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革命老区沂南县马牧池乡东辛庄村见到了“沂蒙母亲”王换于的儿媳——104岁的张淑贞老人。张淑贞和婆婆一样都是从战争年代走出的沂蒙红嫂、拥军模范,战争年代,她们曾喂八路军的孩子喝奶、吃细粮,让自家的孩子喝粥、吃粗粮……
张淑贞老人(左一)领着家人给解放军战士做拥军鞋垫。于爱梅供图
说着,老人眯缝着的眼睛慢慢亮起来,回忆起了她和婆婆拥军支前的往事。
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对根据地进行扫荡,中共山东分局和八路军第一纵队在首长徐向前、朱瑞带领下来到东辛庄村,通过考察把办公机关设置在了王换于家里。
当王换于和张淑贞看到八路军的战士为了掩护百姓能顺利撤入山中,跟鬼子拼刺刀的时候,更加坚定了八路军是好人,是老百姓队伍的信念,同时也更加努力的向周围乡亲宣传抗战救国思想。她们挨家挨户做工作,发展党员,现在当地的老党员基本上都是王换于带着张淑贞发展起来的。
说起婆婆王换于被誉为“沂蒙母亲”的故事,张淑贞老人情绪颇为激动。当时,她们全家在婆婆带领下创办了战时托儿所,抚养了一大批革命后代。后来鬼子扫荡,八路军机关紧急转移,战时托儿所也需要转移。
怎么转移?转移到哪儿去?却是现实的难题。张淑贞老人提议,将八路军的后代安放到自己家中。在那个物资奇缺的年代,大家都没有东西吃,开始婆婆动员她们用奶水来喂八路军后代,由于大家都吃不饱,奶水不足,孩子们营养不良,体质很差。为了养好革命后代,王换于召开家庭会议作出决定:让自家的孩子喝粥、吃粗粮,让八路军的孩子喝奶、吃细粮。在她们婆媳的悉心照料与安排下,八路军的孩子无一伤亡,但是在那几年的时间里,她们家里先后有四个孩子夭折,最大的8岁,最小的才几个月。说到这里,张淑贞老人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泪水。
“沂蒙母亲”王换于留存在世的图片。于爱梅供图
张淑贞老人的女儿于爱梅是一位退休教师,也是临沂市表彰的“沂蒙新红嫂”,她讲述了另一段故事。当时的中共山东分局书记、八路军纵队政委朱瑞同志的妻子陈若克住在她们家,平常和王换于老人以母女相称,他俩结婚组成家庭的时候,就是王换于老人带着张淑贞等人给她套的棉被,布置的新房。陈若克经常对王换于老人说:“娘,等把日本鬼子打完,咱们过上好日子,俺好好孝敬您,让您住最好的房子,穿最好的衣裳,吃最好的东西。”可惜革命胜利后,陈若克却过早的去世了。
当问及老人现在生活的时候,张淑贞老人告诉我们:“过去入党时侯,俺从未想过向党要东西,八路军需要什么,我们就送什么,现在党和政府给我们发补贴了,可我年龄大了,再不能干事情了,就觉得拿补贴有些愧疚了。”
“沂蒙母亲”王换于的故居,当年战地托儿所就设在这里。
张淑贞老人现在的住处距昔日的抗战堡垒“百年老屋”并不远。每天旭日初生之时,老人都要站在门前眺望老屋,迎接朝霞。老人拄起拐杖,当即起身带前往,女儿于爱梅用略带埋怨的口气笑着说:“我妈啊,到现在还是改不了这个说干就干的毛病。”
踏着层层青苔石板来到百年老屋前。就是在这里,张淑贞老人在婆婆王换于的感召下,走上了爱党拥军的红嫂之路,这条路一走就是一辈子……
向无私奉献的老前辈敬礼!
来自: Android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