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之战是大唐平定安史之乱战争的第一次重大胜利和重要转折点,为后来胜利收复两京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此战一方是拥有十万兵马的史思明,另一方是只有万余人马的李光弼,那么,李光弼后来是如何以少胜多的呢?
天宝年间,安禄山、史思明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玄宗李隆基在长安陷落前仓惶南逃四川,在马嵬坡被迫斩杀杨国忠,缢死杨贵妃。
在唐玄宗出逃的同时,太子李亨(唐肃宗)也逃到朔方,并在灵武即帝位,改年号为至德。
至德元年,即公元756年七月,唐肃宗在灵武召见李光弼和郭子仪,授李光弼为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领兵镇守太原。
李光弼是唐营州柳城人,天宝十五年,经郭子仪推荐,李光弼为河东节度副使,参与平定安史之乱。
至德二年,史思明、蔡希德领兵十万进攻太原,企图占领太原后,由北道夺取灵武。当时,李光弼手中只有一万人马,但由于李光弼治军严整,又能与将士同甘共苦,令行禁止,所以士兵严守,史思明一时也未能攻下太原。
不过史思明也很会用兵,加之他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要拿下太原,所以就命令手下在城外建起飞楼,外边蒙上木板作掩护,临城筑起土山,想利用土山的高度攻入太原。史思明的这一招确实狠,只要土山筑成,太原所赖以固守的高大城墙就不再有优势了。
李光弼见史思明筑土山,很是担心,冥思苦想了几天几夜,终于找到了克敌制胜的法子。
他让手下将士从城内钻地,挖出一条地道直通城外,把史思明所筑的土山和军营低下的土地都给挖空了,然后搬来木柱一一支撑,以防塌陷。
一切准备就绪,死守多日的李光弼假装准备投降,派心腹之人去求见史思明,说:“太原苦守多日,如今城内已是一片空虚,又无外援,我们已经支撑不住了,请求允许投降。”
史思明不知有诈,闻言大喜,连声说道:“对,对,早应该投降了,识时务者为俊杰嘛!”并与李光弼派来的心腹约定了受降的日期。
约定的受降之日终于到了,李光弼一面派裨将率领数千人出城假投降,把史思明叛军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一面派人进入地道,时刻准备把原本作为支撑的木柱迅速抽掉。
史思明及其将士骑着高头大马,得意洋洋地率兵出营受降,其他的士兵也都纷纷前来围观,十万大军毫无戒备。
就在史思明等正准备受降时,李光弼一声令下,地底下的士兵迅速抽去了支撑的木柱。史思明的军营内突然出现“地陷”,直接掉下去的士兵鬼哭狼嚎自不必说,其他侥幸没掉下去的,也全都惊慌失措,纷纷逃避,乱作一团。
李光弼趁机命太原将士冲杀出城,与城外假装投降的士兵形成内外夹击。经过恶战,李光弼部俘虏、歼灭敌兵近万人,成功逼退了史思明的十万大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太原之战。
总之,在太原之战中,唐军虽然在兵力上处于劣势,但李光弼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巧妙利用地道奇袭的战术,终于达到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目的,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可见,想要取得战争或竞争的胜利,不能仅仅靠人多力量大,采用人海战术,更重要的是发挥人的聪明才智,看策略应用是否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