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企业互联网变革系列之一:实体店关门跟互联网有关系吗?

实体店关门跟互联网有关系吗?
最近几年,大家说的最多的是互联网对实体经济的冲击,造成很多零售店铺的关门、倒闭。这种论调之所以流行,是因为这种观点迎合了当下中国实体经济的困境(根本原因不说了,大家都懂)。表面看似有些道理,实际上则似是而非。
从事营销和策划10多年以来,确实见过很多实体店铺关门歇业。但很多店铺的关门,跟互联网基本没有关系。可以说,80%以上的实体店铺倒闭、关张跟互联网,电商的关系不大,甚至根本没有任何关系。
快消:毫无关系
远的,从10多年前的黄果树矿泉水说起,产品本身以及包装做的还是不错的,还有一个透明的罐装产品。他在深圳华强北和东门都开设了专卖店,店铺少说也有上百平米,陈列、展示都不错。
我记得当年跟同事路过这些店铺时,对其的判断是:最多能坚持几个月,果然不出所料,某一天再去这些商圈,突然发现这些店铺已经改换门庭了,算起来也不过4-5个月而已。
你一个卖水的,在当时租金最贵的地段去开专卖店,当然是违背快消品市场规律的,主业靠零售卖水怎么能支撑高昂的店铺和人力成本?
估计运营这个品牌矿泉水的公司的想法是很好的,无非是要做高端、个性化的瓶装水,从核心目标人群开始,去推广、培育市场······我在很多场合看到过他们的推广和免费赞助。可惜,没有足够销量和市场规模的消费品品牌是做不起来的。
高端水之所以难做出规模,核心原因是瓶装水的主流价格带就是2-3元,2元是纯净水、天然水,如怡宝、农夫山泉;3元的是矿泉水,如景田百岁山等,如果你要做到4元及以上,则需要市场的培育和主流价格带的升级,对水市场而言,可能很难,需要漫长的时间。
你说,这个跟互联网也没有什么关系吧。
服装:关系不大
再后来,在主要商圈看到什么老人头皮鞋、衣服的专卖店和专柜,也是风光一阵,消失无踪。主要的表现方式是最后三天,打折、跳楼价,挥泪甩卖······这就是所谓新商业模式,总是最后三天,周而复始,循环反复,从这个商圈到另外一个商圈;从一线城市,再到二三线城市。
你现在还能看到这些店铺和品牌吗?早就不见了。所以,高价总是打败低价,单纯靠价格去竞争是活不长久的。
这些实体店铺和品牌跟互联网也没有一毛钱关系。
餐饮:根本无关
跟互联网看起来最没有关系的还是餐饮业,但这些餐饮终端也是变化无常,你方唱罢我登场。你要仔细看,就会发现,这些餐饮店铺经常变来变去就那么几家,这些店转来转去,消费者没有积累、客情关系也没有沉淀,消费者根本就不知道这些餐饮企业的特点和特色是什么。
之所以开始生意还不错,一个是新鲜感换口味;一个是因为打折、促销形成的,但过后,恢复原价,优势荡然无存,消费者就不再去了。
餐饮店的商业模式很重要,但你的特色(品类),品牌、口味也是非常重要的。脱离了基本的属性和规律来谈价格,也是离死不远了。
这些店铺的死亡跟互联网的关系也不大,纯属自找的。
这些年看到的这些实体店倒闭,只跟自己有关系,跟互联网的关系也有,但不是你们认为的那种关系。
跟互联网的关系有吗,也有,就是要革新,用互联网的思维和精神去做实体店,但不是无谓的变来变去。比如餐饮的商业模式问题,做了10多年的木桶饭,现在衰落了;做了10年的长沙家家米粉,也开始逐渐消失了,本质就是商业模式开始落后,这种形式过时了,核心是产品不能满足现在的客户需求,没有品质和口感的满足,这种实体店是该升级了。
消费升级的同时,被高房价打压的一线城市中产群体的消费也是降级的。比如,高档消费被抑制之后,加上经济下行,中产阶级被一线城市高房价绑架,他们的需求从奢侈化、有品位的消费,变成了有逼格、品质化的消费。
这种消费降级是表面不变,根本上是消费能力的降级,因此,网购盛行,餐饮的自助化、标准化流行起来,看起来很有逼格,但消费不高、性价比很高的餐饮模式横行,如湘菜餐饮品牌“粗茶淡饭”模式,在某些一、二线城市很流行。
互联网对实体经济有影响吗?有,但应该很小;对零售有影响吗?表面上看影响很大,实际上还是没有多大影响。为什么?那是因为对零售影响最大的不是互联网,而是现行的土地政策,地价那么高,零售租金自然水涨船高,传统零售毛利也不高,自然难以为继。
要怎么做?土地政策我们无能为力,能想到和做到的只能是互联网了。实际上,我们需要将互联网工具和思维的方式用到传统的零售行业,姑且认为这是马云说的新零售吧。
互联网跟实体店:到底有没有关系?
说没有,其实还真有!
那就是:用互联网精神和互联网思想来进行实体店品牌营销全方位打造。而不是仅仅把互联网看作一个工具、渠道和传播。把
“互联网
+
实体店”变成一种全新的思维、颠覆思维、系统思维和融合思维,将传统的品牌塑造过程进行融合,提升效率,加强沟通,让品牌和产品活化、人格化,更有具有沟通力。
体验化。
同时也让餐饮实体店的品牌和产品不单单停留在物质和功能层面,将其上升到体验、文化、精神层面。
场景化。
移动互联网的不断跟线下的融合,产品的形态不仅仅是一个实物的形态,可以是跟场所的融合;也可以是一个创意、一个二维码,跟某个场景的结合,一下就抓住了消费者的心。
如,咖啡+商务=星巴克;咖啡+闲聊=慢咖啡等等。
某心理学研究认为广告只有出现在问题的当下才会有效,如果需求没被激发,宣传再多也收效甚微。
ip
化。
让餐饮实体店品牌和产品成为一种人格和精神的象征。让品牌都带着精神而来,充满了正能量和打动力,赋予了产品和品牌深刻的内涵。未来的销售入口是人格化。
人性化。
让餐饮实体店产品和品牌具有人性的光辉和光芒。深度洞悉客户的痛点和痒点,让消费者或者客户成为品牌的坚定拥护者和口碑传播者,成为一种品牌信仰。
让实体店的品牌在人性、人格之美中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