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担心敌人强大,顾问却说:形势很好,只需再忍耐一年!皇上不听,惹来百 ...


奇人李泌(二)
李泌的第二张面孔是‘谋士’。唐肃宗即位之初,叛军气势正盛,而朝廷呢?外——只有朔方,也就是宁夏军区一支部队可用;内——中央各部官员降的降、死的死,人才紧缺;上——还要顾着太上皇玄宗的面子。面对艰难时局,李泌展露出安邦定国的才能。
初始作战不利,肃宗有点信心不足:‘叛军这么强大,天下什么时候能平定啊!’李泌来了句:‘照我看,不出两年,天下无贼。’皇上有点蒙了,这么好的形势我怎么没看出来?
李泌分析:“叛军骨干就是那些胡将,这些人家庭成份——外援、临时工;文化程度——不知书、小学水平;特长——抢东西。现在整天就忙着把抢来的东西运回河北根据地,哪有半点得天下的样子?汉人跟着他们跑的很少。没有人才,也没有政策,他们的完蛋是早晚的事。我倒不担心这个,我就怕皇上您着急:准备不充分,就仓猝下令出兵。万一敌人逃回河北,和我们搞成拉锯战,将来怎么样就不好说了!我建议,分三步彻底解决叛贼。第一步,让郭子仪、李光弼二将占据河东(山西运城)和太原。河东在长安洛阳之间,可以威慑两京;太原往东出井陉关,可以威胁敌人老巢范阳(保定),这样叛军主力被牵制,就失掉了战争主动权。第二步,在长安以西的凤翔另组建一个兵团,与郭李二军分别出击,采取游击战术,不占领城市、不切断交通。搞上一年半载,敌人疲于奔命,就失掉了锐气。第三步,派一名皇子,率机动兵团从北部包抄,突击攻占范阳,敌人就失掉了巢穴。到那时叛贼进退失据,还不是束手待毙!”
高明啊!什么叫宰相‘坐而论道’,什么叫‘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李泌说的这些,不正是解放军‘让开大路、占领两厢’、‘肥的拖瘦、瘦的拖垮’的招法嘛,真是英雄所见略同!看来李泌山中修炼,还是悟出了些道道。如用此策,哪里还会有后面一百五十年的军阀割据?
可惜,李泌分析敌人很透,预言自己人也很准。皇上住惯了繁华的长安,灵武这鸟不拉屎的地方,老早呆腻了。再说,肃宗心里还有一层隐忧不好说出口:当时没向太上皇请示,就擅自留下。传位的手续到现在还拖着没办,心里总是不托底。夜长梦多,搞什么三步两步,万一中间出点差错,这皇位能不能保得住还是个问题。早点攻占长安,立下复国之功、以正大位才是要紧事。
这样,结局就定了,李泌又劝了一次也没劝住。后事果如所料:次年,两京收复;又过二年,史思明叛军卷土重来,攻占洛阳;再以后,藩镇割据,直至唐亡。
这说的是战略谋划。其次,李泌还有行政才干。前面说他刚到灵武时,不明真相的群众议论纷纷,说皇上身边有个‘白衣山人’。这话传到皇上耳朵里,肃宗就把李泌喊来:“你老穿件白袍在朝堂里混,影响不好。这样吧,赐你件部长的紫衣穿穿,省得大家说闲话。”李泌无奈,把官服换上。皇上一看,中计了!掏出早准备好的委任状:“老李啊,不是我要逼你。官服都穿了,怎么能没有职务呢。”李泌当场无语,再一看:皇家资政兼元帅府参谋总长。还说什么呢?文件都下了,活也已经干了,只好走马上任。
当时军务繁重,各地文书从早到晚没有一刻停歇。李泌和太子,就是后来的代宗,轮流在元帅府内值班,另一人在宫里陪着皇上。宫门钥匙、通行证、机要密码什么的均由二人掌管。小事先处理后报告,大事立即呈送宫中。这样,中央就建立起高效的决策机制。四方奏报,李泌先行过目;将相任免、依仗李泌定夺。按史书说法,李泌虽然不是宰相,但‘权逾宰相’。其实中国的事历来如此:叫什么不重要、干什么才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讲,李泌可称作‘战时首相’了。
朝廷打败叛军、收复两京,唐王朝也危而复生。这固然靠郭子仪、李光弼等将士的浴血拼杀,但李泌这个战时首相和参谋总长也功不可没。李泌之善谋,大约也可以和张良、孔明之辈相媲美吧。
谋事、做事的确很难。然而,还有一件更高风险的事,在等着李泌。那会是什么,我们下一次再聊。
史书读透了,才有这样精辟的分析,好文章。
正如围棋一样,有些人一步看十步,有些人一步也不好定,这就是观大局谋国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