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城县
开元寺(唐)大中禹迹寺(两晋)延庆院(唐) 崇报院(唐) 大中祥符寺(唐) 圆通妙智寺(宋)永福院(五代后晋) 隆教院(宋) 景德院(唐) 明教院(宋)旌教院(五代后周)现为杏花寺 长庆院(宋)善法院(五代后晋)寿昌院(五代后周) 广福院(宋) 法济院(宋) 悟本院(唐)福果院(无考证)大善寺(南朝) 报恩光孝禅寺(宋) 大能仁禅寺(魏晋)戒珠寺(魏晋) 光相寺(五代后汉) 能仁院(宋) 广教院(唐)妙明院(宋) 观音教院(宋)
会稽县
泰宁寺(五代后周)淳化寺(东晋) 雍熙院(宋)显圣院(五代后周) 广福院(五代后晋)大禹寺(南朝)545 天华院(五代后周)东山寿宁院(宋) 宝山证慈院(宋) 大中招福院(唐)妙峰寺(唐) 福庆寺(魏晋) 隆庆院(南朝) 资寿院(五代后晋)护圣院(五代后周)广爱院(五代后汉) 崇仁院(唐)资圣院(五代后汉) 普济院(五代后唐)福圣院(五代后周) 庆恩院(五代后晋) 灵峰院(唐) 普济院(北宋)净胜院(唐)渚修院(五代后周)妙智院(五代后晋) 净住院(南朝) 广教寺(五代后晋)澄心院(唐)华严院(唐) 鹫峰院(唐) 延安院(北宋) 崇胜院(五代后晋)九莲院(北宋) 佛果院(宋)清修院(五代后晋) 宝林院(宋)化城院(五代后周)石佛妙相寺(唐) 称心资徳寺(南朝) 明觉寺(唐) 隆德崇善寺(宋)崇福寺(无从考证) 兴福寺(五代后晋)
山阴县
天章寺(宋)天衣寺(南朝) 法云寺(无从考证,五代十国) 本觉寺(五代后唐)智度寺(五代后唐) 云秘寺(南朝) 宝寿院(唐)宝岩院(五代后晋)奉圣院(唐)延福院(五代后晋)宝寿院(唐)长寿院(五代后晋)广济院(五代后晋) 报恩院(宋)广利院(宋) 慈恩院(后唐)延寿院(后唐) 等慈院(五代后晋) 资教院(五代后晋) 庆寿元(宋)集善院(宋)上方院(五代后晋)香林院(五代后汉) 青莲院(唐) 报恩院(唐) 华藏院(唐)安康院(五代后唐)福安院(五代后唐) 保安院(五代后唐) 安隐院(隋) 崇教院(南朝)普香教院(北宋) 鹫台院(五代后晋)资寿院(五代后晋) 明因院(五代后晋)寿星院(五代后唐) 永兴院(五代后晋) 崇福院(宋)兴教院(五代后晋)兴教院(五代后晋) 惠悟院(五代后周) 显慈资庆禅院(宋)广福院(宋) 灵秘院(宋) 龙兴寺(宋) 大庆尼寺(西晋)
绍兴城开元寺(唐)排在第一位,大中禹迹寺(两晋)排在第二位,翻了相关资料,它十分有名,现存“禹迹寺古井”,仅存的寺庙遗物这对双井,有1600年的历史(图片来自网络。网上搜了有篇关于大中禹迹寺文章,写于2008年,现转帖了解一下。
我所知道的"禹迹寺"
绍兴今年的"祭禹"已在前几天进行过了,我看到除CCTV4在新闻节目中报道了之外,好象CCTV新闻联播没报道.
从去年开始,绍兴的"祭禹",已算列入国家级的了,是文化部批准的祭祖活动之一.
大禹和陆游,都是绍兴的头牌名人,但他俩之间按理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大禹几乎还是个史前人物,而陆游则铁板钉钉活在南宋朝.可我今天要说的"禹迹寺",却与这两位名人都有点关系的呵!
清乾隆年间,有一道士号曰"清凉道人",在游过禹迹寺后,很难得地留下了一份游此寺的记录.这记录在一份叫<<听雨轩余记>>中.在这篇记录中,有"陆放翁诗迹"一文.文中说道:"予昔客绍兴,曾至禹迹寺访之.寺在东郭门内半里许,内祀大禹神像,仅尺余耳.寺之东有桥,俗名罗汉桥,桥额横勒春波二字."
据我以往看书所知,这禹迹寺是远在东晋时一位姓郭的武将所建,书中说是"晋义熙十二年",我查算了一下是公元417年.也就是说,这寺已将近有1600年的历史了.寺于唐朝唐武宗时废,查一下是公元846年废的.这就是说,原汁原味的"禹迹寺",当年存在过429年!乖乖隆的冬,了不得呢,现在"真家伙"的建筑古迹能达429年而未废过的,不多吧?<<嘉泰会稽志>>说,这寺后来又于"唐大中五年"复兴,并诏赐名"大中禹寺".我查了一下,"大中"是唐懿宗的年号,大中五年,即公元863年.也就是说,当年这禹迹寺,废了才17年,政府就又重建了,还赐了名.让人至今不明白的是:这寺与禹有何干系?想来想去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大禹在当时的绍兴已经是赫赫有名的,唐朝时将此寺与纪念大禹挂钩,也应属情理之中.
乾隆时的"清凉道人"去参观时,寺内祭有尺余大小的大禹像,这说明至少在清乾隆以前就在此寺供奉大禹的,也可以说,这禹迹寺,那时是名实相符的.那儿的确曾是一个祭禹之处.
再回过头来说说陆游.大家知道,陆游的原配夫人唐婉,史家都说其娘家在禹迹寺,我找了很多书,想了解唐婉娘家倒底在禹迹寺的什么地方?总不至于在寺里面吧?唐婉也是个大家闺秀,一定有大的娘家宅第.可是我没有找到这样的资料.据我所知:禹迹寺的周边,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是越国的"国家领导人"的后宫所在地之一,我小时候,历史老师曾告诉我说:这一片地方,过去叫"第四宫",是越国的后宫,现今的"糕店弄"和"燕甸弄",当年分别是文武百官和宫内妇人行走的通道,分别叫"高殿弄"和"燕殿弄".这么说来,唐婉的家很可能就在这一片"高干住宅区"里.唐婉是皇亲国戚的后代也说不定呢.
禹迹寺前的桥,也是上了历史的.清凉道人说它在寺东,我则存疑之,因为我看到的是这桥在寺的正南(略偏东一点点).寺门口到桥上约六十米最多了.正象书上记载的一样,直到我们这两代,还在叫它"罗汉桥".其实应叫"春波桥".但这春波二字又有两种讲法:其一,根据<<宝庆会稽续志>>说法,贺知章(也是绍兴人)有诗曰:"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鉴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故取名此桥为春波桥;其二,陆游有诗曰:"城头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故取名为春波桥.两种说法,听谁好?现在一般按第二种说法传世,我也认为是陆游诗的根子更有道理.为什么?一是桥下之水并非鉴湖,而只是一条小河,尽管这小河也通鉴湖,但毕竟不是直接的鉴湖;二是贺知章的家离这儿很远,他老家现在行政区划已在肖山,他家在乡下,故才能"唯见门前鉴湖水";三是沈园就在禹迹寺东不到二百米,陆游老了归来复游沈园,感叹"伤心桥下春波绿",只能是这儿,四是陆游的诗中,春波二字是"原装',而贺诗则要把春字和波字"召集"弄来的,不是"原装".故我也认为这春波桥的起名是与陆游有关,而非贺知章.然而这桥俗名"罗汉桥",则又与禹迹寺有关,因为早年夏天,想必这桥上站着坐着许多寺内的来乘凉的和尚,久而久之,当地老百姓就叫"罗汉桥"了.
这禹迹寺,解放初期外壳还在,就是寺的门面还在.寺前有个近200平米的空地,我的父亲当时在那儿摆了个馒头摊,专门经销自做的馒头,故而我从小在禹迹寺前玩过多时.寺里只有几间破屋,有只把供台,但什么神像也没有,后门的房子也衰微破败,四面路路通了;寺的外面东西两厢各有弧形的照壁一大块,大约三米高,十米长的样子,上面是"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大字,两边一样,很恭正的楷书.这十二个字直到1956年才被刷掉,我记得刷掉后,由人手工抄写了整文的<<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此前后我小学读书,也天天走过这儿,跨过罗汉桥上学去,每天要走四趟罗汉桥哩.1958年大炼钢铁,街道办事处把这残存的禹迹寺彻底地拆掉了,曾经在禹迹寺的空地上建起了很多现在想起来让人啼笑皆非的"小高炉".1961年,绍兴又搞了一次填河运动,把罗汉桥下的河都给填上了土,作孽呀.我那时读初中,曾饿着肚子参加过这填河的劳动,结果,河填了,桥也没用了,于是罗汉桥也被拆了.再后来,1962年,绍兴发了场大水,水一直淹到城里大街上,政府才知道这河填了还是个事呀,只好重新派人挖起来.可河是挖通了,但阅尽人间沧桑的罗汉桥却永远也恢复不了原样了.现在在原址有个桥,可那与原桥根本不可同日而语了.唉!
朋友们如果到绍兴来旅游,有兴趣你就注意一下:在"鲁迅故里"往东出口,穿过马路,你在去沈园的路上,靠右人行道走十五米,右側有一条"春波弄",这弄头里正与你走的人行道相接,相接处有一不起眼的桥,这桥就是"罗汉桥",但早已不是老桥,此地只是一个空间概念或称遗迹了.你也不妨往左側人行道走一走,在还不到沈园时,人行道上有一处用铁栅栏围着一口井,上有一块碑,写着:"禹迹寺古井".这井所在处,就是禹迹寺的遗址了,我此文说了这么多,可禹迹寺事实上剩下的却只有这口古井了(这井是真品留下来的),禹迹寺也就这一件"不动产"了.唉---我只能一声长叹.叹出歪诗一首:
禹迹寺前瞻古井,
岁月人心太无情.
举伞伫立听风雨,
犹闻先贤呼唤声.
绍兴城大大小小的寺庙真多啊,记得周作人《药味集》中有一篇散文叫《禹迹寺》。
中国人的性格就是这样,总想找菩萨做救世主,以为拜拜菩萨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从来没有想过出路,最多也只是勤快。
大能仁寺原址现在是银泰,开元寺原址马上也是商场,现在市区拿的出手的寺庙也就广宁桥边龙华寺稍微大点。
知道了不少,
乱世道士下山救世,和尚关门避祸。盛世道士归隐深山,和尚出门圈钱
看来那时候的和尚尼姑,比公务员多。
自古绍兴就是寺庙多 远到几亿年前迦叶佛时代 为基础弥勒佛时代 绍兴都是寺庙林立 ! 迦叶时代 绍兴鉴湖街道 铜锣山脚下 在现在栖凫村和应家村 有一座108米高的紫铜色观音菩萨像!!!!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南方寺院大都毁于咸丰年间的战乱
府城县是什么鬼
多打了个“县”字
绍兴府原本就是精神文明高地。从事与寺庙佛教相关事业的人口众多。
按现在的说法,就是第三产业高度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