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卯年正月十六,堂外甥女结婚,借坐轧村某酒家罢喜酒,吃过中饭之后就是等晚餐,遂与女儿绕镇一圈。先至南郊一旧亭,亭歇山式,方石柱,然未刻一字,也无雕饰,价值不大,亭北壁墙上有草草三字“春秋亭”,不知是亭之原名还是涂鸦者自起。过一片葡萄田,折向东,旧时的东庆塘桥(另有西庆塘桥)为单孔石拱桥,有桥联四,因拓宽中塘河,已不见踪迹。现址是座高大的钢筋水泥桥,桥北堍西侧有与桥平行的小河,多段已被填,见一东西跨单孔石梁桥,桥板已换成水泥板,排柱石有文字,似为桥联,唯堆满了垃圾,不能近观。小桥东北即为旧粮站,曾亲眼目睹旧时人船云集,如今已人迹罕至。粮站北隔河也有一东西跨单孔石梁小桥,更简陋,桥板也早换成水泥板,无排柱石,西桥台南墙上却有一太湖石石碑,上刻“民国三十六年重建”三行大字。东北行二、三百米,至轧村方桥,桥为三孔石拱桥,朱惠勇《湖州古桥》及《人文织里》均有记载,然大名却叫“广庆桥”,桥额上有三个圆圈,每个圈内刻一字,依稀可辨,北侧紧靠着新建一桥也叫“重建广庆桥”,古桥因而得幸存。南侧桥联已残,北侧一联曰“水流震泽静波涛”,另一联新桥阻挡看不完全。桥东堍有碑“分水墩遗址”,为湖州市文物保护点。桥西堍有东明寺,近来网上有人传明建文帝曾居此寺。寺前墙上有明碑,曾被当成搓衣板,字大半已模糊。前殿简陋,程式化地供着弥勒、韦驮、三世佛、十八罗汉。后殿新建,高三层,重檐歇山式,楼上供着二层楼高的千手观音,旁边有84应身,只是殿门紧锁,不能入内。至殿北走廊,下有一河通向轧村,西北一望,河上又有一古桥,在轧村读了三年初中却也没见过。于是与女儿循方向前往,桥南北跨,为三孔石梁桥,桥栏石、望柱俱存,桥栏石甚低,高不盈尺,望柱四对,覆莲式,其中一对为白石,另三对为紫石。桥西河中泊有水泥船,乃上船细看桥名,因风化严重,初看“广二桥”不妥,又似“广干桥”,桥东河中也泊有水泥船,又上船细看,方知桥名“广平桥”。北次孔桥台排柱石有长方形字堂,上有莲叶盖,因少日晒雨淋,清晰刻有“时大明正德十一年岁次丙子重建”二行大字。看桥的风化程度,当为明代原物。旁边一洗衣老太太,见我二人绕着桥转个不停,问干什么,我说这桥很老了,老太太说是啊,本来早要把河填了,因这桥而没填。又问桥叫什么桥,老太说是洗足桥(音)。老太家在桥西北堍,墙门也有古意,上依稀可见“松柏同春”四个楷体字,下两侧塑有蝙蝠,寓意“门前有福”。返还轧村老街,尚有几座街面房,木梁上雕有花草纹饰。见时尚早,又至西郊轧村基督教堂,教堂规模宏大,造型气派,只是大门紧闭。西北有一小庙,额篆书“西庆古寺”,庙二进,中有二人合抱之银杏,正欲随喜一番,庙祝关门回家了。庙西紧邻有一座三孔石梁桥,俗称“西庙桥”,从造型和风化程度看,为晚清至民国所建,上桥细看桥名,曰“西庆桥”,与庙名相同。桥栏石刻有“陆□潘氏助”、“栏杆玉堂”等字,桥南桥额似与北侧不同,欲细看,水管上扔满了鸡内脏等垃圾,不忍再视。回酒家,走走停停,竟出来了二个半小时。
回家一查,“大明正德十一年”为公元1516年,农历正是丙子年,广平桥重建至今,也有快五百年了,却未见记载。
药师有心,辛苦
是不是这个庙宇西边的桥?
春秋亭在哪儿啊
在集镇南郊洞斗村,轧村至洋西公路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