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房价预期总和实际有大差距,预判靠什么?

作者: 邓浩志
某机构公布了居民对房价预期的统计数据,其中33.7%看涨,45.9%不变,9.6%看跌,10.8%表示看不准。其实绝大多数人(包括普通的地产从业人员)对房价走势的预期基本是基于过去3~6个月市场趋势而作出的,所以这个预期基本代表了过去的实际市况,也说明这个预期根本一点作用都没有。至于未来,只有极少数人在使用相关工具分析,对错且不说,方法上多数人其实就是蒙。我身边就一堆地产从业者,他们自身就错过一轮又一轮的楼市上涨周期,又或者高位出手,然后阶段性被套。
一般情况下,一手房价变化1~3个月后,二手房价会陆续跟进,说明业主与普通民众预期多为跟风,基本缺乏独立判断的能力。而房地产企业是有自己独立判断和依据的,不过房企间的判断会有分化,而且有时候分化会很严重,这与研究工具、研究方法、甚至运气有关。至于楼市是否会调整售价,更多时候不是房企对前景的判断所下的,而是被迫根据自身资金状况所作出的决策。如果项目资金紧张,再看好前景也得降价出手,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的极端代表,房企对资金链安全尤为看重。
所以,普通民众更应相信我这类专业的分析师对市场所做的判断,不是说100%准确,至少是有逻辑的,独立的,有分析工具的。
有恒产者有恒心
大意是你在一个地方是否有“根”的感觉,关键之一就是在这里有没有“产”,对当下多数普通人而言,简单地理解这个概念就是有没有房。管理层今日再次发文,要在人口净流入城市加快培育租赁市场,这是缓解当下大城市居住问题矛盾的重要举措,要肯定。但租房和有恒产的差距不小,租房是没有安全感的,没有社会普遍认同感的,没有“根”的感觉的。所以购房这种需求不会因为租房市场的发展而替代,想购房的人仍然会很多,只要买得起,他们还会果断出手的。
长租公寓是什么?
资金开始把它当风口,结果好像连共享单车还不如;租房者开始以为它能带来更多选择,结果变成了租金更高;房企开始把它当转型机遇,结果像个啃不动又抛弃不了的鸡肋;管理层开始把它当个产业打造,结果只有小产权房看到了机遇;地方开始期望他有部分保障房功能,结果被迫忙于整治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