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品专卖”、“海外代购”、“原厂尾单”……随着微信的日趋普及,微信朋友圈私人代购逐渐融入市民生活,成为一种新的经济现象。然而,市民蔡女士向本报报料,她向微信私人代购购买面膜,却遭遇了烦心事。
记者采访了解到,蔡女士经朋友介绍,通过微信向一个私人代购账号购买了某品牌面膜,但货到手后与自己以往亲自购买的对比,发现外包装印刷、气味、面膜纸质地等明显不同。“收到货后我第一时间联系到卖家,对方一口咬定是正品,让我到专柜验货并开具鉴定证明。”蔡女士表示,潮州并没有该品牌的专柜,其他地方的专柜也回复“无法提供鉴定证明”。当她再向卖家理论时,却发现自己被拉入对方黑名单,因联系不上卖家,最终也难以维权。
采访中,记者发现有部分市民热衷微信私人代购。市民赵女士告诉记者:“很多私人代购都是朋友介绍的,买过几次也没发现问题。”尽管做的都是熟人生意,也有市民对此持谨慎态度。市民张先生说:“这些私人代购都是先付款后发货,买家看不到别人的评价。如果收到的物品不称心,退货可能都成问题。”
那么,如果消费者通过微信交易时发生纠纷,应该如何维护自身权益?记者就此咨询了广东新安律师事务所律师张渠。他认为,通过微信聊天进行交易,没有评价机制、没有信用担保、没有第三方交易平台,完全基于买家对卖家的信任,存在一定的风险。
张渠律师表示,目前私人代购账号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双方在取得合法资格的微店上进行交易,该交易行为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所规范;另一种则是通过微信聊天完成的交易,买卖双方没有构成契约关系的买卖合同,且卖方没有实体店铺及相关营业执照,属于双方个人之间的私人交易,无法通过《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维权。“这就属于民法规范的范畴,消费者如果要维权,可以通过民事诉讼来解决。”张渠律师说道,民事诉讼中,消费者要提供充分的证据。
张渠律师提醒,消费者通过移动社交平台购物时,要注意保存好交易过程记录。了解清楚卖家的真实身份信息,有营业执照信息的应及时取证保存;要求卖家提供购物凭证,如订单截图、收银单据、物流运输证明等;要注意保存好聊天记录,保留银行汇款、微信转账等支付凭据,便于维护自身权益,发现问题及时投诉举报。
来源:潮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