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邦发现,“熊孩子”这个词已经越来越多得出现在我们视线中,而它的含义也变得越来越模糊。从一开始指调皮捣蛋好玩的孩子,到现在,似乎个个都变成了十恶不赦的样子。然而@诺曦妈妈却表示,真不是所有娃都这样,请别再妖魔化“熊孩子”了↓↓↓↓↓
1
前几天我发了篇文章分享我为不到5岁的小诺介绍《战狼2》的经验,本意是给那些还没带孩子去看电影的妈妈一个参考。
本来我平时不大看评论,这次恰逢周末,便大致瞅了一眼。发现有好几条都是说我给孩子解说,会影响别人看电影的。
为此,我专门在文末留言:“我抱着孩子看,俩人的头挨在一起,口耳相传,声音足够小,对别人是不会有影响的。反正坐在旁边的爸爸,就不知道我们在说什么,完全不受影响。”
即便如此,还是有不少人留言提及这个问题。虽然也有留言帮我解释,说电影院里声音很大,一般情况孩子说悄悄话,是不太会影响旁人的,何况《战狼2》从头至为几乎都是枪声炮声轰隆隆,不是言情舒缓类型。
但我仍隐隐地觉得有一点儿委屈:为什么他们不相信或者说没想到,孩子和妈妈的对话可能非常小声?
有人留言说我应该赔偿邻座一张电影票,也有说这么小的孩子不该进电影院,还有人说我应该包场。
看电影的人都希望能有最好的观影体验。但电影院是一个公共场合,总有一些意外的情况可能发生。比如有人迟到了几分钟,有人手机响了,有人感冒咳嗽,有人突然想上厕所。
对于这些意外情况我们多半表示理解:你迟到了便低头弯腰悄悄找到座位,你手机响了便挂掉或调震动或出去外面接听,咳嗽那也是没办法的事,想上厕所更容易被原谅。
可是,为什么有人一听到带孩子进电影院,就反应这么大呢?
2
曾经读到过好几篇关于如何对付熊孩子的文章,记得其中几个对付熊孩子的故事。
故事一
邻居家有个熊孩子,每次到作者家来玩都喜欢搞电脑,乱动他的文件。
作者告诉熊孩子家长后,情况并没有好转,于是他想了一个教训熊孩子的办法:把电脑中存的A片文件改个名字放在桌面上,熊孩子果然点击开观看......
熊家长发现后怒斥作者,作者的心里充满了报复的快感。
文章大意:你不教育熊孩子,自有人帮你教育。
故事二
熊孩子来家里玩,泼水在主人的钢琴上为他洗琴,主人怒,称赞孩子勤快,告诉他下次可以继续帮人洗钢琴。果然,不久后熊孩子把别人的三角钢琴给洗了,被索赔几十万。
我不是很懂法,不知道这个作者是否因教唆熊孩子洗钢琴而应当承担法律责任,但至少从道德上来看,他这样做是不妥的。
你的钢琴被损坏了,你可以找对方索赔,肇事者是个没有行为能力的熊孩子,那么便找监护人来承担责任。
如果熊孩子拿刀刺了你,你便鼓励他去刺伤甚至刺死别人,这合情合理合法么?
以上这两个故事,都只能说明作者本身都是更恶劣的熊孩子。
然而,这两篇文章都拥趸无数,我那刚读完六年级的女儿,也觉得这么报复熊孩子真是大快人心。
法律上有“防卫过当”这个术语,这两个故事的作者,连防卫都称不上,这是赤裸裸的报复,通过报复熊孩子来报复熊家长,没本事对付大人,便只能对付熊孩子。
3
熊孩子,百度百科上是这么说的:
注意,本文所说的熊孩子是不怀坏心眼的孩子。
熊孩子并不是新物种,有人类以来就有熊孩子,动物的幼崽也很“熊”。有许多名人小时候也是熊孩子,比如爱逃课的李白,砍断樱桃树的华盛顿。
随着社会文明水平的提高,我们对于公共场合的行为有了更高的要求,大人的行为越来越文明,只有熊孩子依然还是当年那样熊,这便越发引人注意遭人厌恶。
上网一搜“熊孩子”,出来的文章不计其数,作者们用真实的或虚构的经历,向人们描述了熊孩子有多么的可恶可憎。
比如在电影院疯跑啦,在餐厅尖叫呀,在地铁、图书馆等公共场合随地小便啦,随便动你的私人物品等等。
有的作者为了迎合读者对于熊孩子的厌恶之情,为了吸睛,更把熊孩子妖魔化。比如:熊孩子和杀人犯之间,只隔着家长而已......
人们对于熊孩子的宽容度正在急速下降,尤其是尚未为人父母的年轻人,对于熊孩子的反应倍加激烈。
在上次女大学生餐厅怒踹熊孩子的事件中,吃瓜群众中约一半人都对女学生的行为表示赞同,这真不能不说是令人惊心的状况。
如今大部分80后都已为人父母,对熊孩子的行为表示无法容忍的多半是90后,这是被当作皇帝般宠着长大的一代,其中一部分人本身就是长大了的熊孩子。
4
昨晚我们家与大学同学一家三口外出就餐,选的是一家火锅店,小诺和同学家的9岁女儿相处融洽。
在等待锅底的过程中,我再三提醒她们不能爬高,要小声说话。
俩娃要上厕所,我带着她们穿过别人的桌旁,走着走着,小诺在该左拐时没注意,继续往前走,我回头看到便提醒她,她激动得叫了一声,并迅速拐到我们的方向。
当时我特别紧张,迅速打量四周,生怕影响到别人就餐,并做好随时向人道歉的准备。
这两个孩子都知道要文明就餐,知道不可以大声吵闹,可是对于一个5周岁不到的孩子来说,在激动的时候叫一声,真是一种本能反应。
就好比大人高兴了微笑,难过了落泪,伤心绝望时也难免嚎啕。
看到一个捶胸顿足呼天抢地的大人,我们的反应多半是同情和怜悯。看到醉酒后大声喧哗的食客,即便觉得讨人厌,我们多半也表示理解或略略侧目,因为他“喝醉了”。
而面对一个情不自禁大叫一声的孩子,为什么第一反应是他没有教养?为什么就不能多一些理解?
5
因为种种原因,我偶尔需要带小诺乘坐地铁。
上海非常大,地铁四通八达,去个什么地方,坐一个多小时的地铁再正常不过。
可是在阅读了大量批判熊孩子和熊家长的文章后,我越来越害怕带孩子坐地铁了。
因为孩子没有买票,我总是让她坐在我的腿上,以免无票占座。
如果她背靠着我,就要面对站着的乘客。孩子的短腿,脚够不着地,她的鞋子就会蹭到前面人的裤腿。如果她侧着坐在我腿上,则她会踢到我身旁的乘客。
因此我总是把她的鞋子脱了放在座位下面,我想,孩子的袜子总比鞋子干净,蹭到别人也不会把人弄脏,不太要紧。
可这是“在公共场合脱鞋”,是不文明的行为,每每引得旁人侧目,让我感觉如芒在背。
也许你说可以给孩子买一张票,让她单独坐一个座位。可是,挑事的乘客不会问你有没有给孩子买票,侧目的人只会说你让孩子占一个座位,还有人会让你把孩子抱起来给他让坐。
何况,孩子即使坐在位子上,她那双够不着地的脚,也难免踢到别人的裤子。
如果乘坐时间长,地铁又拥挤,孩子便会烦躁,开始闹腾。如果给孩子看视频,播放出声会影响别人(耳塞不适合孩子)。如果给孩子吃东西,又违反了地铁上不能吃东西的规定。
于是我只好在孩子的耳边不停地讲故事、唱儿歌......每次到达目的地都如蒙大赦。
6
希望所有遭遇熊孩子的人,都能抱有一种宽容的心态,能理解就多理解,能接受的就接受。
如果熊孩子的行为超越了你接受的底线,请找家长理论,千万手下留情,不要直接朝熊孩子下手。
希望所有的家长,不论父母还是祖辈,平日里都能努力教育孩子,给他树立起码的规矩,在公共场合尽力约束孩子,阻止他做出不文明的行为。
多一些宽容与理解,多一些自觉与自律,便少一些矛盾和冲突!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被世界温柔以待!
愿每一个孩子长大后都能温柔对待世界!
via母婴育儿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