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为恢复古城风貌正在分阶段修缮恢复古城墙,全长15公里


苏州古城墙是苏州历史文化名城最具风貌特色和历史价值的标志性建筑之一。2011年9月开始,苏州分三个标段开始逐步修缮恢复古城墙。至去年底,连同原来的遗存,已经恢复4公里左右。这种保护古城的举措值得称道。先发一张苏州老城的城门地图。

苏州盘门,这是保存相对完好的历史遗存

苏州相门段城墙

相门段城墙内设有城墙博物馆

平门段城墙正对面是苏州火车站

齐门段遗址及修复

娄门段及娄门记忆

蛇门段城墙保存完好

胥门段遗迹也保存相对完好。第二张人物图是伍子胥像。

阊门段及护城河外景,以及姑苏繁华图中的阊门局部

绍兴为什么不能参照下

葑门段城墙

金门遗址

竣工仪式及专门 的城砖制作机构标记

南门及人民桥

这是2011年的媒体文章:
一座城的复兴时间表
  记者 程子
  苏州的古城墙是个古老的概念。从伍子胥建城开始,这夯土围城就注定谱写起了自己的故事。旧时它是连绵的、雄伟的,也有了岁月的洗礼才存在于今天。因此,我们讲述现代对古城墙的维修,便不能忽略它的开始和历代的损坏和完善。
  我们这座城市古城墙的复兴时间表,应该有两千五百年的长度。
  春秋,开启古城墙的传奇
  商朝末年,泰伯、仲雍奔吴,从此吴国的历史便开始了。公元前514年(春秋时期周敬王六年,亦即吴阖闾元年),雄才大略的吴王阖闾即位,任命相国伍子胥修建新城。伍子胥在动工之初,“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做了大量的水文、地质勘查工作,历时六年,终于建成规模巨大、气势雄伟的吴国都城——阖闾大城,这就是苏州城的前身。
  查阅苏州地方志,苏州古城的规模,据《吴越春秋》记载,伍子胥奉吴王阖闾之命,“筑大城,周围四十七里”;《越绝书》记载得更为具体,“吴大城,周四十七里二百一十步二尺。南面十里四十二步五尺,西面七里一百十二步三尺,东面十一里七十步一尺”。
  隋唐宋明清,一场场战火后的复兴
  自秦汉至南北朝,苏州古城墙的修建情况处于史籍缺失的状态。故事便跳至了隋朝开始。然而接下来,古城墙却一直在朝代的更替中接受战火的洗礼和战后的恢复。
  隋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越国公杨素把苏州城迁至了城西的横山东麓,到了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姑苏城又复迁回了旧址。
  唐乾符二年(公元875年),在镇压了王郢起义后,刺史张搏重新筑造了城墙,当时为南北十二里,东西九里,周长四十二里三十步。
  五代梁龙德二年(公元922年),五代吴越王创建者钱镠以砖砌苏州城,高二丈四尺,厚二丈五尺,里外有濠。由此,苏州城成为了已知最早的砖城。
  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金兵南侵,苏州城遭到很大的破坏。城墙经淳熙中知府谢师稷、嘉定十六年(公元1223年)知府赵汝述等相继修治,直至绍定二年(公元1229年)郡守李寿朋重建,苏州城坊才完全恢复,并留下了著名的《平江图》。
  后宝二年(公元1254年),知府赵汝历增置女墙(城墙上筑起的墙垛),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又多次修缮。
  德元年(公元1275年),元军入侵,“城池悉命夷堙,故民杂居遗堞之上”,苏州古城第二次遭到毁灭性破坏,直至元末各地起兵抗元,遂于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重建苏州城,还加厚城墙加深城濠,时称为“城西向,一仍子胥之旧”。
  元末,张士诚占据苏州时各城门增置月城,后城被明将徐达、常遇春攻破,城墙又遭破坏。于是明初再次大规模修建,据卢熊《苏州府志》记载,城墙总长计三十四里五十三步久分。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巡抚韩世琦改筑苏州城,“城周四十五里,长五千六百五丈,高二丈八尺,女墙高六尺。”今之砖城乃为清初所遗。
  民国,城墙的清晰记录期
  从民国开始,苏州城墙坍塌、损坏以及修复有了更为清晰的记录。
  目前能够确凿考证的有:民国7-11年(公元1918-1922年),盘门至葑门段城墙、南童梓门附近城墙先后坍塌;14年,雇工70人,用2天时间修复进门两侧两处坍塌城墙;16年,修复骆驼桥浜至娄门婴儿坟、盘门炮台至胥门鼓楼、昇平桥至南童梓门各段坍塌城墙;18年,阊门和胥门之间有18处城墙坍塌;23年,学士街莲花巷底、天官坊陆家花园、高井头尤家花园等处附近有11处城墙坍塌;26年,苏州为抗日而构筑防御工事,沿城顶挖掘壕沟,加之以后在战火中有些地段城墙被炸成缺口,城墙受损较大。29年,修复平门至金门、金门至胥门段城墙7处;33年,修复齐门附近的城墙。齐门两侧城墙已废毁堙灭;35年,阊门尚义桥西北角约5-6丈一段城墙坍塌;36年,修复四摆渡、相门附近城墙大小缺口及盘门至葑门段城墙3处。
  值得一提的是,民国时期苏州多了一个金门,它是为了方便交通而开。从现在的眼光看,门洞太窄,从当初交通状况看,这样宽已经足够了。城门仿自欧洲样式,雉堞源自罗马、门型源自凯旋门,是苏州保存完好的一座中西兼容的城门。
  21世纪,古城墙展示新风采
  解放后,对如何保护好历经沧桑、基本完好的城墙未予应有的重视,致使大部分城墙先后被拆除。
  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来,虽然把保护城墙的工作提到了应有的高度,但城墙已残留无几。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修复城墙204.42米。此后,对古城墙的保护也在陆陆续续地进行。
  2011年1月的市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上,一份《苏州古城墙的保护及逐步重点恢复》提案得到了批示。苏州将有望从“十二五”期间开始分段、逐步重点修复苏州古城墙。
  而城墙修复利用试点工程将力争于10月份开工。苏州将对古城墙实施修复保护试点工程,计划分相门段、阊门北码头段、平门段三区段实施,其中相门段从相门桥堍往北,原苏州监狱到振亚丝织厂段,将整合平江历史街区等旅游资源,开发和形成苏州东部的文化旅游新板块。阊门北码头段将结合正在实施的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整治保护利用工程,与山塘历史文化街区以及明清一条街开发项目等有机结合。平门段位于火车站正对面,将结合平四路现有仿古城墙风貌水闸和绿化带,采取虚实结合的方式,修复传统城墙、观瞻城墙等。姑苏城墙,又将进入一个古韵今风的新时期。

绍兴又落伍了

对于绍兴古城的保护,包括恢复古城墙和城门,绍兴的许多有识之士不知已喊了多少年,但绍兴傻冒太多。

都泗门,迎恩门除了规模小了点,其他也不错啊!

民国时期塌的,真正将八个城门都拆掉是在解放后。

抗日战争期间,为了便于与日本侵略者在城内外开展游击战争,国民政府在绍的驻军司令部于1938年下令拆除城墙。当时测定的城墙总长度为13566米。由商会筹集全城一个月的房屋租金作为拆工费,由塘工土方包头承包,招集民工,1939年上半年全部拆除。《绍兴历史文化》 浙江人民出版

民国20年(1931年)7月,县长郑凝为了便于交通及引水排涝,拆除迎恩、昌安、水偏、都泗、殖利(南门)、东郭6水座城门。
而绍兴城墙全部拆除,则在民国27年(1938年),当时杭州已经沦陷,日机不时空袭绍兴,投掷*****,为便于市民在空袭时向城外疏散,以及考虑日寇占领绍兴后利于反攻,时驻钱江南岸的国军六十三师提出拆除绍兴全部城墙,县长沈涛奉命执行,于是年6月底拆除了城墙。
————————————————————————————————————————————
解放后破坏的文物古迹是不少,但至少在绍兴古城墙、古城门上,傻缺的民国政府更应该被指责。

苏州真当不错,绍兴不能与之相比

希望恢复

高大上啊

全国能有几个古城能与苏州相比

绍兴的傻冒们总是会找各种不保护古城的理由。想保护的有保护的理由,想破坏的有破坏的理由,人与人的差别就是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