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 | 叮~您的校庆2048请查收

文字 | 陈阳阳 包小菲 徐阳
图片 | 来自互联网
责编 | 彭书慧 王梓岩
排版 | 付思涵
巍巍南大,钟声喈喈。
斗转星移,悠悠百余年。
那些在时光的暗房里冲洗出的珍贵照片,或黑白、或彩色,或定格了南大人的意气风发,或记录了南大的深厚积淀。116年,它们就这样散落在历史的长河里,灿若繁星,熠熠生辉,像是天边的启明星,激励并指引着一代代南大人砥砺前行。
又一年南京大学校庆,我们摘取了十一颗璀璨的“星星”,隐去了其中的部分信息,同时讲述与之相关的故事,并将原图附于原文链接中,期待每一位读者能够经由一个想象、认知、确认的过程,织补起南大百年校史中那些明亮的瞬间。
1905年,三江师范学堂易名。在风云激荡、内忧外患的20世纪初,学堂迎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浪潮,倡导“崇本务实”。为了容纳数量激增的学子们,学校广建校舍,教室、图书馆、实验室、操场等一应俱全。担任校长的美术学家李瑞清首开中国高校美术系科先河,为国家培养了第一批现代化美术人才。由他亲笔书写的校牌石碑如今仍静静地伫立在南京大学鼓楼校区的一隅。
百余年来,一句“嚼得菜根、做得大事”始终是南大人的初心。
1919年,时任南高师教务主任陶行知在《规定女子旁听办法案》中直陈:“中国女子高等教育最不发达,中等学校毕业以后,女子几无上进之路”。1920年4月7日,南高师第十次校务会议以多数赞成票表决通过《招收女生委员会》议决案,同年便启动招生。
与招收旁听生不同,南高师在入学考试、课程设置等方面严格恪守标准,对男女一视同仁。在当年报考的100余名女生中,仅有8位女生被正式录取。她们的到来使校园焕发出新的活力,翻开了中国高等教育史新的篇章。
诚如六十周年校庆时,竺可桢教授的题词:“东南学府,为国之光。”
1922年1月,一本“叫板”新文化运动的学术文化杂志在上海中华书局诞生了,开创了新的文化流派。它秉承着“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无偏无党,不激不随。”的宗旨,迎风而立,为当时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降温”。 杂志在磕磕绊绊中走过了十余年,文学院西洋文学系教授吴宓作为主编,始终坚守阵地,以笔为刃,站在万象更新的前沿,挑起了知识分子的文化担当。
“学术者,天下之公器也;学衡者,学术之公器也。”2014年,南京大学设立“学衡跨学科研究中心”,后更名为“学衡研究院”,承袭当年之精神,“与同道共勉”。
他是“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1932年8月26日,他被任命为国立中央大学校长,治校十年间,他延聘名师充实师资,调整扩充学科设置,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使国立中央大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他坚信 “如果一个大学不能负担起创立民族文化的使命,便根本失掉大学存在的意义。” 如今南京大学校训中的“诚、朴、雄、伟”四字即是他在中央大学任教时提出的。
为谋学校之发展,他殚精竭虑;昔人已逝,但其精神仍在如今的南京大学留存。
1933年,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陈之佛为学校设计校徽。陈设计的校徽呈等边三角形,有紫边、黄底、红字、黑色图案,在色彩上体现了中大“校色”的特点。图案正中央的牌楼门是中央大学的新校门,往内望去是圆顶大礼堂,作为当时中大的标志性建筑,它们也处在了校徽的正中央,以体现“中央”之意。礼堂高大雄伟,形同苍穹,寓意“全国最高学府”,“涵盖全部学科”。礼堂两边则是城墙垛子,融入了南京城市特色,表示中大“建在六朝古都石头城内”。校徽下端的数行水纹,则体现了“学校设在长江之滨,学校的历史源远流长”。
陈先生之匠心独运,在数十年的时光淘洗之后,依然清晰可感;与城市元素相融合的设计理念,也可在今日的南大校徽中觅得踪迹。
倘若纵观南大百余年校史,陪都岁月定是熠熠生辉的一页。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中央大学因日军的侵犯而被迫西迁至陪都重庆,主校区设在沙坪坝松林坡,校区内亦建有礼堂。时局纷乱,诸位师生为国效力之时,仍不忘治学求教之本心,西迁后的八年间,中大师生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勉力奋进,学校事业迈上了新的台阶。1946年,中央大学已经拥有7个学院、37个系、6个专修科、26个研究所,成为当时中国大学里系科中设置最齐全完备的大学。
1947年5月,以“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为中心的革命运动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燃起了火花。5月20日,以中央大学学生为主体的约5000余名学生趁当日国民参政会开幕之际,高举“京沪苏杭十六专科以上学校学生挽救教育危机联合大游行”的旗帜,走上街头举行游行。游行队伍从中央大学本部出发,在途经珠江路时,遭到警察的阻拦和殴打,受伤、被捕者百余人,血染金陵,酿成了震惊全国的“五二〇”惨案。1954年,南京大学校委会经讨论决定,将“五·二〇”斗争日定为校庆日。
1978年,在“文革中”备受迫害的他复出,担任南京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
他始终认为,办大学要依靠教师,特别是学有所长的教师。 “一所大学水平的标志不是看别的,而是看学校拥有教授的数量和学术水平,如果没有可观的教授就不成其为大学”。他尊重人才,求贤若渴,他派人三下武汉,礼贤下士,慧眼识珠于风尘之中、伯乐相骥于困厄之中;他推心置腹,真诚地和专家交朋友,被广大知识分子,包括许多知名学者、教授引为知音、良师和益友。
2006年3月,是他诞辰100周年之际,南京大学决定以他的名字来命名基础学科教育学院。如今,这种大理科的培养模式被更多的学校采用,也为社会培养了众多各个领域的精英。
愿南大校子永怀坦荡胸怀与进取雄心,带着他对学问的尊重,迈向更好的明天。
1978年5月11日,时任南京大学哲学系副主任的胡福明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该评论,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文章指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这是从根本理论上对“两个凡是”的否定,这场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推动了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做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胡福明在一次采访中说到:“我写文章的目的就是要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作为一个理论工作者,我能做什么呢?我又没有权力啊,我唯一能用的就是这支笔。用马克思主义书本上的道理去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我能使用的只有这个武器。”
“坚持实践标准,深入实际,尊重首创精神,敢问敢干,大胆创新,不断探索”,是南大发展至今桃李天下的重要因素之一,今后的南大,仍然离不开这一条真理。
2002年5月20日,迎来南京大学一个重要的校庆。南京大学勃兴于六朝古都——南京,融汇古都气韵,更显地灵人杰。作为中国高校之东南重镇,南京大学以科学与人文并举而举世闻名,弘扬“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学术气象与人格风范,俊彦云集,英才辈出,关注国家命运,投身时代与社会变革,为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做出了杰出贡献。
该专辑为南京大学首张原创音乐专辑,发行于2003年。
该专辑共收录了16首歌曲,其中2首歌曲是来自武汉大学《洛樱》专辑里的《合照》和《飞鸟与冬天》。该专辑形式丰富,曲风各异:《九七年的夏天》、《夕阳目光》等为民谣歌曲;《迷路》、《雨》走流行路线;《车窗》则被称为“听出了韩剧主题曲的味道”;而电子乐《daydream》和歌曲《逃离》更体现出这张专辑多元风格的交汇与融合。其中李志参与了当年《酒吧叙事体》的录制,化名“陈小二”。
该专辑是南大音乐人绕不开的一段记忆。它的名字一语双关,兼有怀念前南大校长郭影秋之意,以纪念其当年在南大为坚定教学、减轻政治斗争对学校教育的影响而做出的贡献。在南大学子的心目中,他就是自己学生年代的深刻记忆。
彼时之光,亦是今日之光;今日之南大人,亦是彼时之南大人。
从黑白走向缤纷色彩,从三江师范学堂走到南京大学,即便岁月沧桑、名随时迁,不变的是南大的风骨与底蕴,愈艰难,愈坚韧;愈坎坷,愈深刻。而“嚼得菜根”之诚朴,“做得大事”之雄伟,百余年前便已深深镌刻在每一位南大人心中,成为他们人生最重要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