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栅是个河流纵横、水源充沛、风光秀美的水乡。
连接嘉兴城的平湖塘和嘉善塘在原东栅乡的东端分流,把东栅融进了四通八达的水路交通网。平湖塘旧称汉塘,嘉善塘旧称魏塘。汉塘系唐文宗太和七年(833)开;魏塘系南朝宋元嘉年间(424~453)开。
二条河流从开通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了。千百年来,二条大河为两岸百姓的行船载物,田地灌溉,水产繁殖,作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
水是流动的生命,它曾经也给了历代文人创作的灵感。宋元起,那些迁客骚人游览汉塘、魏塘时,留恋那百舸争流的美丽风光和两岸农田村舍的淡雅景色,由感而发,写下了不少名诗佳作。
他们把二条河流称作“双溪”,也把它们比作是二条龙。于是,河流分流处的一大片水域有了一个非常动人的名字,叫做“会龙山漾”,而分隔两条河的长长的半岛就成了“龙舌头”,也叫作“龙角”。这龙角在宋朝时有个更好听的名字,叫“凤凰洲”。
宋代著名诗人张尧同在《嘉禾百詠》中有《凤凰洲》诗,道其名称由来:“竹秀水色净,忽来双凤凰。岐周昔鸣瑞,今复见文王。”(岐周位于今陕西扶风,《孟子》中说:“文王生于岐周,是黄帝曾孙。它比喻风水宝地。)附记宋·隆兴元年(1163),“有五色凤鸣,饮啄其上,故名”。而其《龙舌头》诗中又盛赞此域景色秀美:“一吸长川静,烟云忽有无。谁看颔底月,误欲探骊珠。”后人注称此即:“双溪之觜,今名会龙山”。会龙山前有一个小岛,则为之“龙珠”。凤凰洲上元代建有会龙山寺,漾北岸便是宋代名刹白莲寺所在地。旧时,日落时分,古刹映晚霞,渔舟泛波光,风光无限好。这就是古代有名的名胜“双溪夕照”。
古人游览双溪后留下了不少吟颂双溪的诗句。元朝陈铭《双溪夕照》诗云:“溪分燕尾流,中洲吐龙舌。落日飚彩虹,飞梁影横截。凭栏且迟留,东望待出月”。明·沈尧中《双溪夕照》诗云:“凤凰洲在水中央,堤柳参差岸芷香,日暮归人喧渡口,独留渔父醉斜阳。”当时,双溪间客舟货船,随流揽胜,欵乃声声不绝于耳。
明代戏剧家汤显祖七绝的《秀洲》诗云:“雨湿松陵春满园,杏花榆芙映新田,不知何处唱歌好,东栅平湖日夜船。”游船观景,如闻妙曲美乐。清代陆以諴《和鸳鸯湖棹歌》:“新样花船蠡壳窗,凤凰洲畔泛晴江。携家汉魏塘边住,门外溪流也作双。”一首首诗文的意景,赞颂着水乡之美,就象我们十廿年前摇船出街廊时所见所闻一样。
今虽古刹早毁,渔舟散去,然双溪水韵犹存。会龙山漾的风景还是非常美丽。我们更要感谢古代文人为历史留下了这些千古流芳的诗文。
说到双溪,不得不讲到双溪桥和会龙桥这两年座气势恢宏的老石桥。这两爿石头桥在嘉兴也很有名气。桥名“双溪”、“会龙”,就是把两条河流比作两条龙的会合。
双溪桥系三孔石拱桥。位于原东栅镇西市。始建明弘治年间(1488~ )。迎汉魏二塘即双溪而名。天启丁卯(1627)重修。明·沈自省《重修双溪桥原碑记》记:“桥宽一丈三尺,长一十四丈,级五十层”。为城东最有气派的古石桥。1958年,为建嘉兴化肥厂而拆除,改建水泥平桥,桥名仍称双溪桥。
会龙桥系单孔石拱桥,位于原东栅镇东市。为汉魏二塘交汇入城第一桥。明嘉靖甲辰(1544)建。时,万户候张淮(字达之,号东汇,世居双溪里),捐银几千,徵材鸠工,经营伟构。嘉兴知府郭应堂名之曰“会龙桥”。屠应埈(嘉靖丙戍进士)记《会龙桥铭》。明·范言《会龙桥成赠张挥使》诗颂张淮之义举:“碧暕连天起,苍龙驾海廻”,“行人怀令德,歌颂满江偎。”明·赵汉《会龙桥》诗赞会龙桥之壮观:“五龙水会双溪水,会龙桥成壮百川。星攀牛斗吴中地,气吐虹霓海上天”。会龙桥高耸伟岸,青藤缠绕,古朴秀美,站在桥顶,东望双溪,西眺东塔,小镇旖旎风光一揽无遗。它是旧时东栅涉南乡达曹庄、凤桥、余新等地交通要道。
1972年东栅市河开宽,会龙桥拆除,改建成双曲水泥拱桥。时在文革,龙被批判为“四旧”。桥名改称东栅桥。不过大多数东栅人仍旧叫它会龙桥。
双溪,嘉兴一方水乡胜迹。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东栅一带兴建了不少化工企业,严重的污染,使双溪如秀女被长期打入了冷宫。今天,随着一家家化工厂的迁移,双溪,嘉兴城东这片美丽的地方,必重放异彩。
来源:虎斋、嘉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