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家附近的威寺敏寺特大学图书馆,经过学校的画廊时,看了一个展览。显然,这个摄影展,是一个联展。如果没有判断错,这应该是正在读书的一批学生作品。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喜欢看国外学生的摄影作品。多数时候,他们天马行空,各种稀奇古怪的点子,都会在他们脑子里冒出来。而在他们眼里,世界也以各种方式,呈现在影像上 。看他们的作品,跟看顶级大师的名作,有一样的作用;它可以让人受到启发,护展自己未来的拍摄思路。
首先聊聊我毕业的这所大学。这个1839年就开始了摄影教育的大学,大牌老师云集。david bate , david company, lucy soutter等顶级老师,都集中在一所学校里,真不多见。学校的暗房,至今还保留着30多个。同时,学校还为学生提供极其专业和便宜的胶卷冲印和打印服务。此外,学生还可以从器材室免费借各种器材。历史/师资 /设备都让这个学校在摄影教育方面,有着不一般的声誉。
当然,也出了像我这样不咋地的学生。
现在,我们就来聊聊这个我还叫不上名字的联展。一次普通的摄影展,也让有有如下感受:
首先,学生们在关注当代移动互联网对人们的影响。在读文化与批评研究生的课堂里,我们曾学到过另一个词:后人类。当下社会的人们,已经不再是土生土长的自然人,几乎每个人都生活在真实的环境里,同时也生活在虚拟的社区里。正如我们的培训班里聊天,我坐在伦敦的大学图书馆里,有的人在送孩子读书的路上,有的人在出差的途中,还有的人躺在家里的被窝里,但大家都在一个微信群里,为着某个观点,发言,进行讨论和交流。这个受着虚拟社会影响或信息时代影的人们,就被一些学者称为后人类。
同样在大学的课堂里,我们还看到另一个词语:叫媒介景观。当下社会,媒介对人的影响,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很多时候,这种信息的流动,不太容易可视化。
这几名学生,以这几种方式,对当下社会的信息与人们的关系,进行了呈现:
第二,这次展览的部分呈现方式引起了我的注意。在这间并不太大的画廊里,有的学生把照片打印在丝巾上,有的学生把照片做成一堆的小碎片,有的用不同的材质进行打印,还有的把照片或图片说明放在地上。这些与众不同的呈现方式,很快也吸了我的眼球。
第三,除了上述讲的人与信息关系之外,还有人在用其它方式来表达“我”。比如,有的人来表达我与自然的关系。这种以身体某种部分与自然环境或植物融合在一起的呈现方式,是一种有趣的探素。
还有人以各种方式来表达“我”的呈现。有的人把人的头像放在一堆碎纸片里,有的人把自己与现代信息或科技拍在一起。有的人把自己或他人的头像,部分印在相纸上,激发人们的想象和观看欲望。各种招数,各种表达,在不停地提醒人们:“我”是谁?人们到底该怎样来对自己的身份进行认证?
就我而言,我也常在问自己:你的身份到底是什么?对英国人来讲,我永远是一个外国人。而对中国人来讲,我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边缘人。在英国被边缘,在中国同样被边缘。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地域之间,我也很难辨别自己。
不光像我这样的华人。即使是英国人,也同样在寻找自己的身份认同。比如威尔士人,他们也在自我提醒:自己不仅仅是大英帝国里的一员,他们还是地地道道的威尔士人。也正因为如此,戴安娜被授予威尔士王妃之后,让很多人觉得骄傲,因为,他们这个时候才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是可以作为威尔士人的身份来存在的。
bbc还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栏目:who do you think you are ? (你以为你是谁?)在这个系列纪录片里,节目主持人总是跟着一系列的名人,一起寻找他们的祖宗经历和故事,从而来确定每一个被采访对象的身份。
同样,每一个群体,也需要寻找到一种身份认同。比如,我们很多城市,总是需要一些被全国授予的名称,比如全国最佳卫生城市等等,目的是为了激发当地的人们的自豪感,增加对当地城市的认同感和产生归属感。不光中国,全世界的城市都是。当年哥位斯哥为了保住自己所谓的全英第二大或第三大城市地位(现在是伯明翰和曼城),甚至放弃了有人提醒的城市大搬迁和重建计划,因为,那样会让城市的人口数量减少,丢掉了全英大城市的地位。
所以,身份与摄影,从来就是一个大的选题类别。身份的认证有很多种,其中还有一个类别是性别认证。
第四,有人在表达影像的同时,还同样重视声音的表达。这里面有两个探索:一方面,让受众在看完图片再去戴上耳机去听声音,或一边看图片一边听声音。另一方面,有人在呈现影像的同时,将声音视觉化了。这位作者将人的图片与声音波段的符号,合在一起,来探索影像与声音之间的联系。
第五,以人以摄影解剖学的方式,对某些建筑进行呈现。一栋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建筑,到底需要哪些素材。一位摄影师拍下了建筑的同时,还一一展现出这栋房屋所需要的种种材料。就象是人体的某个部件,或者是机器的某个部件,以静物或肖像的方式,对它们进行拍摄和展现。
这样的方式,我同样见过。应该是前两年在英国国家摄影师画廊里,在展览现场,呈放着一辆汽车。而摄影师把这辆汽车的每一个部件,都分拆出来,进行拍摄。这个展览也是用同样的方式,告诉人们:你们所看到的只是事物的表现,现在展现给你们的,才是表象背后的东西。
第六,把镜头对准日常生活内容或场景,也同样可以拍摄出作品。一位学生拍摄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辣椒,以拍静物的方式进行拍摄。表面上来看,他或她拍的这些照片,并没有令人惊奇的可能。如果你仔细分析本杰明曾经说的那句话:任何事情,都要放在历史的背景下去分析,你就会觉得,这同样是一个好的选题。20年前,30年前,也许没有这样的辣椒。至少,对中国人来讲,那个时候,这样的蔬菜并不常见。如果放在后面几十年,也许人们日常吃的辣椒,又呈现出了一种新的变化。纪录当下的生活消费景观,尽管它随处可见,但拍下来也是一种了不起的大选题。
第七,身体永远都是摄影师的拍摄对象,永远是摄影作品展里的一道风景。有的人把人体拍虚,展现出一种人身体的运动和变化。有的人在拍摄自己的手,让它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的理解。也有的人拍摄身体与自然的关系,更有人来拍摄人体的某些部分,让它成为一种新的身体景观。
第八,人造景观也同样是永不过时的拍摄选题。一位学员选择了各种各样的水泥建筑以及在附近行走的人们。人以自己的方式改造自然,形成了新的不同于自然的风景。人们在方便自己的同时,也在形成对自然的伤害。很多摄影师集中精力,在拍这个。采石场 建筑工地 废弃的轮胎形成的垃圾山 化工厂排出的红色污水,都是同样的景观,也反映的是同样的题材。
第九,一些私人物品的展现,也是当下一种流行的拍摄方式。比如,有的人拍摄农民工春节回家所带回的礼物,有的人拍摄每个人快递包里的东西,有的人拍摄孩子的玩具,有的人拍摄个人的私人用品。这种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摄影方式,往往是一种最有效的日常纪录。拍摄的量大了,也可以成为好的作品。
第十,还有学生在探索抽象与摄影的关系。这是一个大选题,无论是水里的墨汁,还是天上的云彩,抑或是水里的灯光,都能形成一道不一样的景观。这是在探素摄影师内心感受与影像的关系,处理好了,就是非同一般的作品。
走马观花地看,潦潦草草地写。四十多岁了坐在图书馆里磨论文,既痛苦,又快乐。我还在琢磨那篇《为什么犯罪小说要把城市当作写作的舞台》的文章。把这些零时想到的东西写出来,愿对远在中国的你们能有所启发。
在伦敦祝你早安!
2018年1月19日10:16中国时间1月20日6:16草于伦敦威寺敏斯特大学哈罗校区图书馆,为《中国摄影报而作》
本文图片版权,均为威寺敏斯特大学摄影系所有。
主编:王炬亮
编辑:走走
美术总监: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