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三无”保健品 ,老年人为何频频上当受骗?


临近农历年底,保健品市场又热闹起来。有专业人士调查发现,面对“三无”保健品的欺诈现象,最缺乏抵抗力的是老年人。因此,一些商家为了利益,通过健康讲座、免费出游等不同的手段,诱导老年人高价购买“三无”保健品,很多老年人常常因此上当受骗。
那么,面对“三无”保健品,老年人为何频频上当受骗呢?业内人士指出,这样的老年人往往属于孤独症候群,缺乏爱是他们上当受骗背后的主要原因。
老年人钟情保健品
家住华舍的马女士称,她婆婆特别痴迷保健品,家里各种各样的保健品,不管有没有实际效果,从年初到年尾基本不中断。尤其是婆婆还是三高患者,有时真担心吃坏了身体,但是作为子女,看老人这么痴迷,不好意思多提醒。
无独有偶,柯桥的钱女士也是保健品爱好者。钱女士对荔枝、桂园等这些大家都知道的常规保健品兴趣不大,但是对一些新兴的保健品则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有一回,她花了5000多元买了几罐蛋白质粉。儿子回来后看了一下蛋白质粉的主要成分,原来就是黄豆粉。老人家还振振有词说,这个产品是她老姐妹推荐的,不会错,听说能够调节提高人体免疫力。
老年人为何热衷选购保健品?柯桥城市花园陈女士分析,老年人比年轻人更容易患病,他们又不希望给子女添麻烦,因此,随着年纪增大,他们保健意识逐渐增强,甚至有的老年人年轻时很节约,老了却一反常态,开始消费了,就当是花钱给自己买健康、买开心,对保健品趋之若鹜。
商家钟情老年人市场
老年人在保健品方面表现出来的消费心理,让商家很感兴趣。一些商家,想方设法接近老年人,开拓老年人保健品消费市场。
家住陶堰的陶先生上个月就遇到了一件蹊跷的事。平时极少联系的一同乡杨女士,有一天突然登门来与他拉家常,聊着聊着话多了起来,在获悉陶先生患有痔疮后,她热情地向他推荐一款药膏,说是效果非常明显,很多老乡用了都说好,别人买100元,你买60元。陶先生想,才60元钱能治好顽疾,试试就试试,便收下了。然而,用了一个疗程后,身体并无起色。杨女士再次登门时,陶先生如实相告。杨女士又绕来绕去与他聊家常,最后断定:陶先生身体里有毒素,要彻底治愈,先要进行排毒。于是,陶先生跟随杨女士到指定住所,发现住所里摆满了各种排毒养颜产品,不像诊所,一问排毒一个疗程的价格,对方告诉他,友情价要3000元。再问及可不可以纳入医保,对方又告诉他,纳入医保的药没这个效果,让他不相信可以试试。陶先生说不能报销自己不要买。
陶先生后来把此事说给孩子们听,称虽然自己70多岁,但平时还看看书报,脑子还算灵清,看了一下,那些产品竟然是连正规的字号都没有的“三无”产品,就借口跑掉了。
“心病”要用“心药”治
柯桥区消保委每年都会接到多起相关保健品方面的投诉。
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针对老年人市场的保健品销售有一些共同点,有的通过量血压、测血糖之类的健康体检,吸引老年人注意力;或者打亲情牌,通过赠送一些小礼品,搞一些小活动,让老人从情感上接受推销人员;还有的通过会场的培训、或者所谓的“专家”健康讲座等形式,聚集一些市民前来听讲,但是不管推广形式如何,这些销售人员在推销产品时,往往会将保健品或者医疗器械吹嘘成“神丹妙药”,包治百病,消费者切莫上当受骗。
柯桥实验中学心理学教师苏林分析称,大凡热衷购买保健品的老年人,一般心理抵抗能力比较弱,内心比较孤独,从众心理比较强,别人说什么好,就容易去追随。一方面是跟自身文化素质有一定关系,另一方面老人家长期远离社会及子女,内心比较孤独、失落,通过这样保健品购买行为,可以让孤独的内心得到较好的填补和满足,有的不断买这买那,甚至只是为了引发子女的关注。因此,作为子女,平时要多和老人交流,对老人多一些关爱,也可以帮助老人多参与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动。

能够和孩子住在一起的老人,这种事情就少多了;
所以,关键孩子们要常回家看看、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