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小额信贷 助贫困户创业增收

贺州新闻网讯 增强“造血”功能,才能真正带动脱贫致富。近年来,我市把扶贫小额信贷用在脱贫攻坚的“刀刃”上,推广“自用自营、入股共营、委托联营”等经营模式,开展扶贫小额贷款办理工作,给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发放5万元以下、3年以内的全额贴息贷款,为贫困户创业解除后顾之忧,实现脱贫增收。
叶成福是昭平县黄姚镇新寨村2016年脱贫的的贫困户,以前住在泥瓦房里面的他,如今已经搬进了装修一新的两层水泥楼房。在叶成福新家二楼的客厅里,崭新的布艺沙发、茶几、空调、智能电视机等整齐有序地摆放着。之前由于身体原因,再加上小孩读书,叶成福一家一度贫困,近年来随着黄姚旅游的发展,他也享受到了旅游发展带来的红利,在政府及亲人的帮助下建好了新房。叶成福自己也不等不靠,去年通过扶贫小额信贷政策申请了5万元贷款,购买了一辆铲车,并在自家的自留地上建了个石灰池,为附近的村民供应铲车服务和建筑用的石灰,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年很快就脱了贫。
昭平县黄姚镇新寨村村民叶成福:“去年9月份到年底,大概赚了一万元左右,赚了一点钱,搞房子去年就脱贫了。”
家住八步区莲塘镇美仪村的贫困户刘天旺与叶成福一样,去年也申请了5万元扶贫小额信贷,与叶成福“自用自营”的经营模式不同,刘天旺对贷款的使用选择了“入股共营”的经营模式,他将这5万元贷款以入股的形式,与本村养殖大户易新中合股新建了一个养猪场。有了扶贫小额信贷政策的支持,刘天旺吃上了“定心丸”,他们去年养殖的一百多头生猪遇到了一个好行情,刘天旺按入股比例分到了不少红利,让他笑得合不拢嘴,也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美仪村村民刘天旺:“因为去年的行情好一点,可能会赚到2万元左右。今年这个行情还是可以的,如果到年底的话,也是能够赚到一两万,如果照这样的路走下去,早日脱贫致富应该是可以达到预期目的。”
除了像叶成福的“自用自营”、刘天旺的“入股共营”这两种经营模式,我市的扶贫小额信贷政策还推广了“委托联营”的模式。贫困户以小额扶贫贷款资金委托企业经营,获得企业按委托扶贫贷款资金10%的比例分红。在位于八步区莲塘镇新燕村的一家食用菌加工厂里,工人们在忙着加工菌棒。公司负责人刘鼎告诉记者,在这里做工的都是附近的村民,其中有不少是贫困户,按照“委托联营”的模式,去年他们还承接了附近村贫困户的扶贫小额贷款,给每户贫困每年按照10%的比例进行分红。
负责人刘鼎:“我们公司去年在莲塘这个工厂承接了40户贫困户,一共有200万的扶贫贷款,5万一户的小额扶贫贷款,我们公司通过委托经营在木耳基地务工,一个是固定回报5000元一户,一个是通过务工直接发放工资,直接脱贫。”
八步区莲塘镇新寺村村民李新叶:“我去年贷5万元,就委托公司经营有5000元分红,现在在这里做工有80元一天。”
“委托联营”的模式,不仅让贫困户享受了委托企业发展带来的红利,同时也打破了委托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融资难等瓶颈。2016年,贺州市正丰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承接了八步区330户贫困户的扶贫小额贷款共1600多万元,有效解决了公司发展中的资金问题。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用承接的这笔小额扶贫贷款发展种植基地、冷链物流,建设中央厨房等,将资金用在了“刀刃上”,2016年营业收入超过了2000万元,贫困户也如约获得了分红。
贺州市正丰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黄鸣:“在去年2016年,我们一共放下去小额贷款入股分红是126.6万元,发放到这330户贫困户手中。”
近年来,我市不断完善贫困地区金融服务建设,鼓励和引导商业性、政策性、开发性和合作型金融机构从不同角度加大对脱贫攻坚的金融支持,引导更多信贷资源流向贫困地区,缓解贫困农户资金缺、贷款难问题,为贫困地区提供优质高效的基础金融服务。截至目前,我市共向贫困户发放扶贫小额贷款14.82亿元,落实风险补偿金24131万元,惠及34769户贫困户。(贺州电视台记者 聂志成 实习 李婵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