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这个排名之前,首先需要说明一下这次估算和统计的公有云供应商的业务范围。
对于云计算、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的概念,业界也有过讨论,这里梳理一下,供大家参考。
云计算是一种按使用量付费的模式,这种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网络访问, 进入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资源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软件,服务),这些资源能够被快速提供,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或与服务供应商进行很少的交互。(来源: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
公有云(public cloud)通常指第三方提供商为用户提供的能够使用的云,公有云一般可通过internet使用,公有云的核心属性是共享资源服务。这种云有许多实例,可在当今整个开放的公有网络中提供服务。能够以低廉的价格,提供有吸引力的服务给最终用户。公有云作为一个支撑平台,还能够整合上游的服务提供者和下游最终用户,打造新的价值链和生态系统。
私有云(private cloud)是为一个客户单独使用而构建的,因而提供对数据、安全性和服务质量的最有效控制。该公司拥有基础设施,并可以控制在此基础设施上部署应用程序的方式。私有云可部署在企业数据中心的防火墙内,也可以将它们部署在一个安全的主机托管场所,私有云的核心属性是专有资源。
混合云(hybrid cloud)是基于公有云、私有云和(或者)公众云的结合。出于安全考虑,企业更愿意将数据存放在私有云中,但是同时又希望可以获得公有云的计算资源,在这种情况下混合云被越来越多的采用,它将公有云和私有云进行混合和匹配,以获得最佳的效果,这种个性化的解决方案,达到了既省钱又安全的目的。
cdn(content delivery network)是内容分发网络。其基本思路是尽可能避开互联网上有可能影响数据传输速度和稳定性的瓶颈和环节,使内容传输的更快、更稳定。通过在网络各处放置节点服务器构成智能虚拟网络,cdn系统能够实时地根据网络流量和各节点的连接、负载状况以及到用户的距离和响应时间等综合信息,将用户的请求重新导向离用户最近的服务节点上,解决 internet网络拥挤的状况,提高用户访问网站的响应速度。
如果所有公告了财报的都把这些分得清楚,那就统计起来方便多了。但是事实上所有的公有云供应商公布财报都没有细分出纯粹公有云业务、cdn业务、私有云业务、混合云业务的具体比例。现在要划清界限来统计,太难了,本次依然采取综合统计的方式。
这就如业内专家讨论时笑言一样:云计算,是一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
未来待到时机成熟的时候,再做进一步细分的公有云供应商收入的统计排名。
在中国,做公有云的也就这些了,数一数看:阿里云、腾讯云、百度云、青云、世纪互联(微软azure)、亚马逊aws、中国电信、中国联通、ucloud、华云数据、鹏博士、首都在线、金山云、蓝汛、京东云、网易云等,数量并不多。
想要知道中国公有云谁的利润如何,得先知道其营收如何。对于从来不公布具体数据的公有云厂商我们可以猜猜看。
池塘里的鱼都想跳出来,是鱼的焦虑,还是池塘的问题?答:都不是,是气压太低。
这个问题隐含了一个中国公有云存在的现象,几乎所有做公有云服务的提供商都涉足了私有云领域。套用一下这个隐喻,那么是公有云的提供商想从公有云服务市场跳出来,是说公有云提供商存在焦虑,还是公有云市场的问题呢?
答:都不是,是私有云市场门槛越来越低。
根据gartner的分析显示,全球公有云服务市场将从2017年的1535亿美元增长到1864亿美元,大约增长21.4%。
其中增长最快的部分是基础设施云服务(iaas),预计增长35.9%,2018年营收有望达到408亿美元。
那么,各位亲随着阿明的分析评论,先来了解一下这34家中国公有云厂商在2017年的发展状况吧,然后再看一下文末的中国公有云厂商2017年收入利润综合排名的榜单情况。或许,你会有所新的发现。
阿里云 112亿元
2018年2月1号晚间,阿里巴巴公布2018财年第三季度财报,阿里云保持持续强劲的增长,季度营收同比增长104%到35.99亿元。2017年累计营收突破百亿,达到112亿元。这是国内首次出现百亿规模的云计算服务商,并在亚洲市场上保持领先优势。
阿里云的收入公布出来的数字就是超过了100亿元,按照业内人士的分析以及阿里云日常业务的增长速度来看,基本可以估算到:110亿元左右。当然,之于100多具体多少数字,其实并不是非常重要,因为,在阿里云之后的其他公共云供应商的收入与此差距非常大。因此,100亿后面的十位数与个位数到底应做什么,对于公共云标杆企业来说,就显得并不是那么重要了。
中国联通 110.2亿元
首先看到截至2017年年底,中国联通实现营收2748.29亿元。同比还是增长的,不过2017中国联通最大的看点是混改。
中国联通发布公告,宣布其董事会提前换届,此次中国联通新增的13名董事会成员中,包括了bat三大互联网巨头,分别为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胡晓明、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卢山以及百度董事长、创始人李彦宏。
中国联通云表现如何呢?依托整体的资源和架构,从联通财报可以看出,2017年idc及云计算业务收入达到人民币110.2亿元,同比增长16.6%;物联网业务收入达到人民币14.1亿元;大数据业务收入达到1.6亿元。
按照上面的统计习惯,idc收入也不能剥离计算,需要计入统计。因此,中国联通的云收入与阿里云不相上下,既然阿里云没有扣除cdn的收入那么中国联通也不排除了,一视同仁。
网宿科技 53.58亿元
在cdn领域,网宿科技还是在国内排名第一。
因为上市企业,看网宿科技财报显示: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53.5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50%;营业利润8.3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3.39%;利润总额8.47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6.0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26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3.92%。
当然,这些收入包括了cdn、托管云等业务。主体收入依然还是cdn,因为韩国cdnetworks co.,ltd.纳入合并报表范围,所以收入增长也就不在话下。
只是网宿科技目前还是面临转型危机,如果要走出cdn业务的影响绝对不可能,发展一些公有云业务又技术力不从心,只是从海外cdn业务布局来看,这并不能拯救网宿科技未来走下坡的趋势。
因此,在保守的估计中,网宿科技迟早会鲸吞一家公有云相关的中型供应商,这样才有可能真正走上一个转型之路。当然,这目标可能是谁呢?大家猜猜看,谜底需要时间来揭晓。
腾讯云 45亿元
腾讯云在2017年属于高速增长的年份,具体收入数字是多少虽然没有看到腾讯公司对外公布,但是从其财报中可以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2017年全年腾讯公司整体总收入为人民币2377.6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6%。而云计算业务属于腾讯定义公布的“其他业务,其他业务中包含的内容比较多,因为腾讯云收入虽然增长,但是对于云业务的投入比重非常大,本质上来说腾讯云应该还处于发展的布局期,不太可能出现盈利,所以将腾讯云放在了腾讯其他业务中对外公布,也就情有可原了。
可以看到公开的腾讯云业务表现描述来看:腾讯云于本年度继续快速增长。保持在云服务垂直领域(包括网络游戏及视频云服务)的领先市场地位。加深了在互联网行业的渗透力度并嬴得更多关键客户,扩大了在金融服务行业和政府机关的客户群,并切入到为超市、百货公司及快速消费品公司提供智慧零售解决方案的业务中。
在马化腾的评述中,对于支付、云、人工智能等方面都定位成了面向未来的布局。在云服务方面,腾讯主打垂直领域,如网络游戏、视频云服务等。但是按照知情人士的分析来看,2016年腾讯云的收入就破20亿元了,那么2017年翻番破40亿元完全有可能,因而这里完全可以估算为45亿元。为什么加上5亿元呢,毕竟腾讯云计算自身收入的时候,据说是不加自集团内项目采用腾讯云的成本计算,因此,这里加上5亿元其实也算是少的了。
中国电信 35亿元
从可以查到的数据来预估,中国电信全年经营收入达到人民币3662亿元,在云计算领域的收入表现也是增长的。
首先2017年中国政务云服务中国电信排名第一。2017年, 天翼云践行全国31个省市的“2+31+x”的全国云资源部署战略,让用户可以一点接入,多点部署、全网服务。
搜寻财报发现:其中固网信息及应用服务收入为520.37亿元,较2016年增长17.3%,主要是得益于idc业务、云业务、大数据业务和天翼高清业务的快速发展,这四块业务实在不好划分,其中idc业务+云业务是否可以占据一半呢?如果可以的达到一半那就成为了中国最大的云计算供应商了。
但是事实上必然不会超过一半,如果可以达到一半中国电信早就将其独立公示年收入数据了,怎么还会挂在一起不了了之呢。
但是按照2016年云收入估算17亿元来看,2017年就算翻倍也不会超过40亿元,但是这个收入当量与中国联通相比似乎少了一半多,感觉还是不太正确,但事实上也就不到40亿元,矫正一下,中国电信2017年云收入暂且估算为35亿元。
世纪互联(idc+cdn+微软azure等)33.93亿元
微软azure中国(世纪互联)14.5亿元
从世纪互联2017年全年财务表现来看,净营收总计为33.93亿元。从公布的利润数字显示:2017全年经调整后的净亏损为1.91亿元(约合2930万美元),上一年经调整后净亏损为3.60亿元。之前在2016财年应收在5.5亿美金左右,折合人民币35.2亿元。
不过,2017年9月27日,赶在季度结束之前,世纪互联公告称,公司把管理网络服务业务下面的cdn、托管区域网络服务等业务66.67%的权益以1元价格转让给北京启迪源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但是在剥离这个业务不久后就又回到世纪互联,并进入了营收计算。不过,启迪控股高管王世琪在2018年2月就宣布入主世纪互联,从而被任命为公司联席ceo兼总裁,并且启迪控股通过其关联投资方将持有世纪互联约21.4%的股权,拥有约51.0%的投票权。
也就是说这一年中,世纪互联的折腾不断,旗下的微软azure业务虽然相对独立团队在运营可能受到影响比较小,但相对的干扰肯定还是会存在的。
如果不扣除cdn、托管区域网络服务的收入来算,33.93亿元的数字是真实的公布。那么这里是不是不扣除来自idc业务的收入呢,从目前整体市场来看,如果要做到绝对的公共云收入计算,任何一个公共云供应商恐怕都不会答应,所以,既然大家都在私有云往公有云业务中带,idc业务又何必扣除掉呢。暂且讲世纪互联收入依然计算为:33.93亿元。
如果按照微软云在数据中心方面并没有实现2017年的扩容,那么其实际收入与2016年应该差别不是很大,按照业界对微软云在中国的整体表现良好来看,2016年估算13亿元的收入,2017年估计应该在14-15亿元左右,暂且估算为14.5亿元。其利润情况估算在3-4亿元左右,暂且估算为3.5亿元。另有传言说azure微软云在2018年找了另外一家中国落地的合作公司,但是阿明与世纪互联相关人士沟通之后确认,世纪互联与azure已经续签了合作协议,目前在中国还是世纪互联独家授权。
华为云 32亿元
正式宣告进入公有云领域,应该是2017年。
当然,之前华为云服务成立于2011年,曾经尝试公有云,涉足私有云到正式进入公有云领域,华为云经历了华为企业云很大一段时间到过度。那段时间里,华为在公有云的方向上找不到北,不知道该如何发展才好,方向不明,战略不清,因而导致了华为云即使在私有云领域拥有一大把成熟硬件产品堆叠,但是也难以发挥出真正公有云的成效。
华为在2017年正式进入公有云服务领域,整合了it产品线、2012实验室、软件产品线、全球公有云业务部、流程it等等内部组织形成了华为云bu。因此,战略明确要做华为云了,bu也成立了,未来的目标也知道是什么了。
政务云当然是华为云首先发展的领域,其次与城市为中心的云计算中心战略布局,再次就是针对阿里云、aws、azure这三大业界非常有代表性的公有云构建自己的云服务产品。
当然,华为云bu确立后,全球研发投入也是惊人的全球部署了5个专注于云计算的研发中心,涉及研发人员超10000人,从研发上直接比肩阿里云的5000人。这是典型的华为作风,一旦看重某个领域,必然会不顾一切地投入重金和人力切入,直到占据重要地位成为这个领域的代表之一,甚至坐上头把交椅。
2017年华为全年销售收入预计约6000亿元人民币(约921亿美元),同比增长约15%。在云业务方面华为云推出公有云合作伙伴计划,2017年发展伙伴超过一千家。但是这1000家合作伙伴的数量还不错,只是每一家的贡献还是不够,从华为云官方合作伙伴策略中可以看到一二。
从之前媒体曝光的华为云计算五年规划“2020年收入将超100亿美元”来看,2017年远远没有达到华为云所奢望的要求。公有云的玩法和服务器、存储等私有云玩法还是不同,如何力争从企业级it走过来还能兼具互联网的基因,这将是华为云下一步面临的核心挑战。
不过,在2018年2月从央视财经报道,华为云bu总裁郑叶来公布了: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