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通病


我在市场上走了一圈,做整木或者全屋定制的越来越多,这还只是一个市场。这确实是一个大势,市场环境不好,大家只能横向发展,在一个客户身上,发展更多价值。另一个原因,就是跟风严重。也许是整体市场基数太大,而很少有人能引领方向,对于多数人,他只能判断趋势,并顺势而为,并用自己的理解去做产品项目。而我们的多数项目,他是没有技术和设计积累的,并且追求速度和规模,在一到两年内希望见效,甚至时间更短。这也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同质化和恶性竞争。因为大家的核心价值不是产品力,而是价格。价格的竞争又引发品质的下降,从而导致对市场的不信任。一个好的创意本来可以开发一个良性市场,但因为这些因素导致市场的萎靡。一个好的适合市场的项目本就不容易,结果自己作死。太可惜。
而这仅是建材市场,其他行业又何尝不是。
比如作家。昨天是读书日。微博上刚好有人提出做现在的作家都流行在作家的头衔外再加上其他头衔,诸如旅行家,美食家,摄影家。这无非一种包装,让受众觉得他有多多才多艺。然而成功的作品都是靠内容和以前所获得的成就说话,而非其他旁门左道。普希金的名气来自他的诗歌,而不是他的素描。马尔克斯后期的作品,是因为他写了《百年孤独》,而不是其他。
我始终觉得这和某电台的娱乐逻辑有关。一个明星,做个菜开个店,觉得无比才华。这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宣传至此,实属可悲。当然,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太缺乏独立思考。从零到一的思考。举个例子,google做搜索是因为拉里佩奇他们觉得信息太多需要这样一款产品,而微软做bing,他只是觉得这是个市场,并想和google竞争。市场虽然盲目,但他终究会判断对错。两者就是案例。
而反应到股票市场上,也是如此。
什么板块是热点了,我就把公司改成云XX,智能XX或者XX传媒。带点擦边球。抬升估价而非公司要发展的其他要素。
但反过来,大公司如此,小小建材行业就见怪不怪。这不是行业弊端,而是我们的思维逻辑出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