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车产销总体稳中有升
从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历程看,中国车市历经了十多年高速增长期后开始步入平稳增长阶段,而中国汽车的销量在2000到2015的15年间增长了10余倍,已经是拥有5.08亿人口的欧盟27国汽车年销量的2倍,从销量和增速看中国汽车市场已经步入成熟期。
2016年在购置税减半政策的影响下,车市明显回暖,销量超出年初预期。1-8月汽车产销1684.59万辆和1675.50万辆,同比增长10.82%和11.43%,增速双双超过10%,产销总体呈现稳中有升的增长态势。2016年整个车市面临着宏观经济的下行压力,同时又有购置税减半以及新能源推广政策的刺激需求,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下,预计2016年汽车市场的增速为11.17%,实现全年销量2734.5万辆。
从分月情况看,除2月受春节因素影响同比增速下滑外,1-8月整体呈增长态势,且7、8月份同比增速在20%以上,实现了传统淡季的逆袭。
(二)乘用车继续拉动汽车行业增长
2016年1-8月乘用车销量增速为12.8%,高于11.4%的行业总体水平。乘用车的销量贡献度也由2001年的51%增长到目前占整个市场86%的比例,很明显乘用车已经成为拉动汽车行业增长的主要力量。
今年国家加大了关键领域的投资力度带动了投资增速回升,加之物流行业的持续增长,1-8月商用车销量增速实现3.5%,结束了连续两年的负增长颓势。
(三)功能性需求增长明显
从近年来各细分市场的发展趋势可见,轿车和交叉型乘用车的占比不断下降,取而代之的是功能性较强的suv和mpv车型。尤其是suv市场份额由2008年的6.6%快速提升到目前的35.3%,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3.2%。同时,suv市场自2007年以来一直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态势,成为车市增长的主力,拉动了整个汽车行业的增长。suv、mpv等车型的高速增长,表明中国汽车市场已经从轿车为主的单一需求发展为更加强调功能性和个性化的多元化需求阶段。
从分月情况看,suv市场增速在前四个月大幅回落后基本稳定在40%左右。mpv市场整体呈现波动上涨的态势,7月增速高达40%,创16年新高,8月略微回落。轿车市场自5月逆转实现正增长后一路高歌猛进,8月同比增速高达20%,当然这与去年同期基数较低以及购置税减半政策的实施密不可分。
(四)中国品牌崛起撼动合资地位
中国品牌乘用车的市场份额从2014年的38.4%增长到目前的42.4%,当然这一方面得益于国家购置税减半政策的实施,另一方面中国品牌产品竞争力的提升也是有目共睹的。近年来,中国品牌产品无论造型、内饰、做工还是质量稳定性、发动机性能、驾乘感受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合资品牌的差距在不断缩小,尤其是在suv细分市场,中国品牌显现出较强的竞争力。
合资品牌中韩系和法系的市场份额下滑较多,一方面是中国品牌崛起对其市场的蚕食,韩系和法系在中国的地位介于中国品牌和日系之间,因此中国品牌向上发力的火力点首当其冲的就是韩法两系。另一方面,韩法系在中国的市场策略存在明显短板。一直以来以性价比和外观取胜的韩系车在遭遇车市价格整体下探后,其价格优势大大减弱,而其他车企在外观设计上的突破也让“高颜值”再也不是韩系车的代名词。此外,长期以来“同堂销售”的产品策略也让韩系深受其害,韩系车的品牌核心价值逐渐模糊,市场份额逐年下降再所难免。法系车进入中国的时间并不晚,但是高傲执拗的法国人过于坚守自身的品牌特性,不懂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因此在买方市场中法系车自然落后于其他品系。值得一提的是,日系近年来的市场份额也略有下滑,抛开中日的政治因素影响,日系车企本身在中国市场上的产品投放、新技术引进、品牌营销以及本地化等方面过于保守,尤其是与德系、美系等其他品牌相比,日系对中国市场的反应略显迟钝。
从分月趋势看,中国品牌自3月开始市场份额小幅下滑,8月有所回升。德系和美系继续稳健的风格,整体呈稳步上涨趋势。日系市场份额变动较为复杂,2月份小幅下滑后3月迅速上升,而这种上升趋势一直延续到7月,8月再度下滑。韩系走出了先升后降的抛物线走势,总的来说份额较年初有所提升。法系的市场份额走势相对平稳,但与年初相比下半年市场份额小幅回落。
(五)top20竞争格局生变
与去年同期相比,top20的生产厂家名单变化不大,但排名有所变动。位于第一梯队的南北大众、上汽通用和五菱,排名依旧,且月均销量都在10万辆以上。上汽大众以5万余辆的优势领跑整个乘用车市场,旗下车型朗逸1-8月份实现销量31.6万,蝉联轿车榜冠军,为上汽大众贡献了四分之一的销量。一汽-大众以15.4%的同比增速稳居销量亚军,作为唯一一家没有suv车型的主流车企,取得如此成绩实属不易,而这些与大众和奥迪近期在品牌锐化方面所做的努力密不可分。一汽-大众在产品外观设计方面追求年轻化和个性化,同时打造更加精准的产品定位及传播策略,使得产品品牌和用户形象更加贴合目前汽车产品的消费趋势,目前看来这一战略调整成效初显。上汽通用近两年排名一直落后南北大众,为了救市今年上汽通用旗下别克和雪佛兰共计推出全新和改款车型十余款,充分弥补了老款车型的不足。排名第四的上汽通用五菱,旗下车型不多但爆款频出,神车五菱宏光以38.2万的成绩稳居乘用车排行榜榜首,宝骏品牌的560和730在各自细分市场排名靠前,9月份正式推出的小型两厢轿车宝骏310,以3万元起步顶配车型不足5万的价格再次震惊了市场,上市首月已缔造销量过5000,订单超2万的成绩。
位于第二梯队的北京现代,排名较去年下降一名,但是在中国品牌向上发力的巨大冲击下,其市场份额已连续4个月持续下滑。为了应对车市变局,北京现代采取了一系列救市措施,包括人事调整、加快新品规划、调整产品结构、布局新产能、挖掘细分市场等。
日系阵营中表现最为亮眼的当属东风本田,48.4%的同比增速在前二十的合资品牌中是绝对的no.1。在销量迅速提升的同时,东风本田也由当初一款cr-v打天下的格局跨入了全新的品牌时代,suv细分市场上cr-v和xr-v齐头并进,轿车市场上思域开启了新的支点。
法系的神龙汽车是前二十生产厂家中名次下降最多的,1-8月神龙汽车仅完成销量35.8万辆,同比下滑17.6%,且单车利润不足5000元,较去年同期明显下滑。而在过去的四年中,神龙汽车的销量增速一直领先市场平均水平,年产销量也实现了翻番。据悉,此番销量下滑的根源是新品投放的节奏问题,神龙汽车在前期快速增长之后明显后劲不足,从去年4月到今年8月的16个月中,一直没有新品上市,而此间其品牌的直接竞品有30余款新品纷纷投放,蚕食了部分法系车市场。
前二十的生产厂家中,中国品牌占据8席,除奇瑞排名下降两名外,其他品牌均与去年持平或上升,其中吉利汽车、广汽传祺和北京汽车表现出色,排名上升幅度较大。对于吉利汽车来说,2016年是腾飞的一年,轿车中的帝豪ec7、远景、博瑞,suv阵营中的博越、帝豪gs以及远景suv在各自细分市场都取得了口碑和销量上的佳绩,尤其是吉利在轿车领域的突破给中国品牌轿车带来了希望,具有深远意义。广汽传祺凭借爆款gs4成功跻身top20排行榜绝非偶然,在j.d.power亚太公司发布的中国新车质量研究(iqs)报告中,广汽传祺已连续四年获得中国品牌第一,2016年gs4以93分的成绩在中国紧凑型suv中排行第一。北京汽车在mpv和suv细分市场持续发力,诞生了诸如绅宝x25、x35、威旺m30等一系列市场较为认可的产品。此外,北京汽车还在不断加大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市场投放,2016年多款新能源产品密集投放,助力公司销量的大幅提升。
(六)进出口降幅持续收窄
从历年中国汽车整车进出口走势可见,中国汽车整车进出口经历了两个明显的转折点,2008年和2014年。2008年的金融危机作为一个分水岭,将中国汽车整车进出口隔成了2008年以前的贸易顺差和2008年以后的贸易逆差两个时期。2014年后,我国汽车整车进出口总量开始逐年下滑,其中出口总量下降主要是受到国际经济总体复苏乏力,外需低迷的影响,抑制了我国的出口增长,进口总量的大幅下滑则是受到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下跌以及我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带来的中国大宗商品进口量增速放缓的双重因素影响。
2016年全球经济局势动荡,尤其是作为我国主要汽车出口国的新兴经济体市场出现较大波动,需求低迷,同时,关税壁垒和贸易限制又抬高了汽车出口门槛,我国整车出口形势不容乐观。截至2016年8月,我国整车累计出口50.46万辆,较去年同期略有好转。进口车方面,今年中国进口车市场延续供需双降局面,行业库存仍处高位,成交价格优惠幅度持续加大,品牌、车型、排量结构继续调整。数据显示,1-8月中国整车累计进口67.14万辆,同比下滑5.3%。
从2016年分月走势看,3月、5月、7月的出口总量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进口总量也在5月实现了同比正增长,8月进出口总量双双创年度新高,从趋势上看中国整车进出口的形势明显好转。随着国家促进外贸回稳向好的一系列措施的效果逐步显现,中国汽车整车进出口将会进一步回暖,但就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以及外部环境而言,下行压力依然较大。
2016年中国汽车市场竞争特征
(一)终端促销力度持续,新品投放节奏加快
自2015年4月,上汽大众官方宣布降价掀起了车市的降价狂潮后,这股风潮一直延续到2016年,且比2015年来的更加残酷。suv方面,2月观致旗下多款suv车型下调官方指导价,紧接着3月份哈弗h6、长安cs75双双官降,开启了紧凑型suv市场的官降潮。轿车市场也不甘示弱,尤其是合资轿车,3月新款雅阁上市,“加配不加价”的定价模式颠覆震荡了轿车市场,7月新迈腾上市,入门车型价格较老款下调1万,诚意十足。豪华品牌方面,2016年新年伊始沃尔沃发布了全新xc90 t5版,价格首次进入70万元以内,率先打响了中国豪华汽车市场营销的第一枪。8月国产全新奔驰e级长轴版上市,43.68万的起步价格在同级别车型中颇具竞争力。9月奥迪a4l上市,新车搭载2.0t发动机,入门价格却不足30万。在竞争日益加剧的车市,豪华品牌的价格纷纷下探已经让b级车市场开始颤抖。
除了降价之外,企业还通过不断推出新产品,扩大产品差异,从而覆盖更多细分市场来保证自己的竞争地位。2016年是我国汽车新产品上市较多的一年,各企业都把及时推出新产品作为抢占市场的重要手段,据统计1-8月共推出包含新车、垂直换代及改款车型在内的新产品340个,平均每天都有12款新车型面市。新品投放集中在3、4月份,其中4月恰逢北京车展,生产厂家利用大型车展的热度推出新品已经成为业内的惯例,当然也有部分厂商为了避免新车扎堆上市造成的关注度分流,选择在车展前夕提前上市。
(二)中国品牌综合实力提升
2016年中国品牌的表现可圈可点,从今年前8个月乘用车的销量看,中国品牌增速高于合资品牌和市场整体水平,已经成为车市增长的重要拉动力量。从近五年的市场份额看,由2012年的41.8%,到2014年的38.4%,再到今天的42.2%,中国品牌在逐渐“收复”失地,其进步有目共睹。
在市场份额提升的背后是中国品牌在技术升级和提升产品质量上的不懈努力,当然取得的成效也是显著的。今年9月j.d.power发布的2016中国新车质量研究报告显示,相比国际汽车品牌,中国品牌质量差距继续缩小,两者的问题数差距从2015年的22个pp100降低到今年的14个pp100①。此外,近两年来中国品牌在c-ncap上的碰撞得分日渐提升,综合安全和品质逐渐获得行业认可。
从销量结构来看,中国品牌份额的提升主要依赖于suv市场的拉动,但可喜的是,一些主流中国品牌suv企业在向上突破的过程已经取得了不菲的成绩。长城汽车的哈弗h7、h9已经在suv市场上成功突破15万元的价格“天花板”,获得了市场的肯定。其他生产厂家也在不断努力寻求向上突破,年内长安和广汽传祺的两款suv产品cs95和gs8即将上市,售价区间在15-20万。在轿车细分市场,中国品牌依旧是节节败退,但是在惨淡经营的同时也涌现出诸如吉利、长安、奇瑞等一些较为强势的品牌,尤其是吉利的博瑞,月均销量基本稳定在4000台,是中国品牌轿车里向上突破的典范。
今年6月,长城汽车旗下哈弗suv销量突破300万辆,成为中国suv行业首个突破300万辆的品牌。这一里程碑事件不仅打破了合资品牌独霸乘用车市场的局面,更是见证了中国品牌在suv市场的崛起,为中国汽车产业的进取提升了信心。随着中国品牌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中国离汽车强国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三)经销商库存压力大,中国品牌首当其冲
自2015年起整体车市增速放缓,但车企们并没有减慢扩产的步伐,供需的不平衡直接导致我国汽车产业正面临着产能过剩的问题,而厂商为了保证销量难免向经销商压库,造成经销商的库存压力越来越大、经营困难。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对外发布的“汽车经销商库存调查结果”,2016年前8个月中经销商有4个月的库存系数在1.5以上,超过了国际行业惯例中的警戒水平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