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花了4万5000元投资的众筹项目最后怎么变成传销了!”

我们与您一同关注消费生活
如今,国内刮起了一阵“众筹风”,众筹餐馆、众筹电影等,投资人乐此不疲,发起人风生水起。
但打着“众筹”的旗号敛财的案件比比皆是,让人防不胜防。
最近发生了一件事儿.......
贵州黔东南州乡村教师杨华(化名)瞒着家人,花4.5万元投资国宏新能源汽车项目,期盼着2018年获得10倍的返利。
然而.......
几个月后,警察找上门来,告诉她陷入了“国宏众筹”传销骗局。
杨老师明明投资的是众筹项目,怎么就变成传销呢?
其实,在这之前,就有人对“国宏金桥基金、“国宏众筹”等融资项目提出质疑。
国宏金桥基金2013年12月24日,马少华以投资中科泰能镍碳电池项目为名,在北京注册成立了北京国宏金桥财星创业投资中心,发行所谓的“国宏金桥基金”。参与者花3万元购买一手(100份)该基金,即可成为信息专员,9万元可成为信息主管,18万元可成为信息经理,90万可成为市级代理,180万为省级代理。国宏众筹2015年5月1日,马少华启动第二个项目“国宏众筹”基金,为“国宏新能源汽车”项目“融资”。参与的会员需以每手4.5万元的价格购买“消费众筹”卡,会员的实际名称为“召集人”,按购买手数依次为“预备召集人-单店召集人-区县总召集人-市总召集人-省总召集人”。“国宏众筹”采取的是层层返利的发展模式,“召集人”有6个层次,每发展一名下线,都能在新增会费中获得1%到10%的返利奖励。
警方调查发现,这是一个以“基金”“众筹”为名搭建的传销网络,位于金字塔顶端的是47岁的老大马少华及另外6名核心成员。截至案发,“国宏众筹”在全国发展会员3.1万,分布于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接收会员资金17亿余元。
假象1
“国宏众筹”官网上宣称投资的实体项目有“中科镍碳电池”“国宏新能源汽车”等,宣称是军转民项目,市场估值300亿元,在全国有十大生产基地。
真相1
“国宏众筹”宣称的生产基地大多徒有其表,只是签了意向性的合作协议,并没有真正的投资。而实现了量产的“实体”电池并没有达到国家要求,市场前景暗淡。
假象2
“国宏众筹”宣称,“中科镍碳”新能源电池已建成自动化生产线两条,日产电池1800块,全国排名第五,年产值将超过10亿元;该电池具有安全性能好、功率高、充放电功能强、可靠性强等多重优势。
真相2
国宏公司仅有天津基地可进行试验性小规模生产,但该基地并未达到国家对于生产电池类产品的相关基本条件,生产的镍碳电池电芯未经国家权威部门检测,不能上市。而且,这种电池存在体积大、能量比小、质量重、无法小型化等致命缺陷,无法使用在轿车、无线终端等中小型载体上,使用范围非常有限,市场前景不明。
假象3
“国宏众筹”宣称该公司有4个汽车产业园。
真相3
实际上仅有天津市大港油田1个生产基地,该基础生产的3214辆新能源汽车都是拼装而成,且大部分销售给马少华名下的关联公司,购车资金也来自会员缴纳的会费。
然而,这个用谎言堆砌的传销神话还是给许多人洗了脑。
我们来看看这家公司还做了哪些面子工程?
1左手和右手签合同
警方调查发现,马少华以自己、母亲、妹妹及公司员工等人的名义,共注册了181家公司,除6家公司有实体运营外,其他175家均是空壳公司,并没有人去打理、经营,但却有资金在里边流转。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团伙走账提供便利,另一方面通过“左手和右手签合同”的戏法,给外界营造多家公司同时看好一个项目的假象。
2虚假协议来“贴金”
国宏公司官网上曾流传“中科泰能镍碳电池在2014年12月上海国际客车技术展上获得50亿元的订单”的消息。实际上这是马少华授意旗下关联公司之间签订的一份虚假协议,协议上没有约定数量、时间,签订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公司“贴金”。
3宣称国家部委下属有“背景”
马少华给自己制造了很多头衔,他成立了北京国宏文化产业发展院,其下属4家公司租用相关部门的同一栋写字楼办公,对外宣称是国家部委下属公司,给投资人营造出一种“有背景”的假象,并宣称其“国宏金桥基金”是由国家部委原领导和专家学者共同发起。然而其文化产业发展院是完全的民间机构。
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神话终究是神话,总有破灭的一天。马少华等41名嫌犯已于去年6月落网,目前已被起诉至人民法院。
小编在此提醒投资者
与传统传销形式不同,这起传销案件大部分是通过网络发展会员,缴纳会费,而且套用当前热门的“基金”“众筹”模式,其隐蔽性、迷惑性更强,但其特征仍是以提取人头费为目的,参与者按照一定顺序组成层级,并计酬返利,骗取财物。如自己或身边的亲戚朋友遭遇这样的骗局,请尽快报警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