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来越多人放弃淘宝,选择天猫?选择京东

这个问题其实一直都有人再说,为什么目前天猫的发展速度这么快,而且和京东截然相反的则是淘宝!在之前五六年前,淘宝可谓是风光满面,当时许多商家都想入住淘宝顺便赚点钱,说实话,当时只要你有一点资源然后入住淘宝就可以大赚一笔!……
可是,随着电商的发展,许多人想要高质量的商品,发现淘宝上的东西有许多不满足自己的要求,于是天猫应运而生!天猫其实一直都很不错!这是……谁知道半路杀出一个京东!
其实,要说京东的崛起还是人们对电子类产品的大量需求,因为京东是3c起家,家电、数码产品数量居多,而且方面还全,还有就是有京东官方保证!最重要的则是京东快递!!
京东快递的满意度一直在顾客中非常高的!和京东不一样的则是天猫的商品一般是店家指定快递!当然,重要的货物大都选择顺丰快递,顺丰的快递和京东相比是不相上下,但是和其他快递相比高了不少!但是由于邮费问题,所以用顺丰的商家还是少数!
所以根据由于顾客对品质和配送的看着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不选择天猫而是选择京东购物!
再加上这次阿里全面暂停了顺丰快递,相比又会有大多数人选择天猫了!
说到网购,我也算比较早了,2004年开始网购,易趣、淘宝、卓越、当当、拍拍、京东、新蛋。。。好多已经记不清了,曾经作为业余淘宝卖家也卖出过5颗心了。如今b2c越来越火,京东的上升势头也非常猛,b2c的竞争日趋白热化。我在京东和淘宝商城都买过很多东西,虽然京东现在的价格优势已经不明显了,但是我有时候还是更倾向于在京东上购买,更贴切点说是在类似京东这种模式的b2c网站购买,例如新蛋、网邻。。。京东和淘宝商城在模式上有很大区别,因此选择京东或者选择淘宝商城的买家各有各的理由,在这里我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分析一下选择京东的那部分人可能存在的主要理由:
1、价格。
其实淘宝商城是没有价格优势的,如果想买便宜货,我想大部分人会选择淘宝而不是淘宝商城。选择淘宝商城的人更多的是因为之前在淘宝购买的习惯与粘性,现如今又希望更加追求质量,因此才选择了淘宝商城。京东在创立之初价格优势是比较明显的,现在做大了价格优势不是很明显了,不过总体来讲还是比淘宝商城便宜,相比京东,新蛋和网邻等的价格会更便宜些。
2、质量。
京东曾经传出过有关质量的负面新闻,不过也不排除是竞争对手散播的,我在京东买了这么多东西没遇到过什么大的质量问题,至少没遇到过假货。不过在淘宝商城我身边的人很多都买到过假货,我也不例外。前些天还看到淘宝商城首页挂了链接,一个羽毛球拍,专柜卖将近千元,淘宝商城竟然卖一百多块钱,假的都没边儿了,还说是正品!我本身也算是淘宝的自家人,但是在这点上我也不想遮丑。在淘宝上如果你卖仿的,只要注明,那ok,但是在淘宝商城上,你必须卖正品。此外,在京东上购物都有正规的发票,而在淘宝商城上购物却很难保证。说到这里又绕回来了,刚才说价格的时候说到很多人是因为之前在淘宝购物的习惯与粘性,如今更追求质量了才选择的淘宝商城。但是如果淘宝商城今后不能采取很好的措施避免假货,那么这些看中质量胜过价格的人终究会逐渐向京东迁移而放弃淘宝商城。
3、购物习惯。
说说我个人的习惯。我上淘宝商城更多的目的是“逛”。打开淘宝商城的主页可以看到花花绿绿的图片、广告以及促销信息,我会时不时的上去看看哪些商品打折,有的时候更像是引导消费者一种冲动消费。而如果我是有目的性的想买一款确定的商品时,我只能在淘宝商城上进行搜索。这时候问题就来了:我比如在淘宝商城搜索了“摩托罗拉 me722”,我会发现搜索出了好几个卖家发布的同款商品的offer,而它们的价格各不相同。这时候必然会给买家带来疑惑:既然淘宝商城的商品质量是可靠的,那为什么同款商品同种型号会给出不同的价格?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差别?我如果选择了价格最低的商品进行购买会不会有问题?我该不该货比三家?这是其中一个问题,另外一个问题是:国外曾经有研究机构研究过:有时候提供给消费者的商品选择性越多,那么消费者最终放弃购买的风险也越大。真没准消费者在淘宝商城上面对同一品牌同一型号的商品的多个offer之间比来比去最终真的烦躁了就拍拍屁股走人了呢。
在京东上搜索就简单的多,如果我搜索“摩托罗拉 me722”,那么只会搜索出一个准确的offer(可能还会有一些附件的offer),如果我已经认准了要买这款手机,那就完全不用做任何比较和选择。我们可以联想一下,在真正的大商场里面买东西我们恐怕谁都没见到过一个商场里同一款商品在两个摊位卖两个不同价钱的情况吧。像淘宝商城这样一款商品几个卖家卖几个价格的情况更像是在地摊或者集市上。类似的,当当网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我们想象一下有这样一群消费群:他们选择网购而不是实体店购物的原因主要是看中了网购的便捷,他们有可能整天宅在家里,也有可能是工作一族,基本上没时间上街。他们网购有明确的目标,在上网之前已经认准了买哪个品牌哪款商品,或者有很少的候选名单,只是上网做简单的选择。他们网购不需要价格有多便宜,可能只要比实体店能便宜就可以接受,他们更注重质量。面对这样一群消费群体,淘宝商城就完全没有优势。首先淘宝商城在质量上输给京东;其次,买家在搜索得到相应offer后,在京东上完全不用做什么选择,因为针对一款商品只有一个价格,省去了在淘宝商城上货比三家的繁琐,很符合这群消费群体的胃口。(当然也有另外一群把货比三家当做网购乐趣的消费群体)
上面说到的是“基于搜索”的网购习惯。还有一种是“基于类目”的网购习惯。像我上京东、新蛋、网邻等主要就是使用类目来找商品的。假设这样一种情景:我想买一款数码卡片相机,品牌在佳能或者尼康之间选择,价格期望在1500~2000元。可能我对佳能或者尼康的各种型号还不是很了解。这时候,使用京东的类目就非常便利。直接选择手机数码->便携相机。品牌选择佳能或者尼康,然后按价格排序,找到1500~2000这个价格区间的几款相机,用京东提供的比较功能做一下相互间参数的比较,就可以快速地定位我可能会购买的几个候选型号,并且也会对这些候选型号的参数有个大致的了解。如果是在淘宝商城上,就没那么简单了。淘宝商城也提供了类目,我也可以选择手机数码->卡片,然后选择品牌后按价格排序。但是上面提到的问题又来了,展示出的产品并不是去重的,最极端的情况可能一页显示的全部是同一个型号的相机,只不过卖家不同或者套餐不同。更要命的是,淘宝商城不提供不同产品之间的参数比较,我想比较不同型号的相机之间到底有什么差别还需要跳到别的网站去,剩下的话就不说了。
5月26日晚,阿里宣布入股联华超市(0980.hk),成为其第二大股东。随即本周一港股联华超市开盘大涨,涨幅一度超过24%,最近两个交易日涨幅一度达到40%。
今日(5月31日)a股开盘,与阿里相关的新零售概念股华联综超、三江购物、百联股份等集体涨停,新零售板块全天领涨。
一、神仙鏖战“新零售”
新零售概念到底有多大魔力,能让市场如此热衷追捧?
要搞清楚新零售的魔力,先得弄清新零售的逻辑。
本人长期关注互联网巨头们的过招。这次高调入股联华超市可看作阿里针对京东的再出招——以线上线下融合提升用户体验的模式,回击京东的极致用户体验模式,旨在通过构建新零售模式对冲京东模式对淘宝和天猫的影响。
阿里高调宣布入股联华超市的时间点,刚好赶在了京东“618”购物节前哦!
中国电子商务中心发布的《2016年中国消费者网络消费洞察报告与网购指南》 显示,京东提出的“只为品质生活”口号,更能迎合消费升级 、中产崛起等新趋势,其商品质量保证以及超快的购物体验,使得京东在2016年获得的认可度最高,尤其是在一二线城市。城市人群中选择京东网购的趋势日益明显。
事实证明,京东在商品质量和极致购物体验上确实走得要比其他电商平台要远得多,京东自营产品基本实现当日达或次日达,投诉电话基本随时可拨通。
我要吐槽一下,有谁知道淘宝的投诉电话吗?
京东极致购物体验正赢得越来越多中产的青睐,面对最具网购消费力市场的日渐丢失,阿里肯定不能坐视不管。虽然新零售概念是马云爸爸在2016年云栖大会第一次抛出的,但,阿里早几年就揣掇着这个新零售概念开始跑马圈地了,2014年战略入股银泰商业,2015年战略投资苏宁,2016年入股三江购物,2017年初启动银泰私有化,2017年5月宣布入股华联超市。
阿里的新零售步伐迈得确实比较大,其中最大一笔投资是283亿元人民币入股苏宁云商,成为持股比例19.99%的二股东。
“品质保证+合理的价格+极致购物体验(快捷的物流配送+高效且负责的售后+衍生服务)”将是新零售的主要方向。
最后,虽然有很多人批评京东,诸如客服差、仓库条件恶劣等。但是我们应该冷静、理性地看到,京东被那么多人看好,发展势头那样猛是有它的原因的。我们应该吸取经验,快速地改进,迎合更多的消费群体,最忌讳恪守模式,做大后反应迟缓,步伐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