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老巷中藏着一个手工煎饼坊,支撑着一家三代人的生活!


煎饼是山东的传统美食,还是伴随咱临沂人一生的主食,一提起临沂特色美食,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一定会是:煎饼。
藏在巷子7年的煎饼房
三伏天,高温热,空调房里都不见的能待住的天儿,在临沂兰山路孔庙对面的一条名不见经传的巷子里,藏着一家丝毫不起眼的煎饼房。
与如今机器时代不同的是,这是一家手工面煎饼房,与其说是门店不如说这是一家住户,住着摊煎饼的一家人,在这条巷子里,这间煎饼房已经走过了7年的光景。
进门之后,有一个小小的走廊,两边整整齐齐的罗列着面粉和几列煤球。在往里眼前正站在鏊子前重复着摊煎饼这个姿势一遍又一遍的就是这家煎饼房的女主人张阿姨。
这家煎饼房外边没有任何宣传语,唯一可以称得上叫门牌的那个东西,就是大门一侧贴着一张有些泛白的红色牌子——手工面煎饼。
烙煎饼13余年的人
张阿姨今年65岁了,费县梁丘人,来临沂13年了,当问起张阿姨当初为什么要来临沂摊煎饼,张阿姨说的很实在:“在家里种地,吃不上,太穷了。”
一张张的鏊子上被张阿姨画上了艺术的轨迹,等听到吱吱啦啦的声音,一阵热气萦绕过后,煎饼独有的香味就飘了出来,这个时候大而圆的煎饼就被揭了下来。
看着张阿姨面对眼前的2个鏊子,一个人应付自如,才知道张阿姨已经摊了13年之久的煎饼了,在外人看来一副娴熟的动作只有自己才清楚这是靠日积月累的劳累辛苦换来的。
这家煎饼房,每天早上6点钟就要开工准备摊煎饼的齐活,在如此高温的环境里要一直持续到下午6、7点才能结束,张阿姨说除了平时自己有事以外,基本是全年无休。
环顾四周,除了摊煎饼所用的工具之外,旁边一个水杯,一个风扇,脖子里的一条毛巾,这三样东西构成了平日里张阿姨的标配。
物价飞涨的时代,煎饼并无飞涨
这家煎饼房平日不在外边出摊,基本都是靠顾客上门自取,张阿姨靠着摊了13年之久的煎饼这一口碑,已经积累了不少的老主顾,除了平时周围过来散买的客人,还有一批老顾客是专门来批发的。
张阿姨有一儿一女,如今,儿女都在身边,两个人平日都是靠卖炸串为生,他们往往卖炸串的时间都是晚上,因为白天有城管,不让出摊。
“平日家里就是我摊煎饼,老伴叠煎饼,刚摊出来的煎饼需要晾凉,不然直接叠上就捂了,要把热气凉透,这样煎饼能放好久。”“我们两人协作,之前还有儿媳妇帮忙,如今儿媳妇也去帮忙卖炸串了。”张阿姨笑呵呵的说道。
我们在和张阿姨聊天的时候,正巧有附近的居民过来拿煎饼,在张阿姨给她装煎饼的间隙,她对我们说:“煎饼是最好保存的主食了,天热买点什么都放不住,上这拿点煎饼,凉透后折整齐了,用棉布包起来放冰箱里,3.5天的拿出来依然香甜可口,点样没变啊。”
也许正因为储存简便,食用方便,所以煎饼一直受到咱们沂蒙祖祖辈辈乡亲们的亲睐,况且煎饼的原料都是都是由五谷杂粮精细研磨而成,营养丰富又便于人消化。
摊煎饼的面粉一天就要用到2袋面,一袋有50斤,张阿姨说:“一天能摊7.800张煎饼嘞,有时候2袋面都不一定够。”
从一开始40一袋的面粉,到现在70一袋,煤球也从以前的6毛钱,涨到了现在的1块。这么多年过去,物价上涨,顾客越来越多,煎饼仅仅从一开始的1.7元/斤,到现在的3块多一斤。
记忆中的味道,还在。
在见到这家手工煎饼房时,打心眼里敬佩这些依然坚持着做手工煎饼的人,不追随外来的各种诱人因素,他们始终坚持自己的初衷。
如今,随着技术飞速的发展,煎饼的种类也变的多样起来,光是各种口味就已经层出不穷,只是现如今的煎饼多是由机器制成,虽柔软却少了一份趣味,随之减少的也是一门真正的手艺技巧。
舌尖上的美味
在外地上了四年大学,吃过很多煎饼,各种变着花样的,只是却怎么吃不出记忆中的那份味道。想必离家太久,深深的怀念那刺激味蕾的煎饼清香吧。
前段时间《舌尖上的中国2》热播,看见家乡的煎饼被作为特色小吃登上,后来举行煎饼文化节的时候煎饼被一抢而光的新闻之后,才得知原来沂蒙煎饼已经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了。
在这间煎饼房待了短短几分钟就已经汗流浃背,和我们聊天席间,张阿姨一边专注的摊着煎饼一边擦着额头不停歇的汗。此时此刻,这间屋子里的温度已经达到40+℃了,张阿姨所处在鏊子的四周,温度自然更高,张阿姨始终没有停下一分钟,一住不住,煎饼也摞的越来越高。
刚刚站在室外我们几个已经受不了烈日的暴晒,但是从这间屋子出去后,因为温差太大,我甚至觉得刚踏出门的这一刻,外边的风都是凉爽的。
看着张阿姨以及所处的高温环境,再想想当下,我们所遇到的不顺心根本算不上什么,生活在这个社会,比我们更不顺心的人比比皆是。
他们生活的更辛苦,压力更大,但是这些现实的因素丝毫没有影响什么,他们依然不抱怨,在前进的道路上勤勤恳恳的做着常人所忍受不了的一些事。
像张阿姨,以及张阿姨这一类的人,临沂还有很多,凡是靠双手努力去生活,对生活认真的人,都值得我们去尊敬!也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你们,想吃手工煎饼的时候,不妨去这家店,买上几个来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