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摄影师眼中的老绍兴 ,有你吗?


1976年4月底,34岁的意大利青年阿德里亚诺•马达罗,第一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自此拉开了他39年内往返中国190次的序幕。
马达罗是“改革开放前夕第一位被允许以私人身份来华采访的西方记者”,对“神秘”的中国充满向往和热爱,他用“第三只眼睛”——柯尼卡相机记录了他在中国大街小巷所看到的一切。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马达罗先生访问了杭州和绍兴,在这两个城市,他拍摄了几百幅照片,这里面既有诗情画意的水乡,也有街头路人的身影,还有弄堂里的市井生活。
对年长的人来说,这些照片是美好的回忆;而对年少者,这些被尘封的记忆是让他们了解30年前城市社会生活百态的绝佳资料。
1981年,阿德里亚诺•马达罗(左)在杭州六和塔采访。
【作者自述】我的第一次到中国访问,是在1976年的春天。那个时代能够自由访问的城市和省分并不多,大部分不仅对能拿到签证的极少外国人关闭,对中国人本身也是如此。需要获得特殊的许可,常常还缺乏翻译和陪同。
浙江是我的计划中最渴望去的地方之一,因为杭州和西湖几乎已闻名天下,但是对我来说最具有吸引力的还是绍兴。1957年,那时我还不满15岁,我在书摊上买了一本书,不仅那本书的封面立刻吸引着我,而且更主要是那个神秘的标题:《阿Q正传》。作者是中国人鲁迅,正是我喜爱的中国众多作家之一,但我还不知道他已是二十世纪中国最伟大的作家。
那次完全偶然性的阅读,却透露出我对中国深厚的兴趣,以致事隔半个多世纪的今天,我可以说阿Q的历史和他通过对那本书的阅读,对引导我未来对中国文化上的兴趣,起了决定性作用。中国伟大的,激动人心的历史;她的迷一般的,但又富含美德的人民。绍兴作为鲁迅出生和年轻时代成长的地方,我认为经过他杰出的描写之后,很快成为中国的精华之地。那时的中国是神秘的、遥远的和矛盾的,处于前所未有的过去和刚刚展现的未来之间的百年不稳定时期。作家预见到了她的未来,同时也展现一个即将崩溃的衰落世界的某些地方性缺陷。
阿Q这个人物,是塑造一个可怜中国人的典型形象:他无知、迷信和具有封建思想,我认为他象征当时压迫中国的社会环境,迫使这个国家长期处于中世纪状态。由此,也就正如毛泽东所希望那样:进行一场翻天覆地的革命。
日落时分我们的车子到了绍兴,我站在脚下的河堤路上望去:平静的泻湖, 对面的村落岛,一条小船悠悠摆来。这简直是一篇瞬间的诗歌,也是对我们最好的欢迎。
穿过几条街,眼前骤然出现繁华景象,此处的建筑细节好像被魔镜放大了一样。水影,石头,小船,一切都那么神奇般的和谐,这就是鲁迅作品中描绘的精湛场景。
突然出现在我的镜头里的这个孩子,也许是第一次见到我这个“洋鬼子”,他靠在小桥栏杆好奇地望着我。我想起了鲁迅小说中提到的人物阿Q ,也许是他的年龄和这个的孩子差不多,或者更大些。
来自农村挑担的商贩在门前竹篮里的新鲜蔬菜,传统的扁担运输方式还在使用。挑担夫上衣有多处补丁,黑色的毡帽仍然绍兴男性特征。
两位来自农村的农民。
绍兴一个卖鱼的早市。滑溜溜的鳝鱼引起逛早市人的关注。
离开杭州的那天早上,我非常激动,在一辆小面包车上有两个陪同和一个司机,我出发去绍兴。过河以后,农村便展现出茂盛的庄稼地;分散的房子被很大的黑色屋顶挤压着。通载重汽车的公路,沥青铺得并不好,卡车特别多,还有送货车、拖拉机、三头骡拉的双轮车和自行车。沿着路的两旁,是没有尽头的步行人行列,他们手拎着旅行袋或背着鼓鼓囊囊的包裹,后面跟着半身赤裸的孩子,从泥潭里出来的水牛,一些手推车的漂亮垫子上坐着老人。 沿公路带庭院的民居连续不断,那些庭院按时开放,在卖饮料和蒸馒头的小卖部周围,停放着许多手推车和寻求纳凉的人。在夏日的空气里,飘散着炒米饭和茉莉花的香味。田里的庄稼长势喜人,水量充足,农药喷得好,稻田肥沃。我第一次看见种大豆,我们还没有种过这种豆子。我想起了鲁迅的描述,种大豆的田地真像“波浪”,一片美丽的深绿色,而稻子开始成熟的时候颜色就变黄。
我们到绍兴是从农村到农村:我置身于从阅读中早已知道,并且喜爱和熟悉的一幅风景画中。忽然,公路变成了一条堤坝,我们需要为一群群奔来的农民让路,他们在夕阳西下时往回家路上走。在右边突然呈现出一个湖,湖中一个岛,岛上布满了由于古旧而显得有点奇怪的房子。画面中央奇迹般地有一条小船,黄昏的余辉让我看到水面上一条金色波动闪烁的光。对岸一个赤脚的小青年,正在赶一条身上还带有干泥浆的水牛,他后面跟随一个手提竹篮的农村小姑娘,还有一些走路摇摆,叽叽喳喳的鹅。我到达了绍兴城门。鲁迅那篇美妙的散文便进入了我的镜头,在我惬意的目光中直接和庄严地重现诗一般的美景。我可以想象出,我通过仔细阅读可以了解到,并且难以忘记的那些东西,我已“上百次”去过那个地方。正如大师所描述的那样,那座城市经过多少世纪保存下来,它的许多水道都没有变化,船在里面静静地滑行;面向水道的房子都是白色的墙壁,黑色的大屋顶;由于长期踩踏,石条已发生磨损;还有木制的长廊和临时建的小桥。
我觉得绍兴的居民好像属于不同的民族,他们身穿黑布衣服,男人头上戴一顶黑色毡帽,帽沿奇特、狭小,收拢后成圆锥形。几乎一切用具皆用竹子制成:从大的肩上用的扁担,到篮子、凳子和不同用途的小车。使公路和水道生气勃勃的人性,也如同在剧院舞台上看到的那样,具有祖先遗传的面貌,如同求签的结果,一切也许至少要在一个世纪以后。
我看到的是鲁迅时代的绍兴,在聚集着闲人的许多小酒馆里,空气中还散发着那种刺鼻的米酒香。也许我遇到过许多像阿Q那样的人,我很高兴有幸能沉浸在一种遥远的过去中,那样的过去将很快被潜伏在角落里的迅猛革新所吞噬。再过某些年,绍兴将不可避免地、被永远不可阻挡的“新潮”所代替。我应当承认那天夜里我很激动,在第一遍鸡叫之前,我都无法入睡。有一条狗在叫,正如鲁迅所描写的赵家的狗一样。那个白天和夜里,我真正“回到了家”。
市场卖肉的摊位总是顾客觊觎的目标。那时人们肉吃的很少,午餐比较简单,晚餐吃的丰富些,以米饭和蔬菜为主。
绍兴的鹅和蔬菜市场。
一个充满了自豪感的渔民挑着两条漂亮的新鲜鲤鱼带到市场,希望能找一个好的买主。
人们都希望早起床,在市场就可以碰到好运气。
几位年龄大些的男孩子鼓起勇气,跑过来向我眨眼,好奇地观察我的特点和我的服装。
鹅和水牛在期待主人带它们收工回家。
现在的老马。
10月15日,马达罗先生于80年代初期拍摄于杭州、绍兴的106幅摄影作品将亮相浙江西湖美术馆。
如果马达罗先生的照片上有您或者您的亲人,请您致电热线0571-815051650。
您将获得一张纸质的原版照片,并将受邀参加马达罗先生的作者见面会。
据绍兴青年

有一张像之前的大云桥市场

这个摄影师有70多岁了?看上去好年轻啊
夕阳下的小船这张拍得真漂亮

时代的气息

所以我不是一直说古城文化历史是我们的特色。我们要保护高我们绍兴的特色,让别人提起绍兴就想到绍兴的特色小桥流水和历史文化。就像绍兴酒一样。提起绍兴就会想到绍兴酒。在全球都是如此了,至少在全球华人社会中和日本韩国东南亚已经是如此了。而不是整天高架如此的不切实际。

高架在美国已经被否认了,现在美国新的交通系统全部转入地下

这样的绍兴如果保存至今那就是世界级的文化遗产。可惜多数人都是目光短浅的。

有没有镜头里的人啊,来说说感想

高架建到老市区去了,白痴一个,硬要扯上乱七八糟的东西

新河弄市场,这个照片真的好珍贵啊~

照片里的许多人应该都还健在的,但场景已一去不覆返了。

拍的真心不错!

条件是现在好了,但日子还是那时的好,至少人活的开心,真实

有小江桥河沿,新河弄菜市场

新河弄的——右营堂

珍贵的照片

有没有记得新河弄的啊昌烧鸡

很有味道的老绍兴照片,绍兴摆着一个一流的文化名城不要做,却一心想要做一个三流的工业城市

说到重点了!

原汁原味的绍兴

看了有点小激动

“ 突然出现在我的镜头里的这个孩子,也许是第一次见到我这个“洋鬼子”,他靠在小桥栏杆好奇地望着我。我想起了鲁迅小说中提到的人物阿Q ,也许是他的年龄和这个的孩子差不多,或者更大些。”看到这话我也是醉了,这位“歪果仁”看来不知道阿Q是一个成年人。。这个小孩看起来才七八岁

这些珍贵的照片很有价值。

一个啊不认识,感觉都翻天覆地的变化啦,我小时候唯一还有点记忆的就那个城南大桥,其他市区的地方一个啊没见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