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中曾有过一支几乎全部由同龄人组成的部队:全师平均年龄18岁,历任师长都是20多岁,师政委肖华上任时年仅17岁,在世界军事史上都极为罕见。 这支部队叫做“少共国际师”,全师共一万余人,党团员占70%,下辖三个团,归红一方面军总部直接指挥。
与其他国家的青年组织战时只是参加后勤、游击等工作不同,“少共国际师”中国支部成建制地加入红军的作战序列,并且在反“围剿”和长征中,表现出了一种年轻人才有的朝气和战斗精神。
第五次反“围剿”前,为了扩大红军,进一步激发群众参军参战的热情,在红军总政治部和共青团中央的倡议下,经党中央批准,建立“中国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中央苏区1万多名青少年踊跃报名。
1933年8月5日,博生县城西郊大校场举行了规模盛大的少共国际师授旗仪式,宣告中国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正式成立,周恩来同志亲手给这支年轻的部队授予了军旗。全师辖四十三、四十四、四十五3个团,共1万余人,平均年龄约18岁,最小的年仅14岁。9月3日,少共国际师又在博生县城大校场举行隆重的誓师大会。该师经整编和军政训练后,正式番号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师,为红五军团建制。
为了把这些初离家门的娃娃培养成能征善战、作风过硬的战士,“少共国际师”成立后,随即投入了战斗训练。中央军委任命陈光为师长(后为吴高群、曹里怀、彭绍辉),冯文彬任政治委员(后为肖华、罗华明)。部队中许多红小鬼,人还没有枪高,起初是用各自带来的红缨枪,后来才陆续开始练习射击、投弹、刺杀等技术。
两个月的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刚结束,“少共国际师”便投入了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第一仗是在闽北拿口与国民党军周志群部的遭遇战,“少共国际师”奉命配合红三军团和红五军团在东线抗击敌人。枪声一响,战士们勇敢地冲入敌阵,展开肉搏,不到两个钟头,就干净利落地全歼敌军一个连。随即挥师渡过闽江,又击溃敌军200多人,还在莲花山歼敌一个排哨,前后共歼敌300多人,缴获了不少枪支弹药。
1933年12月,在黎川东南的团村战斗中,敌人以三个师的兵力发动了进攻。“少共国际师”和三师一部从左翼钳击敌人。战斗将要结束时,吴高群正在指挥所旁的一棵大树下观察敌情,忽然一颗炸弹在附近爆炸,他的头部和腰部七八处负伤,英勇牺牲,年仅二十三岁。
1934年春,少共国际师由28岁的独臂将军彭绍辉出任师长,到该年的5月,少共国际师改称红15师。隶属红一军团。但人们仍习惯地称之为“少共国际师”或“少儿师”。湘江战役中,红15师奉命在湘西延寿圩一带抗击敌人4个团的追击,掩护主力渡过湘江。面对敌人飞机和重炮的狂轰滥炸,红15师拼死实现了战略意图,但官兵伤亡惨重,仅剩下2700余人。
1935年遵义会议后不久,为了提高部队战斗力,军委决定对全军进行整编。“少共国际师”和红一军团主力合并,分别编入红1师和红2师。至此,这支存在不到一年半的“少共国际师”走完了短暂而光辉的战斗历程。
从“少共国际师”走出来的许多“红小鬼”们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后来成长为共和国的开国将军,如肖华、陈正湘、谷广善、何廷一、黄定基等等。让我们永远铭记为共和国做出贡献的万名“潘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