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里有话:治霾禁熏腊肉是否“避重就轻”?(图)(转载)


画里有话:治霾禁熏腊肉是否“避重就轻”?(图)
2015年01月26日 08:16 来源:西安晚报 舒圣祥
图/王成喜
继四川达州市环保部门官员抛出“熏腊肉致霾论”后,重庆市日前再次以环保执法的名义对烟熏腊肉开刀,引发舆论关注。新华社就此发表时评质疑,“动辄拿厨房油烟、烟熏腊肉等群众生活中的问题来当致霾的‘替罪羊’,难免有避重就轻、敷衍塞责的嫌疑。”  传承了数百年的烟熏腊肉,竟然要为当今日渐糟糕的空气质量负责,这听上去更像是一个笑话。“烟熏腊肉、露天焚烧及数千口柴火鸡土灶燃用柴火等燃料是主要污染来源之一”,当地官方得出这样的结论,具体依据我们不得而知;但与公众日常生活经验对照,显然不符。烟熏腊肉从历史深处走来,当然不能说完全没有污染,但总归只是“存量污染”,既不是当下“十面霾伏”的增量因素,更不会是核心因素。
  雾霾锁城,地方当然不能无所作为,也需要给市民一个“交代”;但是,无论是治理工业污染,还是治理建筑工地污染、机动车污染等等,都是“硬钉子”,不仅很难碰,而且很难短期取得成效。或许正因为如此,地方治霾需要寻找一个“突破口”,烟熏腊肉、餐厨污染于是被选中——看得见的污染加上看得见的行动,等于看得见的政绩。  真正让民众从中长远受益的治霾行动,不是好看的“花活”,而是脚踏实地的行动。当治霾举措起源于强烈的政绩追求冲动,难免就会将治霾当成一个“筐”,捡起“软柿子”就往里装。只可惜,官员可能因此得了看得见的政绩,公众却未必会因此获得更新鲜的空气。
  更何况,烟熏腊肉既是地方传统,也是公民权利,不是地方想禁就可以发文件禁的。禁熏腊肉背后的治霾政绩追求冲动,实在值得警惕。(责任编辑:李焱)

商人趋利,官员趋势!官员没有了看得见的政绩就不会这样做。关键是考核制度,用人查人出了问题。

避实就虚,雾霾的关键是汽车太多,以前家家烧柴,家家烧稻草,烧麦秆也没有什么雾霾,现在都不烧柴了,天天雾霾。不怪大力发展汽车产业的乱政,反倒怪起老百姓的熏腊肉了,真会生风。

TMD环保部门不知有存在的价值米?

几千年熏制照样碧海蓝天,现在倒成了雾霾元凶。

真亏他们想得出来

砸死哪些,一天米事干的82儿脑壳们!治理好工业污染,汽车排放就OK了!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