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时期的朔州


司马炎代魏建立西晋后,认为魏之灭亡,是由于无宗室以为藩辅之故,就采取落后的政治制度,恢复了封王和封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之制,共封同姓王57国,公、侯、伯、子、男五百余国,很快导致了“八王之乱”和各族人民大起义。所以,西晋政权为时很短。
西晋初年,朔州北部为鲜卑族领地,南部为雁门郡。郡治仍在广武,其属县有:广武、崞、汪陶、平城(代县东)、人(繁代堡)、繁畤、原平、马邑。
西晋末年,刘琨出任并州刺史入据晋阳后,其西、南有刘渊汉国,东有石勒,北有拓跋鲜卑,面对四境强敌虎视而力不足以抗击的险恶形势,刘琨为摆脱困境,采取了联结拓跋、集中对付刘渊的战略方针。永嘉四年(310),晋怀帝封拓跋猗卢为“大单于”,以代郡封其为“代公”,猗卢以“封邑去国悬远,民不相接”为由,迫使晋室将当时雁门郡所辖陉岭(句注山或雁门山)以北的楼烦、马邑、阴馆、繁畤、崞等五县居民徙到雁门关以南,雁门关以北之地划归拓跋部。猗卢“乃徙十万家以充之”,故迁来这里的鲜卑族约50万人。
猗卢进驻马邑后,于永嘉六年(312)在黄瓜堆筑新平城。晋人称为小平城,派长子六修镇守。《魏书》载:拓跋猗卢六年“城盛乐以为北都,修故平城以为南都。帝登平城西山,观望地势,乃更南百里,于水之阳,黄瓜堆筑新平城,晋人谓之小平城,使长子六修镇之,统领南部。”关于新平城或小平城问题,北魏地理学名著《水经注》提及日没(山阴永静城,又名黄昏城,黄花城)、日中(怀仁日中城)、早起(亦曰食时城,怀仁安宿疃村东)三城。此三城互相比邻,距离相当。其中日中城最大,且有皇城,日没、早起两城相对较小,应是日中城的犄城,而日中城亦确在“水之阳黄瓜堆”,它与平城西山之距离仅百里之遥。考古证实猗卢的新平城确是日中城,确是在汉剧阳城的基址上扩建的。不久猗卢又被晋封为“代王”,在此建立了一个强大的代国政权,拓跋部由此逐步发迹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