真当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如果建造的体育馆真的能为民所用,那也是一件幸事。君不见,体育中心多少设备免费开放?露天乒乓球桌宁可空着也不让百姓使用,令其风吹雨打日晒雨淋。和以前的绍兴比,和其他很多发展起点差不多的城市比,绍兴是落后了,绍兴人变得更没有文化了。
绍兴在堕落,历史文化在慢慢消失。阴谋在实现。
一安排就业的破事,讨论来讨论去的,
有几个人去看过新馆了,去看过还觉得新馆不好?我觉得新馆至少从外面看就感觉提升了好几个档次。
呵呵 搬到洋江路上去了 以后借书坐几路公交车啊
书本不多,又分馆,又:流动出车,不像馆变摊了,对读书人来讲,找几本好书更难,书宜集中不宜散古之同理,否则何称馆呢?
馆再新书不多有啥用?别弃了图书馆的?,搞形象工程,有几个馆,多少点送书上门,一架书分拆无数点,难找好书,i读者遭殃
老图书馆也可保留,为爱读书之人提供方便就如同沙漠之泉。有时候形象工程上去了,而实际意义却不尽如人意,也是失败的。
前天去图书馆借书、书架上书明显少了、本来滿架的书现稀稀落落的、总有3分之一分流了吧、七个萝卜八个盖、书少了还成馆吗?书摊罢了、形式主义害死人
确实是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