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投资“七宗罪”之经验主义

价值投资理论一直告诉我们,每个投资人可以建立自己的“能力圈”,即某个并不具有投资天赋或在某领域并不精专的人,可以通过在专注和积累,建立起在这个领域的专家能力,在自己可以掌控的范围之内取得投资的成功。
不错,投资是一个实操大于理论,经验大于天分的工作,很多人因为在某些领域的专注和经验积累取得了成功,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性,经验可以让你成功,但在一些环境下也会成为人的一种束缚。
在几年前的pe投资时代,我认识一位资深并且出色的投资总监,他主导的多个项目获得了上市退出,并且投资失败概率很低。好几次跟他聊天交流经验的,问过他对当时投资环境的看法,当时是2012-13年,ipo大范围停滞,pe投资到了寒冬期。那位朋友认为,中国的投资市场虽然暂时ipo停滞,但不会一直这样,未来退出主要还是靠ipo,而且这种方式收益最高。
我问起他对并购退出和早期项目投资的转型怎么看,他当时认为以中国的资本市场监管和上市并购的复杂程度来看,并购根本不能成为一种主流的退出方式,因为成功率太低;早期项目的投资具有高风险和不确定性,而且根本没多少市场化的天使投资基金,大多是个人投,所以并不是我们要关注的主要领域。
平心而论,当时我感觉他说的并非没有道理。那位朋友后来联系的少了,不过在13-16年期间,中国资本市场ipo积压的项目数量仍然越来越多,能通过ipo上市的企业比例还在逐年下降,而随着大并购时代的到来和天使/vc投资的兴起,让一些布局于这些领域的企业赚得盆满钵满,后来三板时代到来,一批挂牌企业和布局该领域的投资机构也异军突起,我那位朋友的公司在这几年里默默无闻,他也再没能重复之前辉煌的投资业绩。
某些人通过之前的经验积累取得过成功,但随着环境的变化,这种经验反而成为了创新和发展的束缚,更典型的例子还有一个。
另外一位朋友所在的投资公司,在好几年前曾高薪聘请了在证监会工作过的专家当投资顾问,主要咨询领域也是pe投资,论证一些项目上市的可能性。当那家公司正在尽调某个企业,感觉公司主营业务很不错,增长也很迅猛,就是有一个疑虑,所处领域是游戏行业,而且是当时市场上刚刚兴起的手游。于是他们求助于专家,顾问凭借证监会多年的工作经验,负责任的告诉大家,证监会还从来没有批准过游戏类的公司上市,未来批准的可能性也不大,投资需要谨慎,可能无法通过ipo退出。于是考虑再三,公司决定放弃这这个跟了很久的游戏项目。这家公司的名字叫掌趣科技,几年后正式上市,并且让投资人赚了大钱,在2012手游崛起的元年,股价在上市后又翻了好多倍,一级市场介入的投资人平均都赚了几十倍。
讲这些例子并不代表这些投资机构犯了多致命的错误,因为每个机构都会有很多错过的好项目,也会有赚大钱的项目,只是通过这些例子来让我们反思,经验的两面性。
经验带给我们的益处是,当未来重复性规律再次发生时,我们如同电视回放一样,可以凭借经验从容的应对,避免类似的错误,知道如何得到最佳结果;但经验在未来又同样又会遇到不可复制性,因为千变万化的环境,会让事务的发展不再简单重复以前的轨迹,于是经验失灵反而成为了束缚,特别是那种对未来,对风险极度厌恶,不太愿意接受新事物和创新的人更容易遇到这种问题。
英雄总是伴随着时代出现,又随着时代变换而更替,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因为某些人取得了巨大的光环和成功后,其赖以成功的经验成为了自己先天的基因,这种基因束缚着自己的创新和突破性的尝试,因为害怕冒险和失败,失去曾经得到的东西。
vc投资的时代,我们面临的项目几乎都是早期项目,他们大部分是新时代的产物,新兴起的行业,新一代创业者,新的思维模式,如果说有什么东西是不变的,那就是对投资、市场和商业的本质的理解,而这些已经属于智慧的范畴。
并不是说80后的投资者就没法理解95后热衷的直播,网红,二次元和比特币,只是80后以前并不接触这些,对新涌现出的东西缺少了解,经验就无从谈起,按照以前的思维定式生搬硬套,或拒绝接受新事物,就只能在原有的圈子里固步自封,原地踏步,学着去接纳和了解,就可以发现不断的商机。
未来的人群和当下的人群在思想上不会一致,环境的变化造就环境的产物,而人的行为又造就了市场和经济行为,所以投资的轨迹和模式也就同样发生了变化。对于新事物,旧有的经验失灵,解决的方案只有一个,就是不断学习和接纳,不断创新和尝试。
十几年前的马云说互联网能赚大钱,被人当成了骗子;十年前有人搞电动汽车,被人觉得没前途;4年前有人说网络直播有大商机,被说成不靠谱;3年前有人营销找网红,被说成不务正业;今年有人喊出万物互联,人工智能,区块链,有人说听不懂。
我说,未来社会的主流是95后,00后,主流文化将从他们身上诞生,多去了解下他们的生活状态和思维观念,在做投资布局才靠谱,别老死抱着旧有思维不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