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银行“钱荒”悟出的道理。


这次想说的是2013年6月的钱荒。今天是13年钱荒周年祭,目前看来银行间拆放利率还保持平稳,并没有特别大的起伏,说明银行都从去年惨痛的教训中学乖了。表民上看起来钱荒离我们很远,可是钱荒中也有咱老百姓能吸收的经验与教训。且听我细细道来:
2013年6月20日当天,市场上资金面空前紧张,银行间隔夜拆放利率超过30%,7天回购达到创纪录的28%。作为当事人之一,我可以感觉到市场的冰冷。大行总行间线上拆借,没钱!各家银行的总行全部下文,禁止一分钱流出本行的口袋。之前还有中行、邮储在对外出钱,也被各自的总行禁止流出资金。当天我接到我们总行通知吸收资金,我向总行询问多少价格可以接受的时候,总行破天荒的回复我说拿了再说。我问过了所有的渠道,中农工建交、股份行、联社、基金、信托等机构,得到的答复都是没钱。看在银行间价格涨成这样,我本来打算安排的15亿资产项目投放果断的暂停投放,原因很简单,没钱了。
利率一直上涨,我们就开会决定通过发行理财产品,并确定两点目标:1、成本在我行可接受范围内的资金全部上划总行用以年中兑付;2、成本在我行接受范围以外的理财资金用来出给其他银行同业,赚取点差。从20日后真的钱就疯了,我们行发行的高收益理财从我们这里一转手就配置成了更高收益的存款,而且风险系数还更低,毕竟存款的风险等级比债券还低,只要银行不破产,存单就必然要兑现。我们也算发了一点“国难财”。(我们当时私下开玩笑,自己找个货币基金公司出个万分之五的通道费,凑钱存个1千来万绝对赚翻。)
我在网上看到很多关于钱荒的专题,矛头都指向信托受益权买入返售业务。这个业务说白了就是出资银行套用其他银行的同业授信,由出资银行给企业放款,企业本身的授信银行为出资银行进行担保回购。但是由于后端接上信托计划,受让信托受益权的银行就能出资产负债表,入金融机构买入反售科目而不是贷款科目,玩了个科目游戏,依旧发放了资金。而回购银行虽然占用了企业的授信,但是它与出资银行签订的担保回购协议是”抽屉协议“,打死都不会拿给监管部门看的协议。也就规避了担保要占用的风险资本,导致谁都没有在明面上给企业担保,但是企业就得到了一笔信托贷款。为什么这么多”专家“要把钱荒的原因归咎到这个业务品种上呢,一个是政治导向,也就是监管不批的业务就由这个业务来背黑锅,”出事了就是你丫故意绕监管出的问题,你看监管了就没这么多事的“2B看法。。。还一个呢,就是银行大部分的资金都用在这种躲猫猫的投资上了,而这种投资与贷款性质一样,短则半年,长则三年。这个业务是在12年下半年开始兴起,算一算正好是投资快到一年,但是还没到收回本金的时候,那么就在将收未收的这个尴尬时点碰到6月年中银行大关,上市银行要对付年报就必须要多吸收存款,再加上很多理财的到期需要兑付,而投出去的本金还没有收回来,就只能去资本市场上拆,结果就直接导致了SHIBOR的上升,拆借利率不断走高。简单来说就是一句话,钱去哪儿了?都去投项目了。
我在这里是列举了”专家“对钱荒的看法,其实吧,归根究底就是一个核心,银行对流动性风险的因素考虑不到位,6月份有准备金补缴、大行蓄水池不放钱、”央妈“不救市等。我不赞同把钱荒都赖到一个业务品种上,这个业务最多只是一个导火索,因素是多方面的。其实在最高暴露出头寸不足的恰恰是各家银行的理财部门,也就是理财资金面,而不是司库或者自有资金这块。我个人更倾向于6月末的钱荒只是央行进行的市场流动性压力测试的说法,原因很简单:在央行的授意下,后来连续两天大行低息出资,马上就平抑了极端市场利率。央行只是在测试它对资本市场的把控力而已。
扯了这么多钱荒,肯定有人要骂了,”SB楼主写了这么多,钱荒关我蛋事啊“。我在这里就是想告诉大家一个道理,银行的专业人士这么多,那么连银行都会碰到被耍的团团转,到处借钱而没钱的情况,我们这些小老百姓是不是要对自己的投资更加的慎之又慎呢?投资的原则就是,借出去的钱,必须要能够连本带息的拿回来。就算再懂投资工具,也说不定会有马失前蹄的一次交易。与其在不熟悉的投资工具踌躅不前,不如老老实实的买银行理财,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如果听了楼主的话,知道了银行也就这么回事,那么以后要是能赚回银行的钱,那岂不乐哉??
PS:我看看要是有人感兴趣的话,下次就说说银行投资那点事吧,大的地产或者民生项目哪里会跟咱老百姓没关呢。

看看,学习了

小老百姓 有那精力时间 考虑这么多?
以前存定期,现在多了宝宝类产品有个4.7就差不多了

辛苦写了这么多,不给分都不好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