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河镇地名索源——十岗魏氏有“上魏”和“下魏”之分


十岗魏氏有“上魏”和“下魏”之分
淅河镇原十岗管理区下辖的行政村有魏家老塆村、魏家二塆村和魏家沙畈村,三村相连,人口众多,分别居住在方圆不足三平方公里内的魏家老塆、魏家二塆、魏家沙畈、魏家小庙、魏家新塆、下魏塆等魏氏集中的居民点,相距如此之近,可他们各有宗祠,不同字派,分属“上魏”、“下魏”之后。那谁为“上”,谁为“下”?笔者帮你破谜。
先说“上魏”之源。
据当地魏氏大明堂族谱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上魏”(迁出地在本省北上)始迁祖魏秀荣自山西省平阳府洪洞县瓦厂沟大槐树移民,分丁入随,落籍鄂德安府随州东乡十五里开基,瓜瓞绵绵,藤蔓成族,因是始迁祖开基之地名为魏家老塆。后形成魏家大塆、魏家二塆、魏家沙畈、魏家畈、新塆、小河口、南北上塆等连片的自然塆。魏秀荣娶邱氏(望城岗邱家坡人氏)生三子百镒、百冬、百福,后人建祠修谱依排行分三房。魏秀荣携幺儿子百福住魏家老塆。
明朝万历年间,魏百镒(大房)后裔分居现今的南北上塆,塆中曾建有庙宇而称之魏家小庙,也称上魏塆。此乃魏氏中兴之地,以祠堂为界分南北相连的两大自然塆,统称南北上塆。
明永乐年间,魏百冬(二房)分家迁居魏家二塆。
明朝万历年间,魏百冬(二房)后裔分居到河边畈地,生息繁衍,渐成村落,以沙畈地貌名为魏家沙畈。
明朝万历年间,魏氏二房百冬后裔从魏家二塆分居到一小河沟汇府河入口处,得名小河口。今魏姓氏居多。
明朝万历年间,魏百福(三房)后裔从魏家老塆分居现今之地,对应魏家老塆,名为魏家新塆,后人称之新塆。今魏姓氏居多。
这是“上魏”聚居地。那“下魏”呢?
据当地魏氏族谱记载,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下魏”始迁祖魏本志、魏乾初自江西南昌府南昌县携眷辗转湖北永阳,又迁应邑,后魏本志定居应山西乡魏家店,魏乾初定居随州东乡十五里,即淅河镇十岗下魏塆。明崇祯年间,遇张献忠襄阳兵变,白莲教引祸患,魏氏全族千余人遭血劫,幸一十四岁女仆史氏护四岁幼主魏文佐,昼藏匿死人堆,暮至携以归,获幸存,后世得以延续,生息繁衍,人丁渐增,清乾隆四十六年,复置田修祠。该塆为江西魏氏移民居住地,故而得名下魏塆。
至此,淅河镇十岗地片魏姓由两个地方移民而来,一支由山西移民,称作“上魏”(地域在上),一支由江西移民,称作“下魏”(地域在下)。

上魏族谱影印

下魏族谱影印

还有族谱,难得啊,我们宗祠文革的时候砸了,什么都没了...

虽然我的祖籍在淅河,但是对这些一点都不了解,楼主又给我长了个知识

大姓就是不一样

别看十岗是个小地方,以前还有火车站,以及在站台边盼望绿皮车出现的人群。十岗人更喜欢到马坪去赶集,过了白鹤山就是马坪纸厂,过君山就到马坪。走在马坪老街那拥挤喧闹集市上,听到不同于自己的广水口音,仿佛到了外国一样……

谢谢光顾!www.szbbs.org/forum.php?mod=view ... peid%26typeid%3D328

请问有没有上魏族谱影印完整版,发我一份,谢谢,330197411@qq.com

走访魏氏执谱人时,我只拍照了族谱序言前面部分。其族谱共十二册。

类似文献,可拍出完整版,这个就拍了一张么,还有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