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安抢抓空港优势助推湾区建设

宝安国际机场t4航站楼正在建设中。南方日报记者 何俊 摄
湾区,是由一个海湾或相连的若干个海湾、港湾、邻近岛屿共同组成的区域。湾区经济是围绕湾区的多个现代港口城市依托现代的交通工具、完善的交通体系以及发达的信息网络,基于自然、经济、社会的高度融合,形成的高效、开放、创新的一体化经济,具有开放的经济结构、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强大的集聚外溢功能和发达的国际交往网络。
纵观国际上的许多著名港口,绝大部分都是空港与海港兼备。宝安拥有集海、陆、空于一体,连结世界、辐射珠三角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系统。如何借助这一区域、交通优势,用湾区经济思维思考宝安的未来,在现代湾区经济体系中寻找宝安的定位?对标与宝安有类似资源禀赋的新加坡、荷兰的鹿特丹和阿姆斯特丹,或许可以找到值得借鉴的发展经验。
南方日报记者 柳艳
区位优势
空港与海港兼备
对于世界级湾区的特性,不同国家的专家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但被提及最多的依次是开放性、创新性、区域协同和宜居宜业。此外,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辐射带动作用和完善的基础设施也被视作登顶世界级湾区的重要标志。
其中,高效的交通体系是湾区经济形成的重要支撑。纵观国际上的许多著名港口,绝大部分都是空港与海港兼备。
新加坡是世界著名的自由贸易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新加坡海港、机场与外界的连接效率提升了其发展效率。港口方面,新加坡已经与世界上超过120个国家和地区的逾600个港口建立了联系。每两到三分钟,就有一艘船到达或离开新加坡港。新加坡樟宜机场则是亚洲重要的航空枢纽,樟宜机场为飞往约60个国家和地区、220多个城市的100多家国际航空公司提供服务。为了保持在物流方面的竞争力,新加坡还在不断扩大基础设施建设。
荷兰鹿特丹是通往西欧和北欧的门户,为欧洲目前最大海港,地理位置非常优越。鹿特丹港拥有良好的公路、铁路和内陆航运配套设施,可以服务于短程、滚装等集散运输。正是因为鹿特丹港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得它成为欧洲地区一个非常重要的中转集散港口。鹿特丹毗邻的荷兰城市阿姆斯特丹的史基浦机场是欧洲的第三大货运机场。
分析新加坡、鹿特丹可以发现,高效、便捷的交通体系在湾区经济中的重要性。再把目光投向宝安区,宝安也拥有着得天独厚的海港、空港优势。宝安地处环珠江口东岸,南接前海,北邻东莞南沙,拥有45公里海岸线、220平方公里海域资源优势,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交通枢纽,拥有现代化的集海、陆、空于一体的连结世界、辐射珠三角的综合交通系统。
机场二跑道和t3航站楼投入使用;大铲湾集装箱码头已成为深圳港的重要组成部分,机场福永码头是来往港澳的重要口岸之一;深茂铁路、穗莞深城际线、深中通道等区域性交通设施有序推进。
构建多元化的深中直联交通,紧密连接珠江东西岸的各类创新资源要素,最终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一方面,通过缩短深中两地物理距离,深莞惠城市群与珠中江城市群将有机会在商务往来创新协同方面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另一方面,深圳机场“机场+码头”的空海联运优势也将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将得到进一步扩展,深圳在粤港澳机场群和港口群中的作用将进一步凸显。
宝安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泽填认为,宝安无论是在交通、经济,还是区域合作机制上,都可以称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桥头堡”。
“从交通上看,宝安境内有机场、码头、深中通道等,对内连接深圳各区域,对外则链接国际,是粤港澳大湾区对接国际资源的重要节点,可以起到资源的集聚、扩散、和辐射作用。此外,奠定宝安‘桥头堡’地位的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就是机场。粤港澳大湾区除了内部城市的合作,抱团提升国际竞争水平也非常重要。宝安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与国外发展合作的重要基地,也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国际先进的技术和机制可以通过机场最快地在宝安落地,并通过宝安强大的产业优势辐射到粤港澳城市群。”
他建议,打造辐射全球的海空双港。建设以机场为核心,多方式、一体化、复合型的区域性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加快港城融合,合理利用岸线资源、集约港口用地,鼓励大铲湾港区转型发展、大铲湾后方陆域地区多元提升和宝安港区功能优化,提升港口对城市的增值服务。
发展临港经济
港口需要强大的产业支撑
湾区经济诞生于湾区,它既具有港口经济的特征,又具有都市圈经济的特征,更重要的是还具有由于湾区独特地理条件引起聚变所产生的一些独特特征。
分析世界港口城市发展经验,会发现这些港口都拥有强大的产业支撑。数据显示,港口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性,其影响力系数约为1.6,能够带动多个产业的发展。港口生产经营与其他相关产业及间接、诱发经济贡献的比值为1∶5,港口提供的就业拉动比值为1∶9。
如鹿特丹港的港口工业已经形成集储、运、销一条龙服务的完整物流链。新加坡发展物流业的主要经验是以海港空港为龙头、以临港工业为支撑、以“电子政府”为手段、以政策导向为保障,仅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就一跃成为全球物流业的巨头。
“新加坡这20年重点发展滨海湾和圣淘沙,一个以滨海为主题,一个以港口物流为主题,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新加坡服务业和城市规划的结合,构筑了围绕滨海湾、圣淘沙为核心的两大服务业基地,我认为值得宝安区很好地借鉴和研究。”北京大学教授陈可石指出,新加坡的滨海湾和圣淘沙都是填海填出来的,宝安也应该在海上有所思考。
对于宝安来说,建成后的深中通道将成为珠江口东西岸的“黄金通道”,连接前海、南沙、横琴3个自贸片区和翠亨新区,进一步推动深中两地乃至深莞惠、珠中江两个城市经济圈在经济发展、城市规划、环境提升等方面的合作。而宝安作为深圳的西北门户之区,其经济、社会、产业结构、城市发展等无疑更将受到深远的影响。
有分析人士指出,深中通道将扩大临港产业、空港经济的发展内涵。深中通道建成后,从珠江西岸通过这条通道,跨海到达深圳大铲湾港区不到25公里,比通过虎门大桥到达港区的路程减少75公里。便捷的交通可以吸引更多的箱源通过大铲湾港区装卸,使大铲湾港区成为珠江西岸和粤西贸易需求中转站,联系国内乃至世界,给大铲湾港口及临港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深中通道建成后,深圳与珠江西岸城市间货物往来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将大为降低,宝安机场货源腹地范围将扩大。
深中通道还将拓展宝安乃至整个深圳的产业外延空间。随着宝安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发展高端产业,必然有一些低端产业会逐渐“外溢”,深中通道建成后,产业自然会向中山外扩。目前中山已有33个国家级产业基地、16个省级专业镇,以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健康医药、灯饰光源等一批颇具规模的创新产业集群,有良好的条件可以与深圳产业“外溢”对接。
发力临空经济
重点打造空港新城
在开放型经济中,要素、商品与服务可以较自由地跨国界流动,从而实现最优资源配置和最高经济效率。基于航空快速运输的优势,利用机场的产业集聚效应,促使高端经济要素资本、信息、技术、人口等向机场周边地区集中,在机场周边形成了航空核心产业、航空关联产业等产业集群,这种新兴的区域开放型经济形态称之为临空经济。
如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史基浦机场是欧洲的第三大货运机场、第四大客运机场。现在的史基浦机场已经不仅具有机场功能,还是一个汇集了人流、物流、展览、观光以及娱乐的“空港城市”,已是500多家跨国公司的总部、市场和销售中心,涉及产业包括it、航空航天、汽车、医药、电子、金融、时尚等。机场也积极投入非航空产业的发展,拥有世界贸易中心、高尔夫球场、免税购物中心、美术博物馆等。新加坡临空经济则由樟宜机场空港区、实里达航空产业园组成,功能互补。
分析这两个著名的临空经济案例可以看出,空港经济圈的规划建设必须满足“大型枢纽机场、雄厚经济背景、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大型物流”等要求。尽管很多城市都提出要发展“空港经济区”,但真正能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带动作用的,仅有特大型、大型城市国际性航空港才具备这样的能力。
而这恰恰是深圳、宝安的优势。大空港地区位于宝安区北部,总规划面积95平方公里。其中空港新城位于该地区北部,处于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城市圈交会处,距南沙、前海自贸片区直线距离均约20公里,具备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机场及其周边资源是大空港片区的发展核心,随着空港新城建设的起步和机场集聚效应的不断放大,大空港片区有望成为临空经济的起步之地。
根据专家分析,临空产业具有高技术化特征,往往机场附近所集聚的制造业,以信息、生物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时效性强的产业为主。
发展“临空经济”正是空港新城的定位之一,其将被打造成国际一流空港都市区、粤港澳大湾区新城。在产业导向上,空港新城将优先培育发展高端临空服务业、航空航天产业、海洋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产业等未来产业。在发展策略上,空港新城的发展强调区域协调错位发展,深化深港合作,并通过t3综合枢纽和机场北区域性复合型枢纽的建设,推动战略门户的形成。通过持续增加优质产业发展用地供给,搭建产、学、研平台,规划建设一批面向未来的生产服务基地,发展具有人员流动特性的生产性服务行业,并辐射带动周边城区与产业转型升级。并通过打造西部活力海岸带,建设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发展的智慧都市区。
临空经济中服务业和生活配套性服务业将是收益最大的产业。国际会展中心、国际会议中心和新科技馆落户空港新城。会展中心距离深圳宝安国际机场t3航站楼7公里、t4航站楼3公里,紧邻沿江高速公路,规划地铁、公交线路可直接进入展馆,在全球已建成的会展中心中将排名第六。
“两中心一馆”选址空港新城,空港新城依托的核心则是机场。“两中心一馆”将大大带动临空服务产业发展,交通、旅游、酒店、餐饮、购物、展览展销、科普教育等多个生活配套性服务行业将随之迅速发展。研究表明,会展业的产业带动系数为9,也就是会展收入1元,可以带动其他相关行业收入9元。国际上大型的会展中心,无一例外地在其周围形成一个面积达数平方公里的科技、文化、商业圈。对于深圳来说,国际会展中心的开发建设为其提供了又一个满足大型展览需求的场所;而对于宝安来说,国际会展中心的落户无疑是一个新的发展引擎,将引领宝安产业彻底转型升级。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选址在大空港地区是较为理想的。”宝安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戚晓曜认为,大空港地区定位为国际一流的空港经济区,是深圳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这让深圳国际会展中心落户大空港地区成为必然。
而如果从区域协同角度放眼整个大湾区,空港新城是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的战略制高点,将和前海一并成为深圳西部、珠江口东岸最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增长极。
“前海地域较小,‘前海效应’必须通过临近区域衍生和放大。大空港地区紧邻前海,是前海未来发展天然的延伸区,是前海空间拓展关键节点,与前海在产业、空间和体制等方面全方位紧密对接,既有天然优势,也是必然趋势。”一位观察人士表示,大空港地区应与前海中心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如果说前海将被打造成国际化的金融服务中心,那么大空港就是未来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
对接城市规划
以港口建设拉动区域发展
不管是空港还是海港,都具有极强的产业关联度,但有专家认为港口只是通道,关键是城市需要产业为港口提供支持。世界上先进的港口,都已开始探索面向未来的港口发展新模式,包括鹿特丹、新加坡。港口发展关注的焦点已从控制资源为主的内部流程优化,转向管理资源为主的港口生态圈优化。
鹿特丹市已成为一个人口、产业、技术、资金高度密集的社会经济综合体和区域性商品、资本、信息、技术等资源的配置中心。港口为鹿特丹带来了商机,带动了城镇化的发展,但海水与河水又同时成为这座城市的隐忧。面对海水水位升高和倒灌的威胁,鹿特丹根据城市规划和先进的水利技术,化危机为契机。
新加坡最初利用港口的综合区位优势,利用海港的天然水深、便利交通体系、充裕土地资源等条件发展临港工业。目前,新加坡已经进入以“科技、人才、环境”为竞争要素的后工业化时代。新加坡通过积极改良空间开发的准入标准,妥善解决了临港空间的赢利性与城市空间的公益性(生态、公平等非市场价值)之间的冲突;以环境影响作为地块用途开发的门槛,鼓励滨海空间的混合用途开发,既实现了环保控制,又利于地块用途对市场需求的弹性响应。
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