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社计划17年1月份完成签约,2月份腾空



出租房要紧俏了

(原标题:阮社故事)
作为城市建设的基础和前提,阮社拆迁大幕全面拉开。根据柯岩街道的官方消息,拆迁的范围包括东江、阮三、阮四、先锋、中巷、茶浜六个村共计3000余户人家。根据相关计划,预计2017年1月份完成相关村民的签约,让村民们过完年之后,2月底前全部腾空。那些县级及以上文保单位,则将被保留。
位于“鉴湖第一曲”的阮社,宋时称怀信里,元时称十七都,范围大致包括现在的永进、先锋、阮三、红旗等村。伴随着拆迁消息的确定,用“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者谓我何求”这句话来形容阮社人的心情怕是最恰当不过。
那些狭窄悠长的弄堂,那些沉默不语的小桥,那些破败不堪的老房子,背后有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说是探访也好,回望也罢,且让我们伴随着这次采访,读一读阮社的前世和今生。
叶红 张富春 文 李铭 摄
曾被称为“小上海”
阮社,宋称怀信里,元为十八都,清末归开泰乡,民国时绍兴县建制虽分分合合,阮社均属第八区管辖。解放后,柯桥区公所曾驻阮社办公。1956年3月,第一次撤区并乡,阮社隶属柯岩乡。1958年7月,全县农村建15个人民公社,阮社改称柯桥公社阮社管理区。1961年9月,柯桥复区建制,阮社设人民公社,直至改革开放复称阮社乡。
阮社自古繁华,鉴湖水系环绕阮社静静流淌,两岸均为宅院深深的台门,有以官职命名的大夫台门、司马第;有以建造年头排序的老台门、新台门;有以建筑特色相称的花台门、乌台门;还有冠以姓氏的诸家台门、冯家台门……等等,不一而足。
据《绍兴县志》载,阮社原名竹村,相传晋时“竹林七贤”之一阮籍曾在村居住,故改名阮社。阮社至今保留以阮籍、阮咸命名的南阮桥、籍咸桥、前庙、后庙等古迹。“一声渔笛忆中郎,几处村酤祭两阮”,阮社是祭祀二阮的地方,古代,当地村民先在籍咸桥旁建后庙,尊阮籍为土地菩萨,后来觉得既然厚待叔叔,就不能让阿侄吃亏,所以再建前庙以祀阮咸,形成如今“一村两庙宇,一方两社神”的格局。
阮社历代富庶,据民国资料反映,当时阮社仅酒作坊就有400多家,上海22家黄酒业大同行,有14家是从阮社出去的。这些人在上海风风光光,回乡时,又将上海的生活习惯带回阮社,他们的行为举措,既拓宽了阮社人的视野,也带动了阮社的文化生活,阮社因此被外界称之为“小上海”。
俗话说,家有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小上海”的风水宝地,自然是吸引人的好地方,解放以后至改革开放初,迁址阮社办公办学的先后有浙江省绍兴师范学校、浙江省绍兴卫生学校、浙江省地质勘探大队、浙江省第二康复医院,期间还有绍兴云集酒厂、绍兴三五仪表厂、绍兴磁性材料厂等单位落户阮社。1956年,由周恩来总理特批的绍兴酒陈贮中央仓库,选址在云集酒厂阮社厂区内动工兴建。
与阮社三里之隔的柯桥,那时反而被冷落了。

拆掉,要盖什么了

阮社非农居民交流群,欢迎阮社非农居民来坐坐。

那你知道齐贤兴浦村什么拆迁,离万达一江之河

有微信吗

尼玛,房价胀来了。政府部门救了多少房产中介。

17年吧

就知道瞎掰,哄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