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走访28名优秀村官,倾听他们讲述真实故事
被称为“国内村官讲述村官的第一部乡村口述实录”
通讯员 华峰
基层文化人
30
2014年年底,由天台县村官庞亨福采访记录的村官访谈录《村官说》,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本书为“国内村官讲述村官的第一部乡村口述实录”。
自2013年夏开始,庞亨福实地走访了天台县28名优秀村官,倾听他们讲述真实故事,了解他们的真切感受。全书20万字篇幅,配上数十幅相关的村庄实景照片和手绘插图,体现农村的现状和农业发展的历程。
制作了“世界上最大的床垫”入吉尼斯
庞亨福出版这本《村官说》,与他的文学和乡土情怀密切相关。
1965年,他出生于庄后村。村庄附近有一座五凤楼,是明代明朝弘治年间的谏官庞泮的遗迹。庞亨福在父亲口中听过许多庞泮的故事,在乡村苦读,考上进士,入朝为官。庞亨福的父亲是个乡村文化人,会写会画,还会打南拳,周围的人很尊敬他。因为长辈的影响,庞亨福爱上读书写作和书画武术,发表过一些诗歌、新闻,成为乡村里一个标准的文青。
他为了生计,先到乡村当了一位代课教师,然后又去乡镇企业当文员,接着开办工艺厂,去跑业务,办筛网厂。因资金周转不足,筛网厂停办了。他发现平桥是著名的筛网之乡,许多村民到外地开筛网店,在朋友的撺掇下,他与妻子一起到了江苏昆山,开了一家筛网店。
筛网店开了15年,有了一点经济基础。上世纪90年代,他开发生产了一种单元弹簧任意大小组合拆卸方便的床垫,夺得了先声,并制作了世界上最大的床垫,入选吉尼斯世界记录,很快地赢得了市场,1997年注册了“情人岛”商标。2003年开始,“情人岛”床垫在市场形成较大的影响。
庞亨福既是商人,也是文人。文学的兴趣爱好使他结缘商业,成功经商又为文学写作奠定经济基础。
把所有书刊捐给农家书屋
出门创业二十载,庞亨福最念的是故乡。在众人的眼里,是儒商,始终保持农民本色,关心村庄的发展,2011年,他们看到电视剧《永远的忠诚》,激动得不能自持。做村官就好像电视剧的重现。
庄后村有400多户,搞经营的老板近200人,他在2010年回村,倡议成立了庄后村经济发展协会,自掏腰包积极为村里捐款,筹到了200多万元启动资金。2011年4月份,他被选为村委会主任。
庞亨福说当村官,“是因为我是庄后村民,农民后代,有着亲情血缘的关系。看到一些乡邻没有脱贫,村庄还是旧模样,心里不安,被选上村官,是对我的信任,这是报恩乡里的机会”。他在经济协会基础上组织成立了全县唯一的村级商会,并开发“庄后村”米酒和“黄眉山”野生山茶油、橄榄油等特产进入市场。他是村官,也是村义工队的一员,种植花木,为改进村容村貌出力。去年,庄后村被评为浙江省首批慈善村。为鼓励村民读书,庞亨福出资做了书架,把他所有收藏的书籍杂志都捐到村中的农家书屋里。
为写《村官说》一书,采访有时饿肚子
写作《村官说》一书,是庞亨福文人情结的释放。
他致力于在商海中搏击,也乐意做一名村官,但不放弃对文学的追求。此前,在他的促成下,天台与昆山两地文艺家已开展交流活动17个年头,两地文联结为友好文联,平桥文联也正式成立,文艺创作活动搞得风生水起。
在做村官的过程中,他感同身受,工作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许多难题,许多情感上难以解开的结,许多人都想找个渠道诉说,庞亨福采访他们,就提供了一个说话的空间,还有一个,就是更好地学习先进村官的工作经验,虚心地请教他们,深层次交流。他写书的念头更强烈了。
他确定好采访对象后,约定好时间,不管阴晴风雨,不管道路遥远、崎岖,还是穿行于天台村落,走遍十余个乡镇与街道。
为做好每个村官访谈,他都要先了解情况,写好采访提纲,约定采访时间,早上七点从家出发,等采访完毕回家,已经是晚上九点多钟,每天工作14个小时,连轴转,有时因受访者突发事情而改期跑空趟。
在采访天台边远地带的天柱乡柱峰村的书记,他们改了五次约期,有些走到半路上又折返回来。有时在路上找不到吃饭的地方,饿肚子也是经常的。
把村官的正能量传递出
在采访的过程中,庞亨福为对方的话语感动得热泪盈眶,不能自已。
他与妻子一起,到三合镇朗树前村采访村委会主任周祖凤,周祖凤非常朴实,说着说着就掩面而泣了,他一直忙着村里的事,连生病的妻子也顾不上,家里的开支全是妻子的,他连连说对不起老婆,泣不成声,令前来采访的庞亨福夫妻哽咽不已。事后,他们还专程看望了周祖凤夫人。因此庞亨福的意志更坚定了,他说:“一种特别的力量,催促着我尽快整理所有访谈。”
在采访的过程中,庞亨福也深深体会到村官工作的沉重,时常遭遇很大的阻力,如派别内耗,人际关系,宗族恩怨,利益均衡,观念陈旧,不诚,自私,抵触,阻挠,翻悔,蛮不讲理,挖苦讽刺,村官曾经有过难堪,被人骂“猪头三”“瘟猪”,许多村官痛哭流涕,但还是忍耐着,坚持着,不断磨合、沟通,渐渐变得和谐了起来。
所有这些,都让庞亨福感动,“他们克服重重困难,顶着各种压力,忍着苛责,全心全意为村里工作,为村民着想;他们没有显赫的地位,没有优厚的报酬;他们惟有热情,惟有付出,付出精力、时间、心机,直至钱财;他们更有让人敬畏的精神!”庞亨福说,出这本书,就是要把村官的正能量传递出去,散发出更大的光和热。
庞亨福写这本《村官说》,一直得到他爱人的帮助,尤其是2013年的7月,他们夫妻俩一起采访,冒着40多摄氏度的高温颠簸,白天回来,晚上记录整理,当庞亨福的爱人从江苏赶回的时候,邻居就“告状”:“你先生半夜里还在工作,一个人在没有空调的农村房子里,光着膀子流汗整理文字,就像品尝地里摘来的果实一样。”
因为这种感动,庞亨福的爱人也参与到采访和记录的工作中。一路上陪伴着《父老乡亲》、《父亲》、《母亲》的音乐,夫妻俩甚至一天走访了三个村,从西边与磐安交界的天柱乡柱峰村走到最东边的洪畴。他们最感动的是,村官的朴实、努力和催人奋进的力量。
在千人村官培训会上作《如何做好村官》报告
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庞亨福终于完成对天台县28位村官的采访文字和记录整理,反复斟酌校对文字,力求保持原生态的真实,编辑成书,在排版的过程中,反复调整插图版式,精心设计封面,有时发现拍摄的照片不够合适的话,就特地返回重新拍摄,无法拍摄的就自己手绘,使本书图文并茂,别有清新典雅情味。
在采访村官的过程中,庞亨福也得到了台州市和天台县有关部门领导的重视,先后被邀对市、县村级干部、县组织部工作人员进行讲课,还在天台全县村官千人培训中作《如何做好村官》报告,深受好评。
有读者评论,《村官说》记录准确、真切自然,体现原声的效果,是国内目前唯一一本原生、原汁、原味的反映村官真实思想、心态、工作现实的书,是农村干部的必读书,也是政府农村工作决策的镜鉴与参考书,也是了解中国乡村的文本,除了文学价值外,还有史料价值。
庞亨福希望读者能透过本书,了解农村最真实的一面,农村怎么去建设,农业怎么去发展。让读者自己去看,去听,去想,去探究,见山见水,见仁见智,让每个人都感悟到不同的一些东西。
这位村官有才,继续努力定有发展前途。
无论做什么只要把精力放在工作上,他的事业必成大器。
为天台村官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