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一92岁节俭老人捐出10万元 资助贫困学生


近段时间,在潮城嘉兴海宁,一位92岁的老人成了新的网红:平素生活俭朴的他,饭剩一口也不轻易倒掉,但这次,他竟一次性捐了10万元资助贫困学生。
这位老人是谁?他到底为啥这么做?他的背后到底还有什么故事?
近日,记者在嘉兴市海宁康华医院见到了尚在住院的他。从老人沧桑的人生、俭朴的生活、清晰的思路、活跃的思维和身边人的介绍中,记者切身感受到一位离休老教师的博大的爱。
在这大爱的背后,还有一种感人肺腑的别样家风和传统精神的传承。
捐10万元资助贫困学生
海宁康华医院住院部12楼的一间病房里,一位鹤发童颜的清瘦老人正静静地躺在床上,他的鼻孔里插着输氧管。见我们到来,老人强行坐起,热情地打着招呼。
这位老人就是最近为海宁斜桥中学捐了10万元资助贫困学生的阮海瀛老人,他今年已经92岁高龄了。
“我做了点小事,你们来采访,太难为情了!”老人用带有浓重乡音的普通话告诉记者,他捐钱时,还专门告诉学校不要告诉媒体,他不愿接受采访,“但你们还是知道了,你们说这次采访不只在宣传我,是在宣传一种正能量,让更多的人来关注贫困学生,我不配合采访就是只为自己着想,人怎么能只为自己着想呢?”
阮海瀛老人向记者回忆,这笔钱是9月11日上午捐给海宁斜桥中学的,“我1983年从庆云中学离休,庆云中学后来并入斜桥中学,所以我把这笔钱捐给了斜桥中学。”
“那天,我一大早就走出病房,从康华医院先坐9路公交车,再转5路公交车去了海宁金融中心的工商银行,取了10万块钱,然后再坐公交车原路返回,到了病房,我就开始给斜桥中学的金校长打电话,请他来医院拿这笔助学金。”老人向记者介绍。
据海宁斜桥中学校长金如林回忆,阮海瀛捐钱的那天正值周日,“早上我还在家休息,就接到他打来的电话,说要捐10万元资助贫困学生,我起先以为听错了,他反复地说明了他的意思,并说钱已经在病房里了,我觉得这么多钱放病房里不安全,就立马找了正在休周末的学校财务人员,一同到了医院。”
在康华医院病房,阮海瀛把共计10万元的10捆大钞交给金如林时,金如林连问这个决定有没有和家人商量过。阮海瀛87岁的老件朱宗斌陪在一边,微笑着说:“同意,孩子们都很赞成!”金如林于是收下这笔钱,并写了一张收条。
“这事非常意外,也非常令人感动,我当时就觉得老人的这种精神和行为值得好好地宣传一下,但他不同意,我们便没有惊动媒体。过了几天,我总觉得这么正能量的事情一点都不宣传不太好,便在我们教育网上发了条小信息,后来就被媒体知道了,大家一再做阮老师的思想工作,他才同意接受采访。”金如林说。
艰苦朴素乐于帮助他人
阮海瀛到底是位怎样的老人?他92岁了为何还要捐这么多钱?衣着朴素、非常清瘦的老人下了病床,拿出他写的两本书,向记者简要讲述了他的过去。
据阮海瀛老人回忆,他1925年生于杭州,“父母没读过书,都是杭州西湖边的花农,靠种花为生。我小时候,战事频繁,我读书的地方也不固定,到后来,总算进入了浙江第一临时中学读初三。抗战胜利,浙江第一临时中学复名嘉兴中学,我以一个班只有一个名额的家境清贫公费生考入嘉兴中学,读书3年,至1949年1月回到杭州。”
“1949年5月杭州解放,我参加了浙干一期一部学习,后被分配至嘉兴公安局工作。后来我又被派至海盐人民法庭工作。再后来,我成了教师,先后在海宁中学、庆云中学任教,1983年5月,我和老伴光荣离休。”阮海瀛说,由于自小受到太多的苦难,他深知今日的生活来之不易,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一直节俭,特别喜欢帮助他人;由于当了几十年教师,他对学生就有着深厚的感情。
阮海瀛老人的大孙女朱天天在介绍爷爷的文字中说:“爷爷奶奶在生活上一向朴素。衣服总是旧的或者旧的改一改不舍得买新的,出门总是乘公交车舍不得打的,剩菜哪怕只剩一口汤也不舍得倒掉。就是这样对自己几乎‘苛刻’的爷爷奶奶,却常常在经济上帮助我们。”
“上世纪70年代,我患病在杭州治疗,长时间的医疗费给父母带来沉重负担,他们节衣缩食定期汇款,为我康复奠定了基础。这期间,我更感到了爸爸对我奶奶的孝顺,发了工资总在第一时间寄出,30年如一日。每月10号,必有邮递员喊我奶奶签收汇款单。”阮海瀛老人的大儿子阮加平还这样回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事实上,生活节俭的阮海瀛身怀善心,近来还向社会奉献了不少爱心:几年前,杭州市上城区开展“移动书屋”活动,他和老伴朱宗斌为清波门社区一次捐出1万元;前不久,同层病房的一个家境困难的病友因引发了并发症,阮海瀛夫妇二话不说就给那位素不相识的病人送了1000元……
宽厚善良形成良好家风
“我们全家勤俭节约,积极进取,喜欢帮助他人,这和我母亲的影响也有很大关系。”阮海瀛向记者回忆,他的母亲3岁丧父,9岁死娘,11岁在就在杭州做童工,虽然是个没读过书的童养媳,过去地位不高,备受欺凌和折磨,“但她一生勤劳善良,俭朴宽厚,在我的心灵里早早地播下一颗不能光为自己还向想着别人的善心。”
阮海瀛说,母亲的善良和坚韧深深地感动了他,后来也形成了良好的家风,使子孙非常受益,个个都很孝顺很有出息,“过去生活非常苦,但他们都勤奋进取,积极向上,大儿子通过自学取得大学文凭,成了海盐的公务员;二儿子只读两年初中,曾和我一起放猪,当过撑船工,后来也通过一边劳动一边自学,先后考取了浙江大学的研究生和中国政法大学的博士生,后在北京工作;三儿子从庆云中学高中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去当兵,回来后在海宁酿造厂工作,从最底层最艰苦的劳动做起,逐级提升为厂长,公司改制后他成了董事长兼总经理。孙辈同样个个事业有成。他们对我捐款资助贫困孩子都非常赞同。”
海宁斜桥中学的金如林校长说,阮海瀛所捐赠的这笔助学金,是斜桥中学目前所接收的单笔数额最大的助学金,“以前没遇到过这种情况,为用好这笔助学金,我们多方咨询并经研究,现已成立了《阮海瀛‘爱心助学金’管理办法》。按此《办法》,我们将对这笔助学金严格管理,专款专用,确保这笔助学金全部用于资助我们学校的贫困学生,并定期向捐赠人公布资金收支情况及审计结果。”
博大精神备受社会点赞
“阮海瀛老师1983年就从我们学校离休了,我们学校年轻的教师差不多那个时候才出生,所以我学校很多年轻的教师对他都不熟悉,但他为学校捐助学金的故事在我们学校的QQ群里传开后,大家都对他的无私精神和对学生浓浓的关爱纷纷点赞。”金如林说,“我们也准备以此为契机,号召更多的老师都向他学习,弘扬这种精神,把工作做得更好。”
据悉,阮海瀛不仅是一位艰苦朴素心怀大爱的老人,还是一位非常勤奋热爱学习的老人。
他离休后还重新学习英语和数学辅导孙女,80多岁还学习经济学知识并针对当时疯狂的股市写了很有预测性的评析文章。近年身体不佳时常住院,他还不顾辛苦和年迈在病床上写了很多思考性的文章。他前两年写的《我们走在大路上》《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也已被杭州市档案馆等方面作为档案史料征集。
新闻来源:南湖晚报

让我想到了白芳礼老先生,感动了全中国却感动不了CCTV
政府无耻,
好老师!好人一生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