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一个故事
有一个管理学者,在德国、美国和中国各选了一个公用电话亭,在电话亭的两边分别标上“男、女”二字。德国人见到后,很自然地男女分开使用,即使在一边排队一边空置的情况下,也绝不去违例;美国人见到后也会照办,但在一边排队一边空置的情况下,则会灵活变通;而在中国,几乎所有人都视若无睹,“男、女”二字如同虚设!
某些学者因此大发感慨:啧啧,国人素质如此低下,对规章制度如此漠视,缺乏敬畏之心,怪不得中国企业管理水平如此落后了
管理实验告诉你真相
且慢!让我们继续做两个“头脑实验”,继续合理地推想一下:假若在繁华街区的两个垃圾桶上分别贴上“男、女”二字,德国人、美国人还会遵章守法、循规蹈矩吗?假若在公共卫生间的两边门楣上分别标注“男、女”二字,中国人还会视而不见、我行我素吗?
“男女公用电话亭”的规定中国人不遵守,“男女厕所”的规定中国人会自觉遵守,为什么?不是中国人素质低,而是中国人对制度合理性的要求更高,碰到那些“神经短路”的规定当然置之不理了。
对这一故事的反向诠释恰恰说明,由于文化背景差异,欧美人和中国人对“坏制度”的容忍底限和应对方式是完全不同的。事实上,顺着历史的脉络向前捋,不难发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强调的是“恶法亦法”,古中国哲学家墨子宣扬的是“法不仁不可以为法”。
在中国,比制度更高的是仁义道德
因而在中国,比制度更高的是仁义道德,是天理人情,一项制度出台,国人首先自己做裁判,判断制度是“好”是“坏”,然后再说执不执行。如果制度“不仁不义”,国人就会抵制,只是方式很特别——“钻空子”、“找漏洞”、“打擦边球”,“上有政策、现有对策”,用太极功夫将制度的威力化解于无形。所以在中国,制度的制定需要更高的水平,一项制度如果为众人藐视,执行不下去,需要面壁思过的恰恰是制度的制定者:为什么不能制定出“精巧、灵动、自运行”的制度?为什么不能制定出让人们愿意遵守、乐于遵守的制度呢?
这正是中国独特的制度伦理、制度文化,脱离了这个国情,那些所谓“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制度,到了中国,往往会“皆不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