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失败者说的第01篇分享
文 | 小庄
1st
为什么人一旦创业,很难再回到公司去坐班?
前几天,偶然在知乎上看到这个问题,当时不觉得有什么,后来仔细一想,好像还真是那么回事儿。虽然我自己的经历远算不上是在创业,但是现在若有人跟我说:给你一份不错的薪水,回去上班怎么样?我想我脑袋里第一个反应一定不是问他:不错的薪水是多少?而多半的第一反应一定是: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了,这辈子都不会再去打工。
2nd
事实上,即使今天,我依然非常羡慕上班时候的规律和自由,只不过,开店一年多的时间以来,通过观察身边的人和自己,得出了这样一条结论:
一个人本身能力不变的情况下,只要不搞投机主义,不搞冒险主义,那么投入相同的精力,选择创业获得的收入会明显高于选择上班获得的收入。
这个收入包括金钱,但不限于金钱。
所以为什么我不可能再回去上班了?因为这一年多来,我开始对自己的能力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对于我这种能力一般,相貌一般,家境更是很一般的人来讲:如果去上班的话,可能就只是勉强维持得了生活这样子,别说奢望阶级跨越了,就是想要在物质上更充裕一些,可能都要拼尽全力。
3rd
那么有人问了,你这条结论算不算是幸存者偏差?
你只看到了创业赚到钱的,却没有看到那些创业失败,亏了钱的。
我并不是要刻意的把所有的失败归咎于“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而是大家可以观察身边那种创业失败的例子(这里的失败特指把本钱都亏了进去,或者创业的收入低于了打工的收入,才算是失败)。
那种拿了融资,亏的是投资人的钱,又或者公司虽然倒闭了,但是卖了一些钱,再或者被收购、大公司的战略投资项目等等都不算这条结论所说的失败,总之,只要创业收入高于了打工收入,那么就不算是我这条结论里的失败。
大家观察下这种失败的人,往往只有以下两种:
第一,为创业而创业的人。
这群人大多来自于社会经验不足的大学生,或者刚学到一点经验,就自以为自己很厉害,可以创业的人。他们甚至连做什么项目都没想好,就已经决定要创业了。然后,因为他们要创业,所以去社会上看看有啥好做的项目。这种基本上都是要失败的,而且这个创业群体往往占据了创业人群中的极高的比例,这就导致好像成功下来的都是幸存者偏差。
但是实际上这类人,是完全可以归咎于投机主义里面去的。
这群人的特点是:不去考察自己的能力,资源,是否与自己要做的项目所需要的能力和资源相匹配否?对于项目成功所需的市场环境,创业者素质,资金,资源没有做客观细致的分析,为了创业而创业,这种情况,极少有成功的可能性。
第二、对自己的能力,资源缺乏客观、真实的评估。
这群人,比例虽不如前者居多,但是也很常见。比如某些公司高管,某些项目的项目经理,某些产品经理,某些销售经理(因为这类职位的人,往往综合能力相对较强,视野较宽广,是比较倾向于创业的职业群体)。这群人中创业失败的主要原因,则是对自己的能力,资源缺乏比较客观真实的评估。
举个例子,比如我之前认识的一个美团网的城市经理,他主管的那个城市的美团销售额单月差不多有一个亿,并且在他的带领之下,业绩还有不断的增长趋势。
这让他产生了一种错觉,认为自己有主管1一个亿的销售额的能力。他忽略了自己是背靠美团网这样一个当时处于高速增长的大平台的附加值,以及千团大战之后剩下来的独角兽的大盘增长能力。他对于自己所主管的一个亿的销售额,到底有多少是因为他本身的资源,能力带来的,有多少是美团网这个平台本身带来的,严重估计不足。
后来这哥们自己做了一个简单的o2o平台,他觉得自己主管美团一个亿,那么做个千万级别的平台的能力还是有的,然后这个哥们没多久项目就嗝屁了。事实证明,他主管的一个亿里面,可能单纯基于自己能力和资源的价值,百万都不够。
这群失败的人,又占了创业者里面失败的一部分。这群人的错误可以归为“冒险主义”。
所以,我上面那条结论,如果只是单纯的讲:“打工者就一定会被剥削,而创业者都是为自己干,赚的都是自己的,”那其实是没有任何的说服力的。
真正要想创业成功,不管是做高逼格的互联网,黑科技,还是低格调的摆地摊,开店。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两点:
第一、是对自己的能力,资源有足够充分、准确的认识。
第二、对自己的创业项目,需要什么样的资源,能力有充分、准确的认识。
这两点可以总结为一条新的结论:任何一个项目,创业者所具备的能力、资源,与项目所需要的能力和资源,匹配度越高,则成功率越大,反之,匹配度越低,则失败率越大。
4th
所以人生的目标其实有很多,但是归根结底只有两个:
一个是不断地认清自己,另外一个,不断的认清这个世界的真实。
【版权声明】本百家号已获得原作者“小庄”的授权转载。我们承诺不做任何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