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贷款额度到底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文|上地十三少
随着消费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市面上越来越多的贷款类app层出不穷,基本上所有的app都可以在你输入姓名、身份证号等个人基本信息之后,快速给计算出你的授信额度来。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个授信额度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准不准呢?
今天十三少就给大家讲讲授信额度背后的那些事。
1.采集数据
无论是谁家的贷款类app,都需要大家填写个人基本信息,一般来说都是最少要包含如下四项: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银行卡号。当然,有的app还需要大家授权通信录、社保、公积金、通话详单等。
在这一环节,金融机构通过你的申请可以获知你的身份与基本信息,很多app在使用时还需要上传地理位置、通信录、通话记录,短信记录等。然而,数据采集并不如我们表面上看到的那么简单,还有很多深层次的数据获取手段,这个后面的文章中会给大家做出介绍。
2.获取数据及加工处理
金融公司在开展线上贷款业务之前,基本上都对接了很多第三方征信数据源,例如大家都知道的身份验证、手机实名验证等。金融公司一般会对接以下四类数据源供授信计算使用:
1.身份验证类:如身份验、手机实名验证等。
2.黑名单、反欺诈类:如各类第三方机构提供的黑名单、多头借贷、借款中介等数据。
3.查询类:手机在网时长、银行卡消费信息等。
4.授权获取类:通话详单、社保、公积金等。
在这一环节,你所填写的基本信息会通过数据查询接口去获取更多的征信数据,随后金融机构会对你的各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从中筛选和计算出最终用于授信的核心数据。这些征信数据是后续评估你授信额度的重要依据。
在金融机构的后台中,需要有一个专门的数据平台来处理数据,包括数据的对接,加工,处理,存储等多项功能。这个数据平台需要结合业务实际需要进行设计实现,并且需要进行持续维护。
3.执行风控规则及授信模型
在获取到授信的核心数据之后,金融公司的风控系统就开始工作了,首先,它会核验你是否是真实申请,然后会核实你是否有不良记录,在通过各类风险规则的判断之后。开始进入到信用评分模型之中计算你的授信额度。关于评分模型,上一篇文章中十三少已经给大家介绍过了,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三分钟带你了解消费金融风控建模》。
在这一环节中,不同的金融机构需要制定不同的风控策略,然后在决策引擎中执行这些规则及模型。不同的金融机构技术能力不同,导致有的公司有在线的可视化配置平台,业务人员可在短时间内配置并上线规则,而有的公司,风控策略都是写死的,每次修改都需要开发排期去排队修改,此中差距,可想而知。在此需要多说一句,风控策略一定要跟随环境及时作出调整,否则容易被欺诈团伙破解,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4.输出额度,完成审批
在信用评分模型计算之后,还需要对你的评分进行一次转换,转换成最终的授信额度。此时,风控系统将授信额度输出给业务系统,业务系统再返回给app,这时你就可以看到你的最终额度了。
一般的现金贷类产品,在这个环节就直接输出给用户最终额度了,而有些风控做的比较严的公司,还会在这个步骤加一道人工审核,专门针对有风险的,资质不佳的,有疑点的客户进行人工审核,在人工审核之后才将最终授信结果返回给用户,这样虽然会加长审批时间,但是也提升了风控的准确性。
贷款额度评估的全流程
经过上面4个步骤,金融机构就可以评估出大家的贷款额度了,而整个处理过程,基本上可以在1分钟之内完成,当然,不同机构的授信时间不同,这一方面取决于数据量多少、风控策略的复杂程度,是否有人工审核环节,另一方面也跟风控系统的性能有着很大的关系。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风控系统的性能越好,审批时效就越高,就能更好地支持各类风控策略的运行与修改。不过相应的,自行构建一套高性能的风控系统也是需要很大的投入的。
通过十三少的介绍,相信大家都知道各类现金贷。消费分期产品的贷款额度评估是怎么做的了,当然,各家公司的规则、模型都不一样,所以同一个人在不同机构申请时,获取的额度也是不一样的,这也都是正常现象。十三少后续会为大家介绍消费金融领域中其他各种高(neng)精(zhuang)尖(bi)的技术,敬请期待。如果有什么想了解的内容,欢迎留言或私信告诉我们哦。
关注牛聪聪,业绩蹭蹭蹭!
编辑|聪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