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地貌可概括为“四山三盆两江一平原”,会稽山、四明山、天台山、龙门山以及浦阳江、曹娥江串起了古越大地,以山水为依托发展全域旅游,可以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联合采访团中的不少记者都说,绍兴可能是五个市中旅游资源最为丰富的一个。而绍兴近年来围绕着这片青山绿水,结合自身地域特点,也在不断打造富有特色的旅游产品。
秀美的山水不仅可以作为风景欣赏,泛舟江上、踏山而行还可以丰富游客在绍的体验,成为绍兴打造“慢旅游”的有力工具。目前,绍兴正大力打造水上旅游,有好几条水上线路正在储备,其中一条是越城区直达上虞区的航线,两条是柯桥区境内的线路,还有一条是上虞区沿曹娥江的水上风情旅游线路。绍兴已经在规划越城、柯桥、上虞三区之间的游船线路,一旦完成,将可以实现坐着游船全域旅游。同时,旅游部门还会同林业部门,对全市古道进行了摸底,初步估算有20多条古道可供开发。目前,这些游步道也在进行规划建设,一旦连通,游客就可以充分体验“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的意境。
日前,国家旅游局公布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新昌县成为绍兴市唯一一家入围的创建单位。
近年来,新昌县积极响应国家旅游局“全域旅游”战略布局,提出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推进新昌旅游“二次创业”的口号,以打造长三角知名休闲旅游目的地为目标,针对旅游市场游客多为“过境游”的现状“对症下药”,跳出旅游看旅游,把全县作为大景区,将文化游、工业游、乡村游等单一业态打包成串,进行重新规划与建设,形成多条旅游环线、多个旅游精品项目,逐步实现从“小盆景”到“大天姥”的转变,使新昌从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发展。
为打造旅游龙头景区,新昌县做好文旅融合(旅游+文化)文章,聘请中科院、北大等知名教授为大佛寺佛教文化研究会顾问,邀请中、日、韩等国家佛教学术界人士举办多场学术活动,连续10年推广浙东黄金旅游线路“新天仙配”,私人定制“祈福游”线路,并以大佛寺争创国家5A级景区为契机,树立旅游综合服务样板,展示“大天姥山”全域旅游形象。今年前三季度,大佛寺景区累计接待游客137.8万人次,文化旅游总收入4334.5万元。
新昌县还将乡旅融合(旅游+农村)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主动力来抓,制订出台《乡村旅游发展三年计划》,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文物古迹、民俗文化的保护,培育“五区五线”,着力开发农耕游、村寨游等产品,打造美丽新昌样板,涌现出了9类特色精品户、9类特色旅游村庄及9大特色旅游基地,新增民宿1116间、2025张床位,前三季度接待游客253.5万人次,经营收入2.69亿元。
据悉,今年前三季度,全县旅游接待约905万人次,同比增长18.01%;旅游总收入77.18亿元,同比增长19.62%。
新昌山上住一晚 早上看云海还是比较爽的
值得点赞
新昌很美
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新昌有着太多的底气。
当年,李白的一首《梦游天姥吟留别》,让位于新昌的天姥山成为了文化历史上一座高峰,引得450多位唐代诗人纷至沓来,以一睹“圣山”为荣,留下的诗作达1500多首,创下了“一座天姥山,半部全唐诗”的人文传奇,还让天姥山成为了中国山水诗、山水画的发源地,“浙东唐诗之路”的灵魂之山。
“先天”不负新昌,新昌也不负时代。通过多年的资源整合,“天姥山”最终被整合成了一个涵盖大佛寺、十九峰、沃洲湖等各大山水人文景观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与此同时,浙江首个工业旅游景区“达利丝绸”在新昌诞生,“十九峰玻璃栈道”更是火爆全国,外婆坑、班竹、红庄、下岩贝、董村的乡村旅游也风生水起……
经过多年经营,一个景区游、文化游、工业游、乡村游交相辉映的旅游格局已构架完成,几乎可以满足游客拜佛、修学、访古、探险、漂流、影视、养生、度假、寻茶、采摘、自驾、民族、民俗等旅游需求。整个新昌,已当作一个“大景区”来打造,“全域旅游”大格局初步形成。
新昌旅游的创新发展之路,依然在不断延伸。
新昌县第十四次党代会、新昌县第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了建设“先进产业引领区、全域旅游体验区、创新发展示范区”的发展战略。在该县“十三五”规划中,更是提出了“构建旅游空间全区域、旅游产业全领域、旅游受益全民化”的全域旅游新格局。
2017年5月,新昌发出了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动员令,在全力实施“全域旅游”进程中,重点是“查补短板”,推进“百村成景、百业增效、百姓致富”的“三百工程”,真正实现“生态兴县、旅游富民”的终极目标。
当下,随着甬金铁路、杭绍台城际铁路、万丰航空小镇的启动建设,新昌不但将迎来“铁公机”时代,全域旅游也将在“国家级生态县”“中国十佳宜居县”“浙江省旅游经济强县”等一块块“金字招牌”的引领下,慨然前行!
新合力,构建“全域旅游”大格局
新昌山水,独步江南。峰峦相连、沟壑纵横、丰富独特的山水生态资源,赋予了新昌旅游得天独厚的“先发优势”,也让新昌从一开始,就站在了“小县大旅游”的高起点上。
2007年的“旅游经济强县”战略,让新昌旅游完成了从“资源大县”到“经济强县”的蝶变。
2013年起,又启动了旅游“二次创业”战略。一个全新的“全域旅游”理念自此开始确立,旅游业态也从单纯观光的“单打独斗”,开始向度假休闲的“串联融合”转变,并形成了极具新昌特色的“唐诗之路、佛教之旅、茶道之源”为核心的旅游文化。
景区的整合、升级、联动,也随之启动。
在国内外有着相当知名度的大景区——天姥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也在推进“三区”建设上亮点纷呈,其中,“天姥山·十里潜溪旅游度假区”以工业旅游和商贸旅游为特色,主推养生保健、丝绸观赏、产业示范、文化融合;“十九峰旅游景区”着重展示国家硅化地质公园风貌,以山水观景为主,主打民宿养生、自驾露营、运动休闲特色旅游;“天姥山—沃洲湖风景名胜区”则以文化旅游为主,依托唐诗、佛教、茶道资源,体现历史传承和文化感知。
与此同时,韩妃江·安岚度假酒店、梅溪湖休闲养生园等旅游大项目新业态也陆续启动建设。
“全域旅游”当然少不了最广大的乡村。
镜岭镇外婆坑村、儒岙镇南山村、东茗乡下岩贝村、沙溪镇董村村、大市聚镇东郑村等一个个乡村,也纷纷进军乡村旅游。
一系列的资源整合、产业融合,使得曾经十分单一的“景区游”,又有了“文化游”“工业游”“乡村游”等多种业态,提升了游客的选择权与旅游质量,更让本已强劲的新昌旅游,再一次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十佳宜居县”。
2016年,全县的旅游收入达到了101.74亿元,旅游总人次1185.87万人次。旅游,越来越成为新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
新蓝图,再向“国家品牌”大进军
把“一个县”,打造成一个“大景区”。这是何等的气度,何等的魄力!
而这,正是新昌县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目标之所在。2017年初,新昌县委、县政府正式出台了《新昌县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把全县作为一个大景区来规划布局,把各行业作为一个大资源来盘活,把各产品作为一个大成果来共享,推动景区全域优化、游线全网串联、品牌全面整合、市场全媒营销、产品全民共享”。
其实,缀在新昌旅游荣誉榜上的“国家级”已经不少,但历史终将会记住2017年,因为这将是新昌旅游历史上的又一次“惊人一跃”!
何为全域旅游?简言之,就是“整个县都是旅游区”。这意味着,它将打破部门、行业、城乡、地理等种种界限,全面整合全县的各种旅游要素,为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全景化的旅游体验,全面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
这是一种令人期待的新态势、新潮流,展示的是对游客的最大诚意。但同时,这也是一项堪为巨大的实事工程。
新昌已经明确,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将是今明两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头大戏。
在这一蓝图中,工作路径已经确实:积极探索景区引领、抱团发展、市场运作的发展路径,重点实行“以景区游引领全域游、以文化游诠释全域游、以乡村游覆盖全域游、以工业游点亮全域游”,坚持全域布局、全景打造、全业融合、全民共享,全面形成游客向往、产业发展、百姓致富的旅游发展局面,把新昌打造成为生态建设新高地、绿色经济新模式、社会文明新样本。
具体的实施进度、实施目标也已明确到位——
全力实行“1345”(一个核心、三大板块、四大格局、五项工程)行动,重点建成5个旅游风情小镇,10个民宿集聚村,10条精品游线,20个特色旅游基地,50个森林村庄、50个美丽庄园(果园)、100个A级旅游景区村,1000户美丽庭院,全面打响“天姥山居”旅游品牌,全面建成产城融合、景城共生、主客共享的全域旅游标杆县。
通过几年的努力,实现旅游投资100亿元,旅游招商10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本地GDP比重达到10%以上,旅游从业人数占本地就业总数的比重达到10%以上,年游客接待人次达到本地常住人口数量的10倍以上,当地农民年纯收入20%以上来源于旅游收入,旅游税收占地方财政税收10%左右……
千百年来,新昌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文化优势。“全域旅游”就是要把这些优势,通过进一步的优化、创新,做大做强以旅游业为核心的产业体系,最终成为新昌未来的发展优势,彰显“生态兴县、旅游富民”的旅游新理念。
新征程,彰显“三百工程”大战略
“百村成景”
——补上“全域旅游”最后一块短板
多少年来,名声在外的新昌旅游,唱主角的几乎都是一些知名度较高的“传统景区”,如正在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大佛寺景区,以及国家4A级景区十九峰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沃州湖景区,还有中国茶市、天烛仙境等。
而寂寞一方、少为人知的广大乡村,虽然生态资源丰富,但囿于传统观念的束缚,长期游离在“旅游”这盘棋局之外。是“全域旅游”理念,特别是新出台的《新昌县乡村旅游发展三年计划(2016—2018年)》,赋予了这些潜在资源全新的价值。
具有原生态特色的大市聚镇沃洲村民宿“沃西之家”,每逢周末客房需要提前预定,有时候甚至一房难求。位于十九峰景区的镜岭镇雅庄村,现在已是省级农家乐特色村,每逢节假日,也常常吸引大批游客前来体验登山的乐趣,感受清新的空气,品尝可口的农家菜。
让“百村成景”,让每一个乡村都“活”起来,无疑是“全域旅游”催生出的又一股巨大力量。
“百业增效”
——激活“全域旅游”的源动力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新昌县以多年来的创新理念与智慧,创新提出了跨部门、跨行业、跨行政区的深度融合,实现旅游产业的全景化、全覆盖。
按新昌县旅游委员会的规划,“全域旅游”不再只是旅游部门的事,其他相关部门、相关乡镇、相关产业,都要积极参与、精诚合作,共同下好“旅游”这盘大棋,合力构建资源优化、空间有序、产品丰富、产业发达的科学旅游体系。
曾经走进了北京APEC、G20杭州峰会的“达利丝绸”就是一部“二三产业融合”最好的教科书。
按照规划蓝图,新昌正在建设中的两个特色小镇——“智能装备小镇”“万丰航空小镇”,以及今年3月下闸蓄水的钦寸水库,也无不被纳入了“全域旅游”的规划中。
正在培育开发的“沃洲茶香”茶乡体验之旅、“丹霞风情”乡村休闲之旅、“天姥古驿”寻梦唐诗之旅、“七彩烟山”台地田园之旅、“竹海水韵”森林健康之旅等旅游精品线路,也无不是“一三产融合”的现实例子,它们巧妙地将散落在各地的景点串在了一起,形成了观光游、休闲游、采摘游、度假游、养生游、探险游等多个需求相结合的旅游产品。
国内知名区域品牌“大佛龙井”“新昌小京生”,更是借着“全域旅游”的东风,香溢万里。就连最为地道、百姓眼里的寻常炒年糕,也被打造成一个“千万元产业”的“新昌炒年糕”品牌。而同样极具地方风情的“新昌十大小吃”“新昌九大碗”也开始闻风而动……
产业融合,百业参与,将旅游视之为一个“大产业”,不但能大力提升旅游产品的丰富性,还能有效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全面推动产业建设和经济提升。
“百姓致富”
——“两山”理论的新昌实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新昌旅游的出发点,更是“全域旅游”最终的一个落脚点。
就如十分偏僻的外婆坑一样,因为旅游,多年的“穷村”终于走上致富路。同样地处僻壤的小将镇,也在当地商会的带动下,自发组建了旅游公司,建起了民宿,搞起了乡村旅游。
据统计,全县目前已累计发展省市级农家乐特色村(点)22个,三星级以上经营户85家,乡村民宿床位3900多张,直接从业人员1850人,带动农民增收2500余人。而且,还出现了一些别具特色的净谷、悠见南山、三间半·艺舍、山谷里·外婆、发现·溪居等中高端民宿。2016年,共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经营收入超亿元。
不但如此,新昌的乡村旅游,已实现了从单纯的“吃农家饭”小店到“吃住游娱购”综合体的蝶变,各种农村山货、工艺品,甚至是民俗风情,都成了游客喜欢、农民致富的一个个渠道。
新昌是一个山区小县。把遍布全县的山村,打造成一个个“生态花园、休闲乐园、幸福家园”,让百姓真正过上“靠山吃山”的生活,让乡村旅游成为全县农民增收的新渠道,让全县农村成为一方投资创业的热土。这,就是新昌县委、县政府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最大之初衷。
可以相信,政府的这一份浓浓诚意,特别是全县人民的支持与信任,秉承“崇文守正 务实创新”的新时代新昌精神,最终必将换来全县各个乡镇、各个产业的发展,而这,正是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最大的动力之源。
新昌的能力,完全可以搞个影视城
新昌县政府还是有魄力的,最近其他地方忙着拆迁开发房地产的时候,新昌拆迁修路造公园
应该去大新昌玩玩
动员大会现场
5月17日下午,新昌县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动员大会在新昌县文化中心召开。会议强调要坚定不移走“生态兴县”之路,以景区游引领全域游,以文化游诠释全域游,以乡村游覆盖全域游,以工业游点亮全域游,全面实现“百村成景、百业增效、百姓致富”的发展目标。
全域旅游巡礼展示
两年来,新昌旅游业屡上新台阶,创建了诸多景区品牌。天姥山·十里潜溪省级旅游度假区成功创建,实现了新昌县省级旅游度假区零的突破;十九峰4A级景区提升和品牌建设,特别是飞龙栈道建成运营,成为全国“网红”景区,全面带动了乡村旅游的火爆和服务业优化升级;大佛寺文化旅游区5A创建正在全力冲刺,迎接国家旅游局暗访。
新昌发展旅游业尝到甜头。据统计,去年全县实现旅游总收入101.74亿元,旅游总人次1185.87万人次,其中,十九峰景区,栈道业绩喜人,旅游收入增长118.89%。今年1-4月,全县旅游总收入34.21亿元,增长41.01%。
新昌作为山区县,区位优势不足,资源禀赋有限,要发展靠什么?新昌县委书记邵全卯指出,一靠科技,二靠生态。工业是新昌的立县之本,但新昌的环境容量有限,因此一方面要追求工业的高新化,另一方面要追求产业的生态化,重点发展旅游业,推动旅游业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的转变,从“孤岛式”的小景点向“全域化”的大景区转变。
新昌县委书记邵全卯讲话
邵全卯就最近一次登天姥山时发表感慨:天姥山风景秀美,沿路大小瀑布不断,但风景却很原始,路边指示牌等设施也不够齐全。的确,在新昌全域旅游有成效的同时,许多发展问题亟待克服。人均消费较低,去年平均每个游客在新昌消费为800余元,仅为全省平均的一半左右;核心竞争力不够,缺乏高端景区;景区内容单一,缺乏有吸引力的增值服务;配套设施不够完善等。
“全域旅游关键在于‘全’字,要坚持全域化打造,坚持全产业融合,坚持全要素整合。以环境整治为根本,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乡村旅游为重点,把新昌打造成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长三角地区示范性的旅游目的地。”邵全卯表示。
新昌如果不建个影视城的话,新昌旅游还是很冷淡
“重点建成5个旅游风情小镇,10个民宿集聚村,10条精品有线,20个特色旅游基地……”今天下午,新昌县召开了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大会。会议提出,今后,新昌将补上“全域旅游”最后一块短板:把100个村庄打造成A级旅游景区村。
“新昌发展全域旅游有扎实的基础,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浙江省旅游局党委副书记傅玮如此评价新昌全域旅游现状。
新昌的县域面积只有1213平方公里,但是全县的旅游资源却多到让人“羡慕妒忌恨”的地步,光3A级以上景区就有7家。
在国家旅游局“全域旅游”战略布局的大背景下,近年来,新昌县率先跳出旅游看旅游,把全县作为大景区,将文化游、工业游、乡村游等单一业态打包成串,进行重新规划与建设,形成多条旅游环线、多个旅游精品项目。
如今,整个新昌已经被当成一个“大景区”来打造,“全域旅游”大格局初步形成。去年,新昌成功入围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也是绍兴市唯一一家。
随着“全域旅游”创建工作的深入,旅游红利开始慢慢显现。今年1-4月,全县旅游总收入34.21亿元,增长41.01%;旅游总人次431.72万人次,增长33.88%。
今年5月,新昌发出了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动员令,在全力实施“全域旅游”进程中,重点是“查补短板”,推进“百村成景、百业增效、百姓致富”的“三百工程”,真正实现“生态兴县、旅游富民”的终极目标。
据新昌县委书记邵全卯介绍,他们曾梳理出了新昌发展中的8大短板,其中农村是其中一块。所以乡村旅游将是新昌在实施“全域旅游”过程中的重头戏。
5月16日,新昌发布了《新昌县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实施意见》,其中关乎乡村旅游的目标制定的非常具体:今后新昌将建打造100个A级旅游景区村,1000户美丽庭院。
新昌县将这个目标进行了分解,今年该县将创建46个A级景区村,其中创建3A级景区村7个,2A级景区村16个。
“美丽乡村建得再好,最后的落脚点也要转化为美丽经济,转化为老百姓的钱袋子。”邵全卯说,对新昌的农村来说,建民宿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他建议要充分利用好散落在村村落落的老旧房屋,改造成美丽庭院、花样农家。
据统计,新昌目前已累计发展省市级农家乐特色村(点)22个,三星级以上经营户85家,乡村民宿床位3900多张,直接从业人员1850人,带动农民增收2500余人。而且,还出现了一些别具特色的净谷、悠见南山、三间半·艺舍、山谷里·外婆、发现·溪居等中高端民宿。2016年,共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经营收入超亿元。
不管是对城市还是对农村,新昌的初衷是将旅游产业打造成一个真正的富民产业。
今后,新昌的目标是通过努力,把旅游产业培育成该县国民经济的重要战略性支柱产业,实现旅游投资100亿元,旅游招商10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本地GDP比重达到10%以上。同时,把遍布全县的山村,打造成一个个“生态花园、休闲乐园、幸福家园”,让百姓真正过上“靠山吃山”的生活,让乡村旅游成为全县农民增收的新渠道,让全县农村成为一方投资创业的热土。
创建大会上,新昌县旅委、交通局、镜岭镇、新昌旅行社等4个单位负责人还做了表态发言。日发控股、北京燕海、农商银行还与新昌签订旅游项目合作协议。
真心希望新昌能建个影视城
想法不错
新昌作为一个山区,有很多风景不错的地方,适合影视剧来取景,但是没有足够大的地方来建影视城。如何能经常拉剧组来新昌取景比在新昌建一个影视城更值得探讨
儒岙镇呢
呼吁南三镇停止一切的农业开发,保护青山绿水
从卫星图像上看,好多白的一大块,触目惊心
悠悠山水处处景,奈何不见踏春人。
你解决吃饭问题么?生存问题谁解决?政府每年给多少补贴?
要象建设城市那样投入资金!
绍兴市旅委应该把,吃、住、游的行业都管理起才对
江南水乡,东方威尼斯。
好多 挖了 山 在 造房子·
我先吃个西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