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沈氏家训登中纪委首页 中纪委第9次点赞金华好家风


金华沈氏家规家训专题片《金华沈氏:清心俭政 齐家有道》在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中国传统中的家规”栏目首播,介绍金华金东区山下头村及该村的沈氏家风家训,这是该栏目的第77期, 也是继浦江郑义门、兰溪诸葛八卦村、东阳木雕家训馆、永康胡氏家风、武义吕氏家风、义乌徐侨家风、婺城盘溪何氏家风、磐安羊氏,金华家风第九次登上中纪委官网,至此金华各县市区的好家风均已登上中纪委首页。
山下头村位于金华市金东区傅村镇,地处金华东大门,东临航慈溪,西靠潜溪。整个村落建造在一座蝴蝶形的小山坡上。明朝景泰七年(1456年),沈约三十一世孙迁居至此,繁衍至今已有500多年。现有村民760多人,其中绝大多数村民都姓沈。
沈约后世子孙总结提炼先祖沈约修身为政思想和相关诗文警句,制定了《沈氏家训》,共13则,即“孝父母、敬长上、敦友于、正内外、和乡族、率勤俭、禁游惰、革奢侈、惜孤寡、养贤才、尊师道、戒仆从、务耕读”,而每一则又都有详细而明确的规定。
《沈氏家训》以传统儒学为伦理基础,其各条内容既讲道理又重实用,贯穿于家族生活的各个层面。除了恪守礼义廉耻,特别强调要发自内心扬清抑浊,慎独为本,严于律己,出淤泥而不染。家族中一旦出现不孝不义者,一律以家法从严处置:“朔望会聚,拘祠责治毋纵。”
《沈氏家训》还十分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凡读书者……本祠俱有支给。艺佳者另赏笔墨,进学者给与花红,示劝贤培国器也。”而一旦培育成材、出仕为官,则必须牢记“清心俭政”的祖训,以实际行动严格做到清廉节俭,并接受整个家族的监督。
此外,因山头下村一带商业繁华,家族子弟易受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沈氏一族还制定了《禁嫖赌略言》,作为家训的补充和延伸。全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明规矩、定处罚,谆谆劝导子孙后代端正行为,远离邪恶。
网站截图
《金华沈氏:清心俭政 齐家有道》视频文字稿:
时光荏苒,时代变迁。潜溪、航慈溪在这里蜿蜒流淌,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缓缓奔向金华的母亲河——婺江。被双溪紧紧环抱着的,正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山头下村。
【童声齐颂】
“孝父母,敬长上,敦友于,正内外,和乡族,率勤俭,禁游惰,革奢侈,惜孤寡,养贤才,尊师道,戒仆从,务耕读。”
琅琅上口、铮铮有声,和“三字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沈氏“诫子书”,在这里成为了代代相传的《沈氏家训》。
沈氏宗祠、三益堂、西溪殿……28幢明清古建筑,历经风霜雨雪、日月交替,见证了这里的人们从农耕文化迈入现代文明。这里就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曾任东阳郡太守沈约的一脉后裔聚居地。自明代景泰年间迁居至此,至今已有500多年。
八咏辉章 馨德相传
沈约(441—513年),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少年时期的沈约学习非常刻苦,常常在母亲的陪伴下看书至深夜,日积月累,学识不断提高。沈约著有《晋书》《宋书》等史籍,又首创“四声八病说”,为近体诗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出仕后的沈约先后在宋、齐、梁三朝为官,与金华有着深厚渊源,早年任东阳郡太守时勤政廉洁,造福一方。据史料记载,公元494年,沈约开始兴修水利,发动百姓对婺江河道进行疏浚。眼前的这座位于婺江北岸的“玄畅楼”,正是为纪念当年的工程而建。后来,因为沈约在此创作了“玄畅八咏”诗,而被后人更名为“八咏楼”。
“玄畅八咏”以诗言志,忧国忧民、心怀苍生,体现着沈约对德行操守的自省与警励。“清心矫世浊,俭政革民侈。”(《八咏诗· 被褐守山东》)濯污扬清,去除世风之浊,谓“清心”;清正廉明,戒除奢靡之风,谓“俭政”。沈约虽身为太守,日常生活却异常简朴,崇尚淡泊明志,注重洁身自好。更令人难以想象的是,沈约的住所竟然在城外郊区,其目的就是远离酒色与应酬。
正是沈约的言传身教和严厉的家规家训,其子沈旋、沈趋也成为了高官,且均以清正廉洁闻名。沈约留下的诗文警句,加上其教子治家思想,经子孙后代的不断丰富、完善,最终浓缩为13则的《沈氏家训》。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导 林家骊:
他是一位历史文化名人,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第一个方面,沈约他是提倡美政的一个人,美政就是美好的政治;第二个方面,沈约是一个正派的人,他为人正派正直,还有很多的政绩;第三个方面,沈约也是一个很节俭的人,他提倡节俭,俭政。蔡兴宗(南朝宋大臣)对他的评价很高:“沈记室人伦师表,宜善师之。”
训诲可秉 家法严明
潜溪一带,人杰地灵、文脉深厚,位列明代“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就曾以“潜溪”为号,在此开设讲席。山头下村的沈约后裔,一贯尊文重教,恪守儒家礼仪,定期诵读家训,不忘祖宗的谆谆教诲。
【士子读书声】
“和乡族,率勤俭,禁游惰,革奢侈,惜孤寡,养贤才,尊师道,戒仆从,务耕读。”
《沈氏家训》以传统儒学为伦理基础,极为注重内心修炼,特别强调严于律己,以慎独为本,去除内心浮躁,摒弃华而不实。《沈氏家训》的各条内容既讲道理又重实用,贯穿于家族生活的各个层面。家族中一旦出现不孝不义者,一律以家法从严处置:“朔望会众,拘祠责治毋纵。”
《沈氏家训》十分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凡读书者……本祠俱有支给。艺佳者另赏笔墨,进学者给与花红,示劝贤培国器也。”家族子孙一旦培育成材、出仕为官,则必须牢记祖训教诲,以实际行动严格做到“率勤俭,禁游惰,革奢侈,戒仆从,务耕读”,并接受整个家族的监督。
但凡进入村私塾就学的沈氏子孙,每日晨读,必须背诵家训,直至烂熟于心。《沈氏家训》,言简意赅,却又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人生哲理,深深扎根于子子孙孙的心间。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江南文化研究中心首席学者 黄灵庚:
沈氏家族的家训内容很丰富,家训家规里面对子孙后代的这些规定,就是要让子孙通过这样一种修炼,道德境界、思想境界都达到一个很高的高度。那么,这样的人走上社会才可以建功立业,为社会服务。
砥节砺行 贻范古今
大公而小私,凡事讲规矩,是沈氏鲜明的家风印迹。沈约第四十二代孙沈鹤令,曾任清朝地方粮库的监理。有一年,山头下村遭遇水涝,村民们几乎颗粒无收。沈鹤令回老家探望母亲,很多乡邻都以为他会带回几袋粮食,纷纷到村口迎接。出乎意料的是,沈鹤令只背了一个行囊,里面只是一些换洗的衣物,而那一把雨伞,还是当年从老家带去的旧伞。
这篇《禁嫖赌略言》,可谓家训的补充和延伸,体现着沈氏家族严格的齐家之法。全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明规矩、定处罚,明确告诫子孙后代远离不良习气。
这一座古桥,历经风雨沧桑,却依然牢固如初。公元1841年,沈约第四十一代孙沈感卿喜逢80大寿,子孙们合计着做一场体面的寿宴。沈感卿知道后,对子孙们说道:“你们不必为我的大寿浪费银两,把这些银两捐了吧,在潜溪上造一座石桥,方便乡亲们过河。”然而,遗憾的是沈感卿老人没有等到那一天。两年后,经过子孙们的共同努力,一座长20余米,宽1.5米的3孔石墩桥终于建成。为了纪念这位“私财不吝而公奉必约”的贤者,乡亲们将此桥命名为“仁寿桥”。
无巧不成书,2001年,沈约第四十六代孙、抗日游击队老战士沈仲阳遗孀也迎来了80大寿。四个儿子效仿先祖,征得老母亲同意后,将祝寿款捐于公益,捐资20余万元修建了一条环村道路,村容村貌为之一新。
感人一幕,在2011年再次重现。因“仁寿桥”较狭窄,无法通行机动车辆,于是,沈约第四十九代孙沈才兴慷慨解囊,捐资50万元,在“仁寿桥”上游又建起了名为“余庆桥”的新桥。
一座座古桥、新桥,装点着潜溪,方便了行人,也让山头下村成为远近闻名的“仁义古村”。留在村中的村民,耕读传家,和睦融洽。走出村外的人,出仕为官者清廉为官,务实为民;经商者诚信经营,好善乐施……
浙江省文化厅原厅长、沈氏后裔 沈才土:
我们这个家训,已经不再是仅仅写在宗谱上,甚至不仅仅是记在我们的脑子里。它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民风,可以说渗透在血液里,体现于言行中,成为我们宗族人的一种道德准则、行为准则,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价值准则。
千古风流八咏楼,并未因岁月风雨而褪去昔日的光华,八咏辉章,传唱不息。五百多年来,沈约的修身、为官思想与《沈氏家训》一道,成为山头下村沈氏一族的齐家之法,润泽着后世子孙。一座古村的故事,也因为那一份生生不息、延绵不绝的传承而熠熠生辉。

还是家天下的封建思维

哗众取宠,跳梁小丑。
签名:开了个种猪场,场内一百多头种猪,每猪每日轮流与“清锋影”老娘发生性关系。

拍这个片子 我们可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