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走亲戚见长辈,没结婚的孩子怎么办?


过年走亲戚见长辈,据说绍兴的长辈最爱问这几句话。毕业没有?工作找好没有?年薪多少?结婚没有?孩子多大?当然这些问题是层层递进,春节将至,逼婚大战将再次开幕。“战争”双方——许多父母长辈和许多年轻人或许都各自做好了忧心忡忡的心理准备。家长为什么苦苦相逼?年轻人又为什么没有能力反抗?
年轻人离开原生家庭和熟人社区涌入大城市经常带有逃离的意味,但逃离中他们渴望原生家庭的支持,包括精神上的和物质上的。他们不再认同父母所代表的文化,又没有能力在各方面划清界限,这种首鼠两端似的尴尬最终导致了被逼婚时的难堪。
春节将至,逼婚大战将再次开幕。“战争”双方—许多父母长辈和许多年轻人或许都各自做好了忧心忡忡的心理准备,去年刷遍荧屏的相亲网站“逼婚”主题广告及被其激起的愤慨还记忆犹新,今年,不知道还会上演什么主题的节目。

逼婚背后的价值观从来都在,一是到了一定年龄就得赶紧结婚,二是年轻人的生活方式要遂父母心愿。但过去不会有逼婚的社会现象,是因为多数人都遵循了这两种价值,不会和父母有那么多冲突。从这个角度说,逼婚是时代转变,代际间观念开始分裂和矛盾的结果。父母一代仍以传统生活模式规制下一代,而年轻人开始在观念上不以为然,行为上不顺应,于是才有逼婚。
然而年轻人仍处在被动的位置上,因为社会、父母乃至他们自己,都仍然相信父母的家庭权威,虽然这种权威往往是以爱护、关怀乃至示弱的方式施行的,在这种权威之下,下一代总是被当作未成年人一般对待,不予独立平等的人格地位,即使他们早已成年。如果年轻人不再信服父母的权威,代际间温柔的压迫就只能让步,但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
“孝顺”、“报恩”仍然是社会主流价值,让父母放心,让父母骄傲云云,仍然将人的自由意志捆绑于原生家庭,以父母的评定约束年轻人的生活选择—不管你做什么,最重要的是让父母满意。这种主流价值赋予父母强求子女的自信,却让年轻人没有自主的语言,所以,面对逼婚,很多人往往只有压抑、烦躁和无奈,却无法有力地正面沟通。今天的城市年轻人多是独生子女,有研究者指出,和通常的看法不同,这群人其实是“过于负责任”的一代。他们从小就被教育要承担父母的所有期待,“不让父母失望”是他们的驱动力,也是他们卸不下来的包袱。
虽然今天的年轻人往往受过比父母更好的教育,有更广的见识和生活前途,但这看起来并没有带来家庭父权的衰落。究其原因,或许是因为他们的发展严重依赖父母的投资,受教育要父母出学费,就业要父母找关系,买房要父母出首付,工资菲薄或失业要“啃老”,“拼爹”式的生存竞争让他们未必情愿地维持着与父母的紧密关系,强化原生家庭对他们的控制力。媒体说“高房价摧毁了年轻人的梦想”,或许梦想仍在,但需要父母支持。
中国的传统文化一向把父母对子女的养育视为投资,投资要以子女听命作为回报本来是父母缺乏安全感的体现,而子女一代的缺乏安全感正相应地让两代人结为共同体,但这种结盟的代价是子女自由选择的折损,让他们处在或因不听命而内疚,或因听命而无奈的两难之中。
实际上绝大多数年轻人并不想做决然的抗争者,他们不是不愿意结婚,只是不想早婚和为完成人生义务而结婚。他们希望婚姻有更多情感的高质量并且不妨碍其他人生计划,而一些父母仍然只将结婚视为一系列“条件”的务实匹配。
爱情和理想在家庭中、在两代人之间为什么经常羞于启齿,这是很有意思的,或许是因为家庭与父母的功能定位就是解决实用需求。而熟人社区中相互监察的标准也没有任何心灵成分。年轻人离开原生家庭和熟人社区涌入大城市经常带有逃离的意味,他们想逃离集体的陈规与世俗。但逃离中仍然渴望亲情,渴望原生家庭的支持,包括精神上的和物质上的,却不再认同父母所代表的文化,又没有意愿、没有能力在各方面划清界限,这种首鼠两端似的尴尬最终导致了被逼婚时的难堪。
缚手缚脚的年轻人无法说服父母更不能反抗,只能忍耐和背后抱怨,反逼婚的矛头只能指向广告,指向亲戚邻居。两代人有观念差异,但这不是关键,因为差异总是难免的,关键是设界限,以及谁有权设界限。最终是社会能不能承认和支持个人去自主地生活,从这个角度说,逼婚在每个家庭中造成的损害,实际是一种社会性的代价。重建代际关系的功课并非私人问题,例如,如果我们都能停止贬低“剩女”,停止赞美“三代同堂”式的幸福,就可以是贡献了。

可怜天下父母心

结婚有孩子的表示压力也很大啊。娘家婆家两头顾不来,自家亲戚也会问问收入怎么样,房子车子换了没。

长辈是没话找话,你有没有结婚跟他们半毛钱关系没有

做人除了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外,其实更重要的还是传统的伦理道德;不结婚就意味着单身,接下去就是断种灭代。

一耳朵进一耳朵出

自愿请缨加班躲开!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阿姨,您多吃菜!

没结婚的多了去了。

用生活方式用解释是很苍白的,结过婚的告诉你几个观点,差不多能结还是早点结比较好。
一从生理上来说,尤其是女的,年龄的增长和不孕不育率以及生育风险(自己的风险和孩子异常的风险)都是成正比的,30+以后这个比例甚至不是很线性的,而是直线上升。除非你打算不要孩子,否则不宜太晚。
二从社会上来说,理想的状态是,当你的孩子出生时,你的父母虽然年纪不小,但还身体康健,带来两个影响,一是带孩子能帮上忙;二是父母还没到需要儿女真正意义上的照顾,不会增加你的压力。
三从子女成长的角度来看,如果你和你的孩子年龄差距过大,那么你会面临一系列问题。孩子青少年时期恰恰是你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你不会有太多的时间精力去对付孩子(过来人都清楚);孩子培育完大学毕业,你很可能已经退休了,除非你积累了丰厚的家底或极广的人脉,否则你作为一个爹的“拼值”直线下降。
所以除非你不想要孩子了,否则太晚结婚生孩子只有坏处,没有好事。对绝大多数如此。只不过相对年轻让你在时间上不那么紧迫,在思想上认识不那么深入罢了。
其实中所谓年纪大了,不结婚,无非就是庄子说的“不能与不为”
所谓不能,是客观原因造成的。诸如长得不好、条件不好、交际不广、性格内向,这批人群其实不是不想结婚,是找不到合适的人结婚。如果拖着不去改变,最终结果是越拖越老,男的还好点,女的年龄大了更臭,最终到了实在拖不下去的高龄,随便经人介绍找个自己也不满意但实在没其它选择的人结婚过日子。这是千真万确的难听的真话。对这类同志,逼婚是一种鞭策和提醒,要么你自己改变,太肥的减肥、缺钱的努力赚钱、性格过于内向的多找同学同事去玩……,要么你就降低标准,身高180的男人未必就不能娶150的女人,一年赚三万的女人何必非要找年薪十万的男人。除非某项或几项客观情况极端的不好,否则多数人还是能找到合适的对象的。
所谓不为,就是能结婚,但不愿结。比如心玩野的、性趣不大的,还有那种影视作品看太多的。这些人群,如果到了父母亲友会比较强烈而明显的逼婚 催婚的地步,多数也是应该结了。除非你真的打算这辈子不结婚不生孩子了,否则继续以“不为”的方式拒婚,根本上来说也是错误的。别拿什么生活方式文化当借口,尤其是那帮爱情幼稚病的,小说电影看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