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好的设计关乎过程,而非产品本身。这篇从国外进口的译文集结多位大牛的智慧,不浮于表面的技巧与操作,深入窥探设计的过程,从创意到执行都有非同一般的思路见解,特别是正在上升期/瓶颈期的设计师,这篇文章就是为同学们量身打造的,非常值得阅读,千万别光马克咯。
@hasebe:设计师的工作过程决定了最后产物是平庸还是卓越。天赋和训练都不能替代良好的设计习惯。好的过程可以掩盖许多天赋和技巧上的短处——反之则不然。好的过程可以帮你做出自己最好最独特的作品。坏的过程则让你疲倦,或是做出一些无聊又陈腐的东西。
要形成一个健康的设计过程,最简单的方法是直接模仿你所崇拜的设计师。在这篇文章中,我会分享一些从我自己喜爱的设计师,或是一些其他领域的智者那里借来的建议。
这篇文章的长度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也许本可以被分成许多小文章,不过把这些来源五花八门的建议放在一起会更有意思。好的建议往往不期而至。
简单来说
下面这个列表是这篇文章的简短版本。这几句话并不是拿来温暖你的鸡汤,而是泼在你脸上的冷水,勇敢面对吧!如果你能严肃对待这些问题,就能够重塑你的工作方法——不论你是单干还是团队工作。
-关注你的过程,而不是最后的产品。
-把你工作中的“创意模式”和“执行模式”正式地分开。
-延迟决策,直到不得不做出决定为止。
-设法缩短修订版本之间的间隔,比担心不能在结点之前完成项目更加重要。
-重新设计是设计的本质。
-恪守自己的设计原则,但要灵活地去应用。
垃圾桶
这篇文章的标题可不是《难以置信!成为一个好这设计师就这三步!》。要是做一个好设计师这么简单的话,岂不是所有人照着这张清单就能成功了吗?
每当我看到能启发自己的设计时,我会尝试想象着自己在做这个设计。但是有很多次,我不得不被迫从这种空想的练习中跳出来,因为我搞不清其他设计师是怎么做好这些作品的。为此,我失去信心,就好像他们之间守着什么秘密知识一样。
很久以后我才意识到自己找错了解决问题的方向。我是想从“结果”开始,逆流而上去寻找设计的源头。然而,事后诸葛亮,以这个角度来看,所有的决定都会显得理所应当。因此,那些没有体现在最后产品中的调整、转折或是困境,我便无从得知了。不过当我转换视角,去学习设计的过程以后,这些问题便都清楚了。
“如果你想学好设计,就去看看好设计师的废纸篓。”
当你开始学习另一个设计师的垃圾时,你才能解封她工作的过程。一个最后被抛弃的想法之前会有多少次迭代?在试图解决一个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多少种解决方案?莱昂纳德·科恩曾写过:“诗是生活的证据。如果你活得如火如荼,诗就烧成灰了。”任何创意活动中,最后成型的“结果”,只不过是一路工作所“烧”出来的灰尘,所堆积出来的东西罢了。
健康的设计过程
什么才能让设计过程健康起来?对这个问题我有一些实用的回答。这些回答的来源各种各样。顺序不分前后:
1.关注过程,而非产品。关注你工作的质量,而非花在上面的时间。如果这么做,你会发现,你会比你想象得还要快得做出自己最好的作品。
2.开放vs.封闭。开放(创意模式)和封闭(执行模式)应当被清楚、正式地分开。要练习能在两个模式之间自由切换。
3.“犹豫不决”。不到最后期限,不要作出决定。“决定”本身并没有价值。
4.设法缩短间隔,不要盯着结点。设法缩短修订版本之间的间隙,这样做比起担忧是否能在结点前完成项目,对你的生产力更有好处。
5.重新设计才是设计的本质。深呼吸,伸展你的四肢,然后准备一遍遍地重复同样的工作。不要把第一版——甚至是第二版——当做最后的版本。
6.恪守原则,灵活应用。有主张的设计只有在规范的框架下才有用,而且还需要去灵活的应用这些准则。
让我们来详细讨论每一条。
一、过程,而非产品
我一直持续不断的从乔·海姆斯的zeninthemartialarts(《武术中的禅》)这本小书获得灵感和启发。海姆斯是一个旅行家,后来对武术绽放出无比的热情。不过,他的这本书书除了偶尔提个一两句以外,和禅与武术都没什么关系。这本书真正的乐趣所在在于其所提供的大量实用的智慧。
下面这段话是我最喜欢的片段之一的完整摘录,这段文章阐述了为什么关注过程,而非最后的产品,却反而能够在让你在两方面都成功的原因:
韩奉修(音译,한봉수)师傅是一个中等身高,留着一头铁灰色头发的韩国人。他的一言一行都相当有威严。作为一个传统的材料大师,他在韩国从他的师傅那里学来合气道(hapkido),而他的师傅又被一长串其他师傅教导过。韩师傅的讲习会不仅是一次训练,也是人生中的一课。每次离开他的道场时,我总觉得自己变得更充实了些。
当我和韩师傅学习合气道时,我已经50多岁了。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因为合气道对身体柔韧性的有很高的要求,所以我的进度很慢,也时常觉得很困难。由于年纪导致我的身体僵硬,而且因为我的背部有问题让我难以保持平衡,同时,高于胯部的踢击动作会让我疼痛不已。那些年轻人能轻松做到的动作,我则要花数倍的努力和坚强的意志力才能完成,这使得我的学习过程变得异常复杂。我曾多次想放弃,韩师傅注意到了这点。
在一次训练过后的下午,韩师傅邀请我和他一起喝茶。等他准备好茶后,他开始说:“除非你愿意给自己时间,不然你永远不会试着去努力。我想你已经习惯于唾手可得的东西,不过生活和武术都不是这样的。”
“我并不是没有耐心。”我说。
“我们现在讨论的不是耐心,”他回答道,“做一个有耐心的人意味着能忍受平静。意味着能给自己时间,充满活力地朝向一个不设期限的目标。”
他触及到了我问题的核心。我给自己设定了一个时间期限去效仿韩师傅,而且我因没有尽快实现目标而受挫。当我把最后期限抛之脑后的同时,身体也如释重负。几个月内我就完成了剩余的课程。
同样重要的是:通过韩师傅的建议我解决了另一个棘手的问题。当时我正在写一本书,而且越写越慢。这使我感到失落,因为当时我已经承诺要在短期内另起一个新的项目,这件事让我心神不宁。如今我意识到我关注错了地方。我犯了和在合气道上同样错误。我应该关注写作本身而非完成这本书。一旦我解开了脑中的枷锁并不设期限地去完成那本书时,我得以让自己戒除焦虑,专心于写作。
—
海姆斯是一个作家,而非设计师,不过我相信他的建议对任何创意工作都可以应用。
二、开放vs封闭
1991年,约翰·克里斯给一群挪威人开了一个关于创意的讲座[1]。这个晦涩的讲座改变了我的一生。这是一个值得反复观看的讲座,并且只会占用你短短的36分钟。简短起见,我来尝概括一下讲座的思想。
创造力是一种操作方式、一种思维习惯——而不是天赋。一旦你抓住了这个事实,就会痛悟:我们安排自己时间的方式,以及与同事之间互动的方式,或许经常在破坏我们孜孜以求的创造力。
应当正式地把创意环节,从我们对“把事做完”的饥渴之中剥离出来。当我们需要解决一个对创造力有需求的问题时,应当有意识地排除一切噪音和压力。克里斯建议留出一个半小时的空闲时间,以一个轻松自得的状态进入一个开放式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需要强迫自己,以尽可能多的方式来看待问题。
其重点在于不去解决问题(尽管最终会解决的),而仅仅是探索它。急不可耐的“确定”或“通过”,都会摧毁本来就脆弱不堪的创意过程。相反,应该等到用完这段“创意时间”以后,再做判断。到那时候,你再回到“封闭”的状态,并在此期间,根据创意活动给你的启发做出实践验证。然后,规律地重复这个循环的模式。
我对克里斯演讲的总结还远远不够。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真的应该去看看整个视频()。这段视频里充满着他独一无二的智慧与幽默。准备好捧腹大笑并为他鼓掌吧!
三、“犹豫不决”
马克·埃德沃兹,一个知识渊博的设计师,同时也是bjango的创始人。最近贴了一篇关于他对前老板(一个设计公司的创意总监)回忆的感人文章()。
马克刚开始误认为他老板是个古怪且优柔寡断的人。后来才领悟到,隐藏在它老板疯狂的表象之下的,是足以颠覆他职业生涯的一课:
—
对我来说,他好像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一直到处摸索,最后才在停在某些不置可否的事物上。这些东西并不是不可以,但是不够好。然后他就要求更多的更改,包括某些明摆着就很糟糕的更改。
……
后来我才领悟了。
他故意尝试各种各样疯狂的东西,甚至知道那些中的绝大多数没有用。但他根本不在乎,他不在乎也觉得这样没关系——我们最后成果所能达到的,是我们事先的规划所估计不到的。问题并不是“最佳的方法是什么?”而是“有多少种可能的方法?”,直到最后时刻来临之际再做出判断。判断的感觉也许不错,不过这并没有价值。结果才有价值。
然而(总监的)成果往往是扎实、却又与众不同的惊人设计。他从不会用稀松平常的方式来处理。从作品的外表,或别的艺术总监的眼中来看,它非常神奇。不过,从过程的角度来看,并非是因纠结细枝末节而产生这样的结果。
—
我特别喜爱马克最后对于他老板是如何避免设计师瓶颈的观察。回顾自身,才发现我自己因为总是草率地追求“确定”,而且迫不及待地想从“还没确定”的不适感中解脱出来,从而经验性地陷入瓶颈问题。
四、设法缩短间隔,不要盯着结点
阿萨·拉斯金,一个多才多艺的设计师,现在是jawbone的副总裁,写过一篇博客(
[2]这段引文来自gettingreal这本书第四章,下文引用的内容也出自该连接内的译文。翻译修订:cnbo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