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汽车玻璃供应商,福耀玻璃集团董事长曹德旺向美国投资10亿美元,并吐槽中国的税负的一番话引起了轩然大波,原本向国外投资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前几年政府一直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不论是联想还是吉利汽车,都并购过外资企业,也在国外有大笔投资,甚至最近万达也在美国有大量投资,为何曹德旺的一番话能引起这么大的骚动呢?实际上主要因为美国的侯选总统川普所倡导的制造业回归美国计划,在这个风口浪尖的时候,曹德旺投资十亿美元在美国,并且还说得有理有据,生产成本的确比国内低,这才引起了所有人的关注。他的一席话打破了人们固有的对中国制造成本低的印象,那么到底中国的税负重不重,曹德旺说得是否有道理呢?我们必须从正反两个方面去理解,下面就是两篇针锋相对的文章,我们只有看完这些观点,才能有真正客观的评价,希望读者看完本文之后,可以在留言中谈谈自己的观点!如果认为本文有益,也可以扩散至鹏有圈,让更多的朋友们看到和讨论!
马光远:如果“曹德旺”们都跑了,中国经济还剩下什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确定明年的重点工作时,将“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列为四项重点工作之一。这应该是近年来比较少见的,一方面说明对实体经济的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当下中国的实体经济确实令人担忧。
实体经济成了人人嘲笑的弃儿,根子究竟在哪里?
最近,玻璃大王曹德旺因为宣布将投资10亿美金到美国建厂做汽车玻璃,接受了第一财经的采访。谈及为什么到美国去建厂,曹德旺算了一笔账:
一是美国的土地基本不要钱,买地的钱政府各种补贴后等于没花钱;二是美国的电价便宜,是中国的一半,天然气是中国的五分之一;三是物流成本比中国便宜;四是综合税负比中国低。
这样算下来,除了我们的人力成本仍然比美国便宜,剩下的成本都比美国贵。
曹德旺的话翻译过来,就是在中国做制造业,已经没有什么成本优势可言。美国从奥巴马政府开始,痛定思痛,振兴实体经济,启动“制造业回归”计划。这种思维其实是基于美国仍然是一个制造业大国,以及美国在制造业产业链高端的竞争力。美国其实从来没有从成本的角度考量过制造业回归的问题,但即使从成本的角度考量,居然也顺理成章。近10年来美国制造业的各项成本都在下降,包括人力成本,页岩气革命给美国带来的能源成本的降低,以及美元作为全球储备给美国制造业带来的优势竞争力等。
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研究报告,在美国制造商品的平均成本只比在中国高5%。更令人震惊的是:到2018年,美国制造的成本将比中国便宜2-3%。到2015年下半年,就多数面向北美消费者的商品而言,在美国低成本州生产将会变得和在中国生产一样经济划算。再进一步,美国的互联网制造一旦成为现实,在制造业的总体成本上,美国对比中国将占有一边倒的优势。对于缺乏核心技术的中国制造业而言,我们唯一的竞争力就是成本优势,如果丧失了成本优势,中国制造业只有死路一条。
在制造业的成本上,我们和美国比居然已经没有任何优势!以前这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实,然而,这的确是血淋淋的现实。在成本问题上已经不如美国,意味着,即使在低端的制造业领域,我们和美国比已经没有任何优势。至于高端,自然不用提。
除了各种成本的繁重,曹德旺还谈到了中国社会存在的不良的风气。他说:
美国在搞制造业回归,“我们中国呢,现在你看看,最赚钱的就是it,it实际上本身没有赚钱,他就是忽悠就是从资本化利用民间钱拿来做这个事情,第二个就是私募基金、投资银行,银行这几年赚的盆满钵满。实体经济,因为劳工成本高,大家都去做房地产,盖房子要用劳力,变成我们有效的劳工被房地产拿去,再加上转金融业、it业,这些服务业的高需要劳工也找不到人,这样的情况你说怎么做?”
这段话,其实捅到了中国经济更大的软肋。当大家都玩以钱生钱的游戏,当很多人都去炒房地产,当创业者每天想着用各种手段去“融资”的时候,中国经济事实上就被一种歪风邪气左右了。真正做制造业的被嘲笑,而投机取巧赚快钱受到了热捧。很显然,这是一种糜烂颓废的气质。
沉重的负担和糜烂颓废的气质,这就是中国制造业生存面临的现实。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谈到降低税负负担时,特别提到要在减税、降费、降低要素成本上加大工作力度。要降低各类交易成本特别是制度性交易成本,减少审批环节,降低各类中介评估费用,降低企业用能成本,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劳动力市场灵活性,推动企业眼睛向内降本增效。针对性应该说非常强,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落到实处?在减税比断腕还难的情况下,我们如何在为企业减负上和时间赛跑?
拿减税来说,今年年初政府工作报告一开始拿出了一个非常令人期待的减税计划,甚至承诺在“营改增”的过程中“只减不增”。但结果,企业的税费负担并没有实质性的降低,在经济非常困难的情况下,税收总额仍然在增加。一些地方甚至想方设法创收,宣传税收如何如何增长。即使官方宣传的营改增减税5000亿也备受质疑。
前段时间,我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了著名税收专家李炜光先生谈的“死亡税率”问题。他的三个数据非常刺眼:
?对于中国企业税负究竟重不重的调查问卷,企业家认为税收负担很重和较重的比例很高,达到87%,认为税负可以接受的仅占8%,认为较轻和很轻的仅占1%;
?我国企业的实际税费负担率接近40%的水平。40%或30%的税负对企业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死亡,或可以叫“死亡税率”。因为在我国,除新兴行业以及金融等领域外,大部分企业的利润率都不到10%,30%-40%的税费负担足可以导致大多数东部沿海加工业企业处于困境之中,甚至亏损倒闭;
?如果用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中的“总税率”指标来衡量我国企业所承担的税负(总税率是指企业的税费和强制缴费占商业利润的比例),2013年,我国企业总税率为68.7%,不仅明显高于发达国家,也显著高于发展中国家泰国和南非,仅略低于巴西。这之后的2014年和2015年,中国继续维持在68.5%和67.8%的高水平上。在如此重的税收下,中国的制造业企业活着已经不容易,谈何创新和转型?
其实,关于中国税收,关于中国制造业,关于中国房地产,我们已经讲了很多很多。撕破喉咙喊减税,但雷声大,雨点小。很多制造业企业出问题,没有看到政府着急、财政补贴,但是在房地产下滑的时候,却毫不犹豫拿出宝贵的财政资金去补贴卖房者。这种思路不改变,中国实体经济怎么可能好转。曹德旺感叹:“我们宁可继续做那些不靠谱的事情,从来没想过你救了今年,明年怎么办?救了明年,后年怎么办?你知道拖一年严重一年。”
这也是我的感叹。
如果“曹德旺们”都跑了,中国经济最后还剩下什么?
必须祛除笼罩在中国经济上空乌烟瘴气的空气了,必须意识到中国实体经济面临的生死存亡的危险,必须意识到,再不真诚减税,再不抑制对房地产的爱,就真的来不及了。
陈经:单凭玻璃行业,就能判定中美制造业成本高低吗?
美国用资源优势和中国竞争,不能说明美国制造业有多少竞争力,这也不是中国产业的优势所在!陈经2016年12月20日(本文首发于观察者网,陈经评曹德旺“出走”:单凭玻璃行业,就能判定中美制造业成本高低吗?)近日,曹德旺接受第一财经访问,谈福耀玻璃在美国投资6亿美元建工厂,论及了他在美设厂总利润的计算方法。这个访谈引发了业内外的广泛关注,很多媒体把曹德旺对一项具体投资的解说,包装为“中国除了人便宜,什么都比美国贵”的唬人文章,并进一步引申阐发,一时间有关中美制造业成本对比的话题再次被人们热议。我之前在2015年8月写文章,揭穿了美国波士顿咨询(bcg)发布《全球制造业成本报告》炮制的“中国制造业成本接近美国”的谬论。因此,我对各国制造业成本问题比较关注。现在有一个知名中国企业家真的出于成本考虑,到美国大举投资建工厂了。这能否说明,由于中国制造业成本越来越高,美国制造业成本真的低于中国了?曹德旺的“野望”本文通过分析玻璃生产的过程指出,bcg发布的成本报告正好能和曹德旺的访谈相互印证,说明美国仅仅能在“产品主要制造成本是天然气、美国天然气资源成本远低于中国、美国当地政府给优惠、且与中国向美国出口相比”的情况下,相对中国有一点成本优势。美国重新发展制造业其实困难重重。而中国制造业在人力成本大幅上升的背景下,是需要政府重视企业的呼求,但并非一味降成本,而是应该顺应趋势,进行全球化生产布局。
美国俄亥俄州代顿市,福耀集团投资的全球最大汽车玻璃单体工厂正式竣工投产曹德旺是著名的“玻璃大王”,他创立的福耀玻璃集团排行国内第一,世界第四。中国每三辆汽车中就有两辆使用福耀玻璃,全球市场份额20%。极具雄心壮志的曹德旺紧盯汽车玻璃市场,想把福耀集团做成世界霸主。2016年10月7日,福耀玻璃迈出了发展计划中的重要一步,美国工厂竣工了。曹德旺董事长在竣工庆典上表示,俄亥俄州是美国汽车生产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代顿工厂,福耀将成为美国汽车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通过进一步加强与当地企业的合作,福耀将为美国汽车产业提供更加优质的玻璃配套服务,并将助力深化中美经贸合作。所以,福耀的美国工厂是面向美国汽车市场的,这需要注意。曹德旺很早就关注美国汽车市场,1995年就进入美国,经过三年亏损之后找到营销办法,2002年福耀玻璃占据了美国汽车玻璃市场的12%。但是,当年美国对中国玻璃发动反倾销案,ppg公司申请对福耀玻璃进行调查。2002年4月,美国商务部裁定福耀在美国的倾销幅度为11.8%。真正让曹德旺超过一般企业家的,是他接下来的举动:他勇敢而冷静地决策,支付巨额资金组织律师队伍在美国打官司,将美国商务部和ppg等几家美国企业一起诉至美国国际贸易法院。2003年12月,美国国际贸易法院对福耀上诉书上9项主张中的8项予以赞同,同时将该案退回美商务部重审。2004年10月,仲裁结果出炉,美国商务部以后对福耀玻璃仅征收0.13%的关税,返还约400万美元税款。这起诉讼是中国加入世贸之后的第一起赢得反倾销诉讼的案例。而这次胜诉,也给福耀玻璃做了一次最好的广告,从此迎来了快速发展。玻璃制造业的特殊性10多年前说的是反倾销,是中国工厂制造的玻璃远隔重洋卖到美国,显然中国玻璃的制造成本有不小的优势。那么10年以后,玻璃行业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需要介绍一下玻璃生产工艺。玻璃生产中,有一个工艺叫“浮法玻璃”,一般人应该听说过,但未必清楚是什么。我上小学时边上就有一家灯炮厂,经常去玩,学校还组织到生产线参观过,但白炽灯炮玻璃只是简单工艺。浮法玻璃生产工艺由英国皮尔金顿公司50年代末开发出来,意思是把玻璃溶液浮在锡槽中的锡液上成形,不间断的玻璃液流可以长达数公里,象钢炉一样开了工就永不停止地制造玻璃液流,生产效率有很大提升。由于西方技术封锁,中国由洛阳玻璃组织技术攻关,于1971年建成了第一条浮法玻璃生产线,生产出了第一块浮法玻璃,之后还进行了三次重大技术改造。这个技术重要到了什么程度?1981年,国家科委在洛玻召开“洛阳浮法玻璃工艺”国家级技术鉴定会,这是我国继万吨巨轮、万吨水压机之后的第三次国家级技术鉴定会。洛阳浮法与英国皮尔金顿浮法、美国匹兹堡浮法并称世界三大浮法工艺。
图为浮法玻璃生产线这个浮法工艺,重要一步是在熔窑里,将重油、炉煤气、天然气等燃料与富氧喷入燃烧,将配料熔化成玻璃液。这能耗很大,也可能有较大污染。中国平板玻璃产量2013年就超过世界50%,由于发展过程中可以理解的原因,生产线多数使用重油与炉煤气,不太注重污染问题。发生雾霾等老百姓反应强烈的严重污染事件后,中国政府提升了对环保的重视。对浮法玻璃生产的影响是,中国2014年以后新上的生产线基本是烧天然气的,虽然成本高,但是因为环保要求没办法。中国天然气成本高是资源限制,能源条件就这样,煤不缺但受限于污染。美国搞了页岩气革命之后,天然气价格确实比中国低很多。页岩气生产极其耗水,中国水资源不如美国丰富。按bcg在2015年发布的成本报告,美国制造业的劳动力、电力成本、天然气的成本数值是这样的:1. 劳动力综合成本,数值是18.2。2. 电力成本,数值是1.1。3. 天然气成本,数值是1.5。以上是美国的基准值,中国2014年对应的成本数值是:1. 劳动力综合成本,10.2。相比美国的18.2,意思大致是,花同样的钱,在中国完成的工作量接近2倍。2. 电力成本,1.8,比美国高一些。3. 天然气成本,4.4,比美国高很多。而曹德旺和第一财经的访谈中正好说的是这三项。第一财经:能源呢?曹德旺:能源,电价是中国一半,天然气只有中国的1/5。第一财经:劳动力呢?曹德旺:蓝领是中国8倍,白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