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人都要知道:曾经的西充“锤子兵”重创日军血洒绍兴
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大市聚镇黄坛村, 一座名叫石板坪的小山包上,31名抗日将士安息在此。他们来自哪里?他们中有西充“锤子兵”么?
8日,“抗战追寻西充八百壮士路”采访组抵达绍兴。
绍兴城外的香炉峰虽不高,却是军事意义上的制高点。74年前,这里发生了一场涉及反攻绍兴城的战斗,中国军队与日军展开激战。当地政协文史委提供的史料显示, 当年反攻绍兴的中国军队主力即为“锤子兵”所在团。
日寇奇袭 都泗门见证绍兴沦陷史
绍兴城南一条普通的街道上, 矗立着一座城楼式建筑,当地人称都泗门。在台风“苏迪罗”登陆我国沿海地区前夕,绍兴下起了久违的小雨, 风雨中的都泗门显得古老而深沉。“这座城楼多年来一直保留着原貌。”
抗战进入到1941年,日军被迫改变对华作战方针,2月下旬,下达了对华沿海封锁的作战命令。此前的1937年12月2日,杭州沦陷,绍兴因此成为抗战前哨。3年后,萧山失陷,绍兴无险可凭,态势极为严峻。1940年10月25日, 日军攻绍兴不克,3天后撤离。 不料,5个多月后,日军竟一夜之间拿下了绍兴。
对这段历史颇有研究的当地学者李石民认为,绍兴的沦陷与当局错误估计“日军不会进攻绍兴”有极大关系。由于当局不重视, 军政人员包庇奸商,致使日本间谍机构迅速发展。
洪忠良介绍,1941年4月中旬,日军发动宁绍战役,对首选目标绍兴城“奇袭登陆”。“全过程可分敌佯攻佯退,我连连中计;敌里应外合,我损失惨重两个阶段。”洪忠良说。
绍兴沦陷后,日军在城内进行了三天大搜捕、大掳掠、大奸淫,许多抗日志士被杀,众多妇女遭奸淫。与此同时,绍兴四周的乡镇均遭日军烧杀抢掠。
悲壮殉国 川军一个连强攻入城全部战死
“这年10月,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根据日军的战略弱点, 命令49军刘多荃部收复绍兴, 相机收复萧山。”这是当年反攻绍兴的亲历者、49军26师工兵营营长何聘儒的一段回忆。
绍兴市文史资料显示,当年,收复绍兴的王克俊部即为“锤子兵”所在的26师78团。据西充“八百壮士”幸存者李宏毅生前回忆, 当年从西充出发的855名抗日壮士, 经历江西九江湖口、修水,以及南昌等地一连串战斗,已牺牲600余人。其中,仅二次攻打南昌就有300余人为国捐躯。
当年反攻绍兴战况如何? 据何聘儒回忆, 主攻团78团从平水镇以西的天柱山、香炉峰西侧,向绍兴的南面发起进攻,77团助攻,从平水镇以东丘陵地区,经禹陵进攻绍兴东面,工兵营则在平水埠头担任平水镇以北地区的警戒。
绍兴香炉峰
中秋前夜,78团决定先拔除香炉峰日军据点,以掩护部队顺利攻城。该团一营奉命消灭香炉峰的日军。当时,香炉峰上有日军的一个加强排, 四周架有3道铁丝网,碉堡、地堡密布,火力强大。一营连续攻了两天,未能拿下。此时,一营的指挥所被日军发现, 遭迫击炮猛轰,营长不幸身亡。
由于兄弟部队即将对绍兴发起进攻,78团不顾一切冲破香炉峰日军封锁,抵达绍兴城南,三营营长带领一连人渡过护城河,攻破五云门,冲进城内。日军封锁护城河,切断我后援部队,集中兵力对付进城的中国军队。该连终因弹尽粮绝,全部壮烈牺牲。
“当时78团中究竟还有多少‘锤子兵’,现有史料无法考证。”洪忠良说,但攻入绍兴城的那一连人中肯定有“锤子兵”。
就反攻绍兴城一战, 当地史料记载:78团三营该连攻入绍兴城后,日军已开始发慌,并组织家属撤离。不料,中国军队后援未能跟上,致使攻进城的部队处于孤军无援的境地,面对日军重重包围,只好与其打巷战,拼刺刀。
反攻绍兴城一战,78团阵亡营长2人,伤亡连、排长及士兵200余人。虽然绍兴城未能一战收复,却给了守城日军以重创。
立碑纪念 黄坛村建公墓安葬抗战将士
黄坛村位于新昌县大市聚镇的沃洲湖畔。在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小村深处,有一段抗战时期的英雄往事。
《绍兴日报》新昌记者站的梁锋给采访组提供了一条线索: 新昌有一座抗战阵亡将士公墓,里面就有川军士兵。
这座公墓里有没有阵亡的“锤子兵”呢?采访组决定前往实地查看。
新昌县位于绍兴东南方, 大市聚镇黄坛村距绍兴25公里路程, 境内的石板坪海拔高度270米,公墓就位于这座小山包上。“我从小就知道这里有座墓。 听老人们讲,墓里埋的是抗战阵亡将士。”黄坛村党支部书记、59岁的官柏红说, 黄坛村远离城市,但地理位置重要, 山下的一条小河是新昌江的上游,经新昌江可直达杭州湾入海口。当年,一股鬼子从杭州湾方向而来,在黄坛村遭到中国军队伏击。
2008年,黄坛村有座公墓的消息经村民报料,引起当地媒体关注,梁锋是该公墓的最早披露者。“当年我来这里时,山上长满杂草,村民们用砍刀趟路,才让我走近公墓。”梁锋告诉记者,看似荒芜的公墓有不少人上香祭拜。
据黄坛村村主任翁伟平介绍,据长辈们讲,当年战斗结束后,村民们自发地帮助部队打扫战场,他们忍着悲痛与幸存将士一道, 挖了个大坑合葬了阵亡将士,并立碑纪念。
川军以极其落后的装备,徒步千里走出大山,与日寇殊死搏斗,壮哉!
绍兴反攻战伤亡远远不止200多人而且给予日军重创是根本不可能得事情
军事素质日本比当时的中国强太多
把抗战神剧现实化了,攒一个.
指挥官得无能也是伤亡惨重得原因
此次反攻战确实重创日军!
经多年查证,谨作参考。
战殁日军将校7名(名字略),其中86连队6名,84连队1名(援军)。
战殁日军下士官兵50名(名字略),其中86连队37名,84连队13名。
另:85连队1名待考。
据侵略者回忆:传说22师团长太田胜海调离该团(1940.03.01),是因在此次战斗中指挥不当(追责)。
伤亡60人也可以算是重创阿
中国军队阵亡超过200人阵亡营长2人,连长一人
不要小看人数,在此反攻战结束止,在绍兴各战役中,小日本记册战殁的将校人数(7人)算此次最多,人数实际有多少?谁知道?是不是重创要看类比(数据),否则就没有太田传说了。
订证:太田胜海调离该团,时间1942.03.01。
被重创的日军从绍兴城里冲出,一路追杀国军到王坛??
能有点军事常识吗?
不用军事常识,以事论事,此战斗中有据可查,日军死了7名将校。22师团入侵绍兴还是首次尝到这种结果。否则小日本不会有《太田传说》了。大家对重创程度理解不同,当然其结果也不同,正常。
冲到王坛的日军主要是后援部队
绍兴这边打的漂亮的战斗并不多
就事论事,你的话毫无可信度。
旧日本陆军少将就是师团长了;没有“校”只有“佐”,大佐一般是联队长,最小的少佐也是大队长。
绍兴反攻战期间,日本陆军在绍兴只有驻扎有22师团86联队第3大队,大队长岛田田仁次郎,就算加上从萧山和上虞支援过来的两个大队,总共也不过6~7名少佐。
而你大嘴一张,一次死了7个,怎么可能?
何况岛田田仁次郎死在衢州。
国军在绍兴地区的抗战,唯一还能说说的,就是1940年10月乘日军立足未稳反攻诸暨的那次,获得了成功,其余根本上不了台面。
日军写的将校不能按中方字面理解,我这里指的将校是从日本史料上摘来的,这里的7名将校没有一个是少佐以上的,只有大尉、中尉、少尉。
哪段日本史料?你放上来看看。
都是搞战剧什么的,有血性的都把这小小的小日本灭了才能解气!
第三大隊长日本史料记载为岛田仁一郎。
1940年10月战役,对22师团来说死亡将校能查到几个?
嘴巴大小要看吞不吞得下!
估计翻译过来名字有所不同得,我知道得应该叫岛田次郎阵亡在衢州是被张灵谱得51师打死得
中国军队192师1940年2月在萧山义桥塘坞和日军打了一仗消灭日军一个滞重中队打死日军200人
太田胜海1940年3月正式被任命日军22师团长,一上任就帅部指挥了太湖西岸扫荡战斗
这个的确是真话因为当时负责阻击日军得东北军105师没有派兵阻击日军
他说得校应该是小队长中队长这种级别得
我觉得评价战斗不能光看数字(国军战报虚高太多了),还得看目标有没有达成。
那年应该是阻击日军渡过钱塘江,结果失败了,让日军占领了衙前,为后来日军偷袭绍兴埋下了隐患。
诸暨那次,好歹达成目标了。
尉官一级的,没看到资料不敢说。
当从那场战斗的级别来看,还是存疑,国军在香炉峰上攻坚不成,城内混战被日军封住了支援路线,持续时间并不长。
当时有一支国军已经攻到昌安王家山这里,但因为日军在山上有碉堡还有护城河挡住国军,最后晚上就全部撤退了
国军在香炉峰阵亡了一名营长叫刘升三黄埔11期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