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岭:向拥堵“开刀”


截至2013年底,温岭全市机动车保有量379191辆,相当于台州其他县(市、区)车辆保有量总和。而与之相对的,是局促的城市布局。
因此,温岭的治堵工作成了众所周知的“老大难”,除城区外,城区通往中心镇各过境段交通拥堵现象比较普遍,城乡之间交通也有“堵头”、“堵点”。
如何解决拥堵问题,温岭开出的方子是城乡共治,其中,严管路段、公共交通、“三改一拆”等手段发挥了重要作用。
严管路段,治堵打“七寸”
如今的温岭市民,习惯了人民路、万寿路等路段的车来车往,更习惯了时时可见的交警身影,以及日渐有序的行车、停车环境。
这有赖于严格的路段管理。该市在城区范围内,设置人民东路、体育场路等路段为严管路段,一有发现违停,立即拖移车辆。同时,设置公交专用车道、不断增设公共自行车站点,鼓励“公交优先、绿色出行”。
“好比打蛇打七寸,治堵就要从堵点治起。”温岭市治堵办专职副主任洪妙川作了一个比喻。
如今,严管路段这一概念,不仅包括了4条城区路段,更扩大到了乡镇至城区的各过境路段。
大溪、泽国的104国道线,横淋线新河段等都在其列。碰上节假日,这些路段上交警全天候巡逻,及时处置违停、违法行驶等行为,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城区外围的交通压力,为治堵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变废为宝”,“三改一拆”让空地变停车场
“以前来这里,总找不到车位。”吴晓兵常去城北街道批发鞋子,可一到地方,总让他发愁得很。迫不得已,吴先生只能将车子停在路边,吃到罚单不说,还总造成拥堵,时不时还遭人一通说。
今年6月,吴晓兵再去城北街道,却发现常去的振兴西路和石粘菜场旁,分别多了一个停车场。
较大的停车场,能容纳60多辆车子同时停放,并有专人看管;较小的也能容纳40辆车子。
这两块地,所在位置都是原来的违法建筑,在“三改一拆”工作中,城北街道“变废为宝”,将其改造成了停车场。“一来解决了空地的使用问题,同时也为市民停车提供了便利,更利于疏导交通,算是一举两得之作。”城北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温岭全市范围内,利用“三改一拆”后的空地,共建设公共停车位362个。节假日期间,城区锦屏公园、塔山公园、湖心公园等926个公共停车位停泊车辆16000辆次,其中锦屏公园停车场日周转量达320%。
bot形式,创新公共自行车运营模式
杨先生在大溪工作,平时上班,都以班车为主。早先,午休时间,他要到街上去,都要乘坐三轮车,费钱不说,有时候等半天也等不到一辆。自从大溪镇设立公共自行车点后,小杨只需刷一下市民卡,即可方便出行。
作为缓解交通压力的有效手段,公共自行车如今在温岭大行其道,除了城区,该市在泽国、大溪等镇也铺设了网点。
值得一提的是,大溪公共自行车项目是温岭首家采用bot方式兴建的政府公益性项目。该项目共设置了80个公共自行车服务站点,1956台锁止器,投放2500辆公共自行车,基本覆盖了大溪大街小巷。
bot运营模式,即由中标企业投资建设、运营、管理和服务,由大溪镇政府赋予中标企业公共自行车自身站点的广告经营权和百货经营权,给予企业运营服务的前5年资金补贴,并对企业进行监管。企业按照协议,自主投资、自负盈亏、自我经营。
这种运营模式,使政府摆脱了日常运营管理、负责设备更新等问题,更减轻了运营公司员工的工资、福利发放、硬件整体置换等资源消耗,实现了政府、企业、市民共赢,也将保证项目的长期、稳定和良性发展。
目前,这一运营模式正进一步在温岭各镇(街道)推广。

路再宽还跟不上买车的速度,想堵是不可能的。

多规划几个停车场,私家车尽量减少,特别是上班族在城区周边,骑个车或乘几分钟公交车,完全没有必要开车上路。
城区机动车应该可以限制了,一户有两辆或三辆比比皆是,你说堵不堵,不堵才怪呢?
温岭:向拥堵“开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