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嘉报情缘未了


位于嘉兴市中心的紫阳街西侧,有一幢融合了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回字形楼,老嘉兴人称之为“高家洋房”。楼四周大树环抱,楼上楼下都有回廊相通,楼上的回廊里筑有不少燕子窠,每到春天,小燕子孵化后,大燕子飞来飞去觅食喂食,小燕子嗷嗷待哺,非常热闹。
  这里便是嘉报的发源地,确切地说是嘉报租了嘉兴市新老兵中转站的房子,当时的嘉报叫《嘉兴报》,四五十号人,报纸一周二期,一期四版,四开版面。当时的报社印刷厂在解放路上,高校毕业生新来乍到往往从校对做起,深更半夜来回跑。
我有位同学就在嘉报工作,所以我经常“混迹”于此,对那里了如指掌。这段经历也造就了我这位2B文学青年,进而成为《嘉兴报》通讯员,时而发点“豆腐干”,每次都会沾沾自喜。
嘉报的首任老总是沈明道,个子不高,面色红润,很有精神。记得有一次,我和一位记者去采访一位搞建筑的工程师,写了一篇人物通讯发表了,市建委领导看到后,打电话给沈总,对文章中“自行设计建造”提出质疑,并要求登报更正。老沈婉言拒绝后,提醒我们写新闻稿不仅要认真,更要细致,虽然没有严厉批评,但我们感激涕零。从此,我写文章就更加谨小慎微了。
那时嘉报记者白天采访,路远乘坐公交车,路近就骑自行车,晚上回来写稿。有一次,一位记者要采访嘉善县罗星乡马家桥村的一位西瓜种植大户,他早上从嘉兴乘坐公交车到嘉善,得悉这位西瓜种植大户在嘉兴郊区大桥乡胥山村承包了很多耕地种西瓜,下午就匆忙从嘉善的同学处借了辆自行车,骑行一个多小时才找到了那个瓜农。奔波一个大圈子,发现居然就在我家旁边。采访结束时,天下起了阵雨,他便到我家借了把伞,急忙赶回嘉善——因为那位同学还等着骑车下班。
曾经有一位记者,要采访大桥中学的一位优秀教师,从嘉兴乘坐公交车到大桥,我到车站接他,再陪他一起到大桥中学采访。结束时已经中午了,便到中学食堂吃客饭,饭后那位记者自觉付了饭钱。当今,党委政府正大力提倡的,不正是这样的工作作风吗?
弹指一挥间,三十年过去了,嘉报从原先的一份小报,发展到《嘉兴日报》、《南湖晚报》、嘉兴在线、城市新图网、99号网站并存;办公场所从紫阳街租房,到中山路上建房,再乔迁到如今的报业中心;集团从业人员从几十人到如今的千余人。嘉报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
伴随着嘉报成长,我从一个普通通讯员,到如今嘉兴在线的版主,也可谓不离不弃,相濡以沫。这其间,我撰写并发表了很多稿件,倾注了自己不少心血,同时也收获了更多的快乐。
嘉兴在线网站成立后,我便成为嘉兴在线的忠实网民,至今在博客里发表博文507篇,关注社会各个方面,弘扬正气,特别是在对环境保护的鼓与呼方面,作出了一位市民应有的贡献。同时,协助网站多次组织网友活动,尤其是成功组织了嘉兴在线第一次活动——《嘉兴在线“007一号行动”》,收到很好效果。作为版主,我加入了“嘉兴市互联网自律联盟”,努力维护网络良好的风气,决不造谣传谣,以讹传讹。
今年上半年,嘉兴市第三届十大风云人物评选,网上投票在嘉兴在线举行,业余兼任嘉兴市环保联合会副秘书长、市民检查团主任的我,得到广大网友厚爱,荣幸地被推选为嘉兴市第三届十大环保风云人物。我想,这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对我热衷环保公益事业的充分肯定。今年4月5日,《嘉兴日报》以整版篇幅报道了我和嘉兴市环保联合会的事迹。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中国环境出版社还出版了我创作的《为母疗伤——嘉兴市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纪事》一书,这本书是从嘉兴在线博客我的博文里编选而成,真实地展示了一位嘉兴公民的环保历程:从一位无意的旁观者到热心的参与者,再到积极的组织者,而我只是嘉兴市公众参与环保的一个缩影。书中,我阐述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这一“嘉兴模式”的先进性和可行性,论述了中欧环境治理公众参与项目的必要性。这些得到了中外环保专家的鼓励和肯定,也是我和嘉报不解之缘的见证。(本文刊登于2014年8月25日《嘉兴日报》第五版党报热线)

记者挺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