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居住,他们是土著的越人,因为直到春秋时期,他们的名字、语言、习性都与中原人有所不同,甚至与同样属于南方的楚国人也有差异。后来外地人不断进入越地,与本地人融合,几代之后也逐步成为本地人。从一定的角度看,绍兴历史就是由外地人成为本地人的历史,并在这个过程中创造了特有的绍兴地方文化。
一
史书记载大禹治水南至会稽,死后葬在会稽山,后来学界对古越人的起源出现了是否认可“越为禹后”说的对立两派。《史记》记载“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於会稽,以奉守禹之祀。”《汉书》重申此说,以后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仍有学者持“越为禹后”说,认为“绍兴会稽关于夏禹治水、会聚诸侯及葬地等传说,实同部分夏人的南迁入浙有关。”(见《再论绍兴会稽与大禹》,载《浙江学刊》1995年第4期)然而,《史记》中并没有“越为禹后”这句话,只说越王勾践是禹的后裔。如果大禹是实有其人,他确实在会稽山会过诸侯,那也不能一概说越人就是大禹之后。因为大禹到会稽之前,这里已有越人居住,他不会到无人区来会诸侯。同样,“夏人南迁入浙”,不等于越地没有土著的越人,南迁的夏人并不是最早居住在这里的本地人。
上世纪三十年代长江以南发现了良渚文化,七十年代又发现了河姆渡文化,证明南方同样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在绍兴,小黄山文化遗址、寺前山文化遗址、马鞍仙人山文化遗址,都说明绍兴在新石器时期就已有人类居住。作为越人,他们是地道的绍兴“本地人”。如果大禹来越地会诸侯是史实的话,他也不会到荒无人烟之处来会,因而大禹不会是越族人的始祖。禹是四川人,在越地计功而崩,有人说是一个传说,但自从司马迁将其记入《史记》后,大禹不论有无其人,会诸侯不论有无其事,一样给越地的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几千年来,从平民到帝王,无论文人还是官员,都将禹与绍兴联系在一起,因而大禹可算是越地有史记载最早一位重要的外来人。
如果从姓氏看,越地的开化要比中原来得晚,至春秋时期,越人还没有姓,如曳庸、苦成、逢同、皓进、皋如等,勾践的祖父夫谭、父允常,勾践的后代与夷、子翁、不扬等也看不出姓什么。据《越绝书》记载:“越之先君无余,乃禹之世,别封于越,以守禹冢。”是说作为越王的勾践是大禹之后,会不会由于在越地居住时间长了,名字也按当地风俗,不再有姓?更有可能的是越王为使自己身份尊贵,故意编造附会成大禹之后,实际上是当地的土著。从没有姓来看,勾践当是本土人,而作为越国几位非常重要的大夫,则确确实实是外地人。与勾践一同事吴三年的范蠡,回越后觅址建城,有2500年历史的绍兴古城,最初就是由这位外来人主持建造的;文种献“伐吴九术”,受到勾践的重用;陈音是射箭总教练,对越国士兵在战争中取胜发挥了重要作用;计倪称得上是一位经济学家,当时越地经济的发展体现了计倪的经济思想。这些外来人士在勾践复国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从早期的《吴越春秋》《越绝书》记载看,越人“断发文身”;“披草莱而邑”;“随陵陆而耕种,逐麋鹿而给食”;“越人的语音与别地相差很大,如《越绝书》载越人谓“盐”曰“余”,呼“船”为“须虑”。越人唱的歌,连同样是南方的楚人也听不懂。《管子·轻重甲》有齐桓公称“天下之国,莫彊于越”。当时越民确实很“彊”。《淮南子·主术训》称:“越王好勇,而民皆处危争死。”《孟子·兼爱下》记载:“越人鼓而进之,其士偃前列,伏水火而死,有不可胜数也。”《越绝书》谓:“锐兵任死,越之常性也。”此时的越国还以铸剑闻名于世,越国的宝剑堪称世上最锋利的器具。所有这些,都与现在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截然不同。
二
秦灭六国后,秦始皇南巡至越,谓“东南有天子气”,“徙大越民”到别处,又“徙天下有罪适吏民,置海南故大越处,以备东海外越”,《秦会要补订》、《越绝书》均有载。即将原来不驯的越族迁离越地,又迁中原驯民到越。越族由此分散到各地,成为南方的百越民族,而剩留在越地的越民,则与南下的中原人杂居,渐渐融合,成为现在的城乡定居者。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司马迁到越时,见到的是“地广人希”,并记入《史记·货殖列传》。不过由于越地范围较广,司马迁看到的应是一部分地域。此后,越地鲜有“处危争死”、“锐兵任死”之类的事发生,铸造业也由武器利剑转为整容的铜镜。即使真正的绍兴土著还有,也从个性上逐渐与外地人趋同了。
汉代有多位外籍官员来越地任职,他们先后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如京兆长陵人第五伦任会稽太守时,向朝廷举荐了谢夷吾、郑弘,使他们有机会为国家、为百姓尽力,为家乡争光。东莱牟平人刘宠任会稽太守,其在越地一钱不留的事迹,千百年来感动了百姓,也感动了帝皇,使绍兴有了“钱清”这个地名。茂陵(一说山阳)人马臻主持创立了举世闻名的鉴湖,改善了绍兴的环境面貌,推动了绍兴历史进程,“鉴湖”蜚声中外。这是“外地人”对绍兴所作的重大贡献。
晋代,“洛京(洛阳)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晋书·王导传》)据谭其骧教授估计,至南朝刘宋时,南渡人口约九十万。王、谢是晋代最为著名的大族,王羲之出生在山东,谢安是河南人,他们到越地后定居下来,以后又出了多位名人,如书法家智永、诗人谢灵运等,在绍兴留下了不朽的文化业绩。现在生活在绍兴的王、谢后人手中有多部谱牒,其中王氏家谱尤多。王、谢后人的远祖虽在山东、河南,但他们早已是绍兴本地人。
东晋时曾任会稽内史的贺循,主持开凿了浙东运河,这条运河至今仍发挥着作用。贺循的祖先是北方人,宝庆《续会稽志》卷四引《会稽先贤传》:“贺本庆氏,后稷之裔。太伯始居吴,至王僚遇公子光之祸。王子庆忌挺身奔卫,妻子迸度浙水,隐居会稽上。越人哀之,予湖泽之田,俾擅其利。”可见本地的越人对外来者是友善的。后来贺族成为绍兴一大族,贺德仁、贺知章都是其后,以贺姓命名的贺家池是绍兴一大淡水湖泊。由于贺循距“公子光之祸”已长达800多年,他早就成了本地人,现在生活在绍兴的贺姓后人都是地道的绍兴本地人。
唐代北方发生安史之乱,中原关东地区遭浩劫,百姓流离失所,大批人口南迁,定居在南方各地。南宋,朝廷撤到南方,王族、官员、士民纷至沓来,“空第皆给百官寓止”(宝庆《续会稽志》)连寺院也成为寓所。南宋建炎三年(1129)“渡江之民溢于道路”,“四方之民云集两浙,百倍常时”。《宋会要辑稿》载:“诏诸处流移百姓,所在孤苦无依者,并仰越州安泊赈济。”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又有部分汉人南下。如果查阅家谱,会发现山阴、会稽的大量族姓是从宋、元、明时期迁来。如东浦冯氏、张溇胡氏、华舍赵氏是宋代迁入;吴融马氏、阮社章氏、阳嘉龙孙氏、后马周氏是元代迁入;孙端孙氏、宁桑陈氏、斗门黄氏是明代迁入。直至清代,康熙时有陆氏定居钱清梅湖,姚氏定居姚家桥;马山高车头鲍氏于乾隆时定居等等。据有关资料,绍兴的许多名人,其祖先来自各地,如周恩来、鲁迅的先祖周敦颐是湖南道州人;张岱远祖南宋时的张浚是四川人;陈洪绶先祖南宋时的陈寿是河南颍川人;陆游先祖唐代的陆贽是嘉兴人,祁彪佳的先祖为陕西韩城人;王阳明先祖从南京等地转余姚,王阳明最后回到绍兴。
三
如果以春秋时期的越人作参照,那么如今生活在绍兴这块古老土地上的人们,几乎都是外地人。然而要说本地人与外地人的区别,在人们的印象中恐怕不在于历史根源,也不在于户籍何处,而是根据大家平时所说的语言。约定俗成,人们总是把说绍兴本地语言的称为本地人,凡操外地口音者视为外地人。当然有些外地人从外貌长相上一望可知,有的从服饰上也可以看出来,但最主要的还是通过语言的区分。至于户籍关系,无非是一种人口管理方式,如果一个绍兴人早年去了外地,户籍也迁到那里,现在回来暂住,有关部门会将其作为外来人员管理,而绍兴民间仍视为本地人。
还以为你讲人口情况
不错的文章!读后感:
1.原来绍兴土著原来是没有姓的,为啥现在就这么“俗”呢
2.中心地区并不一定是好地方,边远地区也不一定是坏地方,主要还是要适合人类居住,自然灾害和战争少才是好地方。
3.以前的绍兴不断有人留下来居住,现在呢?希望也有吸引人留下来的地方,一般来讲,外面的人都还是说绍兴是个好地方,但是说起污染,真当也被人诟病了,这是现代的事情,产业的选择绝对是个大问题了,必须下大决心了。
4.绍兴历史人被记录下来的名人对绍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究其根源原来都是外地人,但是我想说的是与当时的政府息息相关,应该算是政绩,感谢当时政府及其执政者和执行人。也感谢当时参加劳动的普通绍兴人。
5.请问作者,绍兴的苗氏不知从何处迁移过来?
好文章,好多知识点啊
小黄山文化遗址、寺前山文化遗址、马鞍仙人山文化遗址
使很多绍兴人了解了自己的祖先 。
台门历史呢?
不知道历史上绍兴土著会不会说:外地人滚出去这样的话!
真不知道现代的少数绍兴人有什么脸说这样的话
楼主还有一点没讲,秦时有好多原越人外迁去了日本,包括秦前陆续迁走的,所以讲越是古东南亚的发源地。
越,不会绝了
同感,顶你的回帖
真的呀,原来日本人是绍兴人的后代呀,娘杀咯,ざし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