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艺人】第9集这日照人做的是公平公正的象征,天地良心.
泥土
THEBEST
乡村记忆
微纪录片《守艺人》首季共12集,每周四更新一集 ,敬请关注泥土视频更新……留住文明记忆,留住乡村的根聆听城市的过去,追忆乡愁情怀
12集系列微纪录片《守艺人》(首季)用影像形式记录了周姑戏、过门笺等日照地区现存的老手艺系统全面的向观众讲述这些老手艺的工艺流程和传承现状……
点击标题看往期:
第1集 周姑戏
第2集 来氏过门笺
第3集 铁匠人生
第4集 传统土陶
第5集篾(miè)匠
第6集高兴线狮
第7集泥塑彩绘
第8集 磨刀老人
……
第9集 木杆称
木杆称简介
千百年来,手杆秤也可算作华夏“国粹”。它制作轻巧、经典,使用也极为便利,作为商品流通的主要度量工具,活跃在大江南北,代代相传。天地间有杆秤,人们不断赋予秤的文化内涵,公平公正的象征,天地良心的标尺,一桩桩交易就在秤砣与秤盘的此起彼伏间完成。
随着时代发展,一些事物也将退出我们的日常生活,而电子秤的普及,则预示着杆秤将退出历史的舞台,成为民族的符号。
杆秤匠制作杆秤技术是口口相传流传下来的。做秤是一门精细的手艺,从选材,刨圆,到用碱水浸泡,打磨,钉秤花等多道程序,道道容不得半点马虎,稍有不慎,秤就会有偏差。杆秤匠对职业极为神圣虔诚,从不因操作失误而让秤短斤少两。
做秤选用的木杆较为挑剔,需要纹路细腻且木质坚硬,柞栎木、红木等都是上等的材料。为了保证木杆不开裂,选后的材料要放在干燥处堆放两个伏天后才能使用。木材经凿、刨的处理后,变成了笔直的又长又细的椭圆柱体,再用细砂布沾水,打磨得又光又滑,也有的用蓼珠子来回擦拭。从这一点看,秤匠绝对也可称得上是一位极好的木匠。木杆两端套上金属皮后,杆秤便出现其雏形。
接下来的,便是精细的活计,制定重量刻度。秤匠也需懂得物理、数学,否则定刻度时颇费力。打磨好的秤杆挂上秤盘后定支点,用砝码校验,这是一个极为细致的过程。杆秤匠左手食指不停地轻轻拨动秤砣,当木杆处于平衡时,用双脚规在木杆背面划一道印记,这道记号就叫定盘星,其余便按此推断重量。
杆秤上密密麻麻地出现了各种记号,旁人是看不懂的。杆秤匠用一把极为精致的戳子对着记号打眼,一杆秤上有多少星,便需多少眼。一枝承受15公斤的秤要钻近300个眼,这道程序很需耐心,稍不注意就会戳穿木杆而报废。杆秤匠大多都双眼凹陷,多半是钻孔时用眼过度引起的。
将一段段的细铝丝插入眼中,折断,锉平,便留下了一个个星点。星点的排列结构也成了各秤匠之间辨认自己产品的标识。几百个眼,当然要几百次穿插、折断、锉平。也有些秤匠为了省时,把水银抹入眼中,便成了星点。
杆秤的最后一道程序是上色,需要青黑色秤杆的,用五倍子、青矾捏碎沾水后涂抹;喜欢红褐色的,用泡过的红茶渣、石灰搓揉抛光……秤的颜色完全凭客户的喜好来决定。
如今,懂这行与做这行的人越来越少,这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打磨杆秤,岁月也在打磨中逝去,手艺也在打磨中消失。
关于我们
exclusive
《守艺人》摄制组筹建于2016年6月
拍摄历时一年,行程10000余公里
范围涵盖日照30多个乡镇,
遍访各类老手艺人60余人,
采访素材累计超过300小时,
采用老手艺人口述的方式,
将即将逝去的老手艺全景式的展现给观众
目前,第二季也在紧张制作中
……·
独家冠名
日照安泰集团
特别鸣谢:
日照乡土文化研究会
大众网日照论坛
有看头,有学问
有看头,有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