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年前,各地的移民(以史、万、聂等姓氏为主)在地肥水美的青云谱聚集起来,兴建了城南村。他们不仅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建设家园,也带来了各地的风俗习惯。每逢春节元宵,家家户户出壮丁、点花灯、敲锣鼓、抬龙出街,从城南村至德胜门,龙游处鞭炮齐鸣,声闻十里,光照全城,蔚为壮观。民间谚语有“史家的龙灯爱煞人”之说。
历史上青云谱灯彩主要以制作龙灯为主,配以竹、布(或纸)扎制的彩莲船、花蚌、花篮等举行表演,用于表现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最早灯彩表现为板凳龙,龙身由数百条板凳相连,每条板凳上都扎着两盏可点蜡烛的花灯,花灯上贴有人物、鸟兽、花草、虫鱼等剪纸图案,整个桥灯可分可合,连接形成几百米的长龙,气势磅礴。青云谱灯彩制作技艺的传承创新的主要特征为:灯彩更接近传统形象的造型,颜色更丰富多彩,各类灯彩更方便运输,适合老、中、青、幼各个年龄层使用。制作工艺由早年的板材加竹篓外裱糊剪纸粗放加工发展为模具、竹编、裁剪、缝纫、印染等一百多道工序的规范操作。
随着时代发展,在大力振兴民族文化的今天,舞龙活动已经从乡间里巷步入典雅的艺术舞台,并且已然成为一个独具民族特色的现代运动项目。城南龙灯抓住机遇,传承先辈的古老技艺,在各级政府文化部门的指导下加以创新发展,2008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这一古老的文化遗产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如今,城南龙灯在传承人史克滨的带领下,已建立注册资金400万元、面积6000平方米、具备员工90多人的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传承、保护为一体的传习基地。在青云谱区城南村成立了南昌城南龙灯实业有限公司在网上进行推广,将这一优秀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英国、新加坡等世界各地,新加坡等地客人还亲自登门拜访,进行技术交流。
同时城南龙灯将古老的舞龙技艺推广到大中院校,在南昌市26中学、江西师大科技学院等设立传习所,为普及、推广城南龙灯这一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打好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