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首先运用t脱钩模型对吉林省20062011年五大产业的产业增长与碳排放脱钩关系进行分析,然后引入脱钩偏离度概念对其中的四大产业 与基准产业的脱钩状态进行了偏离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五大产业的产业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状态较为乐观,尤其以第一产业最为理想,各产业处于脱钩四阶 段的后两个阶段;四大产业中与第一产业的脱钩偏离度大小依次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建筑业,工业,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业,说明第三产业碳排放及 绿色技术开发仍然较为滞后。很多期刊杂志社会将剩余的知网查重入口放到淘宝等平台进行售卖,就形成了知网查重淘宝入口,但是知网查重淘宝是鱼龙混杂的。
关键词:产业增长;碳排放;t脱钩模型;脱钩偏离度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14)03-0011-06
一、引言
产业经济发展依托于化石能源的消耗,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将增大能源消耗,造成低效碳排放,对经济的绿色发展构成严重威胁。产业增长与能源消耗需 要维持在一个相对平衡的关系,国际上通常用脱钩指标来解释产业增长与能源消耗的平衡关系。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为探讨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 间的关联性,提出脱钩概念,开启了国际社会构建各类经济活动脱钩指标理论研究的先河,脱钩就是指用少于以往的物质消耗产生多于以往的经济财富。
目前国内关于产业增长与碳排放脱钩关系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田云、张俊飚、李波(2011、2012)对农业增长与碳排 放的脱钩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农业增长与碳排放脱钩状态以弱脱钩和强脱钩为主。李忠民(2010)运用t脱钩指标对山西工业部门增加值与 co2排放之间关系进行了脱钩分析,发现山西省工业增长与co2排放之间呈现出扩张连接状态。孙耀华(2011)基于t脱钩指标对1999 2008年各省区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关系进行测度,结果显示近10年来我国绝大部分省区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呈现弱脱钩状态。徐盈之(2011) 在对中国制造业与碳排放的脱钩研究中发现,产业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状态正由强脱钩向弱脱钩转变。郭承龙(2013)选择废水、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 和烟尘作为污染物指标,cdp、工业增加值和消费支出作为经济指标,进行了脱钩分析,结果表明:19982010年,污染物排放量与经济增长总体上处于 增长弱脱钩和强正脱钩,但是部分污染物排放量脱钩状态出现短暂的恶化情形。
部分学者对第三产业碳排放与产业增长的脱钩关系进行了试探性研究,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上。如关海波(2012)根据脱钩理论, 模拟出不脱钩、相对脱钩、绝对脱钩3种未来低碳交通发展的情景。韩岳峰(2013)运用t脱钩模型对我国仓储运输业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脱钩关系进 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仓储运输业碳排放与仓储运输业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关系呈现复杂的阶段性特征,当前处于扩张连接阶段。
国内学者对产业增长与碳排放脱钩关系的研究既有国家层面的分析,也有针对不同省份的比较研究,研究结论停留在单一产业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状 态,且多属于区域外分析。省际产业脱钩状态比较只能从宏观上评判不同省份产业生态化的总体状况,对本省产业的绿色化建设具体指导意义不大。而省内各产业的 脱钩状态对比分析可以在综合考虑本省发展现实的基础上,明确具体产业的生态化发展方向和目标。此外,国内选择的产业研究对象多集中在农业、工业和交通运输 业,对三次产业的研究并不彻底,产业内部行业的脱钩对比研究能够透彻地反映出产业绿色走势的主要因素,有利于产业内部结构绿化。鉴于此,本文以老工业基地 吉林省的五大产业为例,对产业增长与碳排放脱钩状态进行比较研究,对深入分析吉林省产业生态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1 碳排放量测算方法。目前,碳排放数据无法直接获得,通常需要以化石能源的消费量为媒介间接计算得到,最常用的间接计算方法是ipcc法,测算公式如下:
[c==1=1c==1=1e] (1)
式中,c表示产业碳排放量,c表示产业消耗能源产生的碳排放量,e表示产业对能源的消费量,表示能源的标准碳系数①,表示产业类别,表示能源类别。
2 脱钩模型的构建。目前,较为流行的脱钩评价模型主要是oecd脱钩模型和t脱钩模型。t脱钩模型是在oecd脱钩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的,是目前研究脱钩关系最主要的研究方法。它克服了oecd脱钩模型在基期选择和测量精度上的难题,采用弹性概念动态地反映变量间的脱钩关系。脱钩值计算 公式如下:
[=(ep+1-ep)ep(df+1-df)df] (2)
式中,为脱钩值,ep表示环境负荷指标值,df表示经济驱动力指标值。脱钩值不同对应的脱钩状态不同,依据指数值范围的不同,可以将脱钩状 态分为3大状态、8小状态,即负脱钩(扩张负脱钩、强负脱钩、弱负脱钩)、脱钩(弱脱钩、强脱钩、衰退脱钩)、连接(扩张连接、衰退连接),具体脱钩状态 与脱钩值对应情况如表1所示。其中强脱钩状态是实现产业绿色发展的理想状态,强负脱钩对产业低碳化最为不利。考虑吉林省的产业发展实际(产业增长率为 正),吉林省产业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状态只能表现为扩张负脱钩、扩张连接、弱脱钩和强脱钩4种脱钩状态,且理论上遵从一定的脱钩演进过程。
考虑到t模型可将环境压力指标与经济驱动力的各种组合给予合理定位,且在研究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将选用t模型对吉林省五大产业的产业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关系进行分析,构建如下脱钩模型:
[i=&d;cc&d;gg] (3)
式中,i表示脱钩值,c表示产业碳排放量,&d;c表示产业碳排放变化量,g表示产业总产值,&d;g表示产业总产值变化量。
(二)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相关数据来源于《吉林省统计年鉴(20062012)》中分行业能源品种消费(实物量)数据表,本文计算的产业碳排放量主要是依据 原煤、汽油等14种能源②。这14种能源按形态可以划分为3大类:煤类(原煤、煤制品、洗精煤、焦炭)、油类(原油、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其他石油 制品)和气类(焦炉煤气、液化石油气、炼厂干气、天然气),各类能源的标准煤折算系数和能源碳排放系数如表2所示。
三、结果与分析
(一)吉林省五大产业产值与碳排放增幅趋势分析
根据公式(1)测算20052011年吉林省五大产业的碳排放数值,具体产业碳排放量及产业增长值如表3所示。考虑到2009年吉林省的相 关产业碳排放出现了较大幅度的降低(可能与2009年吉林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生态政策有关,如生态农业示范区、物流业和谐高效、开放竞争、安全有 序、节能环保、诚信创新等),因此本文以2009年为研究分界,对20052011年吉林省产业碳排放进行分段研究。
总体来看,在20052008年和20092011年两个阶段,吉林省五大产业碳排放平均增速均小于相应的产值平均增速(2005 2008年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和20092011年的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业例外),说明近年来吉林省产业发展和生态化建设效果较好,在保持经 济增长的同时,有效地控制了碳排放的增加。针对两个阶段的增速对比情况,吉林省的五大产业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转变过程中,产业碳排放与产业产值的相对增幅 表现并不理想,尤其是第三产业中的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业,其碳排放的增速明显快于产业发展速度,五大产业的这种发展趋势令人担忧。
值得说明的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在第一阶段的表现并不理想,但对比两个阶段的发展情况,该产业的生态化发展确实表现最为突出。分析其原 因可能是在2009年5月交通运输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业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 推进节能减排,转变交通发展方式的总体要求,吉林省据此制定了和谐高效、开放竞争、安全有序、节能环保、诚信创新的发展目标,并且各级部门落实和 实施较好。
(二)吉林省五大产业与碳排放脱钩状态分析
通过表3相关数据,利用前文给定的脱钩值计算公式(3),可以得出20062011年吉林省五大产业的碳排放量、碳排放变化量、产业增加量 及产业变化量,进而通过这几个变量值计算出吉林省20072011年产业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值,从而划分不同时期吉林省五大产业的产业增长与碳排放的脱 钩类型。
通过观察20062011年吉林省五大产业的碳排放与产值的变化,可以发现碳排放与产值变化趋势不规律,部分相邻年份的碳排放与产值波动较 大。因此,本文利用移动平均法对相邻两年碳排放和产值数据进行2期移动平均,即将2005年和2006年这2年的平均值作为2006年的新值,将2006 年和2007年这2年的平均值作为2007年的新值,以此类推。此做法好处在于可以有效避免经济政策的时滞性等因素导致的个别年份统计和测算误差,且更易 于看出脱钩状态的趋势性变化规律。最后,根据t脱钩模型,利用经过2期移动平均处理得到的产业产值和碳排放新值,测算和划分20072011年 吉林省五大产业碳排放与产业增长的脱钩值和脱钩状态,具体情况见表4。
由表4显示的产业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状态可知,在20072011年这5年中,吉林省五大产业的产业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状态表现良好,主要 表现为弱脱钩和强脱钩状态(20062008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表现为扩张负脱钩),脱钩类型较为平稳,产业碳排放与产业经济均保持上升势头, 且同期产值增速要高于碳排放增速。5年均值脱钩状态同样以弱脱钩和强脱钩为主③。进一步看,20072011年吉林省五大产业的产业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 类型及脱钩程度发生变化主要是在2009年这个时点上。2009年,吉林省五大产业碳排放量和产业增加量都减少了,并且碳排放量减少的幅度更大,产业增长 与碳排放脱钩类型发生转变,脱钩状态表现更为理想。分析其原因可能是2009年一系列绿色产业政策实施的结果。
(三)吉林省五大产业与碳排放脱钩关系对比分析
为进一步对省内各产业的脱钩状态进行比较分析,现引入脱钩偏离度概念,用以反映目标产业与基准产业的偏离情况,进而评判产业增长与碳排放脱钩状态质量,构建公式如下:
[=(-0)0] (4)
式中,表示脱钩偏离度,0表示基准产业的脱钩值,代表目标产业的脱钩值,取值范围为([-],[+]),脱钩偏离度数值的正负 取决于(-0)的正负,它的正负同步于(-0)值的正负。脱钩偏离度数值为正,说明该产业的脱钩状态没有达到基准产业的脱钩状态,并且数据越 大,脱钩状态相对于基准产业脱钩状态越不理想,一般认定脱钩偏离度数值大于05,即认定偏离较大;脱钩偏离度数值为负,说明该产业的脱钩状态优于基准产 业的脱钩状态,并且绝对值越大,脱钩状态相对于基准产业脱钩状态越理想。
从表4给定的吉林省五大产业各年脱钩值及五年平均脱钩值可以看出,20072011年吉林省五大产业中第一产业的脱钩状态表现最为理想,故 将第一产业的碳排放与产业增长的脱钩值定为基准值,利用表4中的数据及公式(4),计算吉林省其他产业与第一产业的脱钩偏离度,通过脱钩偏离度的大小判定 各产业产值与碳排放脱钩状态质量,从而为不同产业的生态化政策制定指引方向。吉林省四大产业与第一产业脱钩偏离情况如表5所示。
由表5中吉林省四大产业与第一产业间的脱钩偏离度④可知,吉林省四大产业的脱钩状态理想程度依次为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业,工业,建筑业,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与第一产业相比,其他四大产业中即使是脱钩偏离度最小的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业,其偏离度也高达07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 政业与第一产业的偏离度甚至达到了344,在吉林省第一产业本身尚未达到理想脱钩状态的情况下,这个脱钩偏离数值是极为不合理的。 进一步观察脱钩状态排序与脱钩偏离度排序发现,脱钩状态排序和脱钩偏离度排序出现一定偏差(升降不同步),二者虽然都能够反映产业的生态化质量,但脱钩 偏离度除受脱钩状态的影响外,还要受到产业政策倾向和力度的影响,它是综合脱钩状态及产业生态化政策的一个变量,二者排序出现的偏差说明各产业的绿化政策 制定、实施及绿色技术的使用状况不同。具体来说,如果某一产业的脱钩偏离度排序相对于脱钩状态排序上升,表明该产业生态化政策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反之, 表明该产业的生态化政策制定和落实不到位。以建筑业为例,建筑业五年脱钩状态排序处于第2位,但脱钩偏离度排序却处于第4位,这在一方面说明吉林省建筑业 的产业生态发展状态较好,另一方面也表明相关部门并未在建筑业生态基础良好的情况下,继续深化产业生态化建设,绿色、低碳政策落实不到位,致使建筑业脱钩 偏离排序出现下降。
需要说明的是,通常被认为碳排放量最大的工业和建筑业,其脱钩状态排序和脱钩偏离度排序均先于第三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说明吉林 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碳减排政策落实不到位,绿色技术开发滞后。从产业转型及绿色发展的角度看,要想有效减少产业碳排放,应从第三产业着手,有效改 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高排放、脱钩状态不好的第三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绿色服务业。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大对第三产业的重视,优化吉林省的产业发展 结构。
四、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结论
本文通过脱钩模型和偏离度公式对20052011年吉林省五大产业的产业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状态及偏离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吉林省五大产业碳排放与产业增长脱钩状态较好,尤其以第一产业最为理想,各产业处于脱钩状态四阶段的后两个阶段。第二,吉林省各产业的脱钩状态 偏离度有所不同,绿色发展趋势存在差异,绿色技术开发和绿色政策实施是吉林省产业未来发展低碳经济工作的重点。
(二)建议
针对上述结论,本文对不同产业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进一步完善第一产业生态化战略,加快绿色转型。对于吉林省的第一产业,相关部门应该在保持其产业生态发展优势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其产业生态化战略,力争进一步降低其产业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值,尽早实现强脱钩理想状态,实现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二是区分对待第二产业内不同行业,加速产业减排。鉴于工业能源消耗比较大的特征,吉林省工业的脱钩排序比较靠后,但通过政府绿色政策的制定以 及低碳技术的应用,吉林省工业脱钩偏离度呈上升趋势,发展态势较好,相关部门应在保持现有的相关生态措施的同时,加快促进工业低碳技术的再开发。吉林省建 筑业缺乏长期有效的绿色政策和低碳技术支撑,尚未摆脱高污染、低处理的发展路径。综合来看,对于同一产业的不同内部行业,其脱钩状态和脱钩偏离度发展 趋势不同,相关部门应采取与产业相对应的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地发展不同行业。
三是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绿色服务业。众所周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是碳排放量较大的产业,为实现其产业的低碳发展,相关部门 应给予格外重视。积极构建交通运输业节能减排统计、监测、考核体系,做好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专项资金使用监察工作,在支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节能减排技术、工 艺、产品等研发及应用的基础上,对资金使用及技术、工艺应用情况进行监督,扩大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支持范围,促进成功经验推广。对于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 业,它的脱钩状态和偏离情况与工业发展情形较为类似,相关部门应继续加大绿色关注和绿色投入。
注:
①标准碳系数=标准煤折算指数*碳排放系数,碳排放量=能源消耗实物量*标准碳系数。
②部分学者认为能源消费量=终端能源消费+能源加工转换投入量-能源加工转换产出+能源损失量,用于加工转换二次能源的消费量和损失量实际上已经被扣除了,计算碳排放量时需要把电力作为碳排放源进行计算,针对这一现象,作者计算发现对研究结论不产生实质影响。
③这里的5年脱钩均值采用简单的脱钩值算数平均值,并未严格按照脱钩公式进行计算,但不影响此处的分析。
④这里的平均脱钩偏离度是指各年的偏离度算术平均值,使用一段时期的脱钩偏离情况反映阶段性产业发展政策,更加具有科学性和预测性。
参考文献:
[1]f l c2011d co2 b[j]e e,(4)
[2]j t,k h,n g,2008a - : a aj [j] r cr,(6)
[3]t p2005ttd: dd eu cr tf19702001[j]jt p,12(2)
[4]oecd2002im de pe g[r]p: oecd,(4)
[5]田云,张俊飚,李波中国农业碳排放研究:测算、时空比较及脱钩效应[j]资源科学2012, 34(11)
[6]田云,张俊飚,李波省农地利用碳排放时空特征与脱钩弹性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 (12)
[7]李波,张俊飚基于投入视角的我国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发展脱钩研究[j]经济经纬2012,(4)
[8]李忠民,庆东瑞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脱钩实证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
[9]孙耀华,李忠民中国各省区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关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5)
[10]徐盈之,徐康宁,胡永舜中国制造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及脱钩效应[j]统计研究,2011, 28(7)
[11]郭承龙,张智光污染物排放量增长与经济增长脱钩状态评价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2(3)
[12]关海波,金良中国交通运输碳排放测度及未来减排情景模拟[j]产业发展,2012,(7)
[13]韩岳峰,张龙,胡慧欣我国仓储运输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间的脱钩分析[j]江汉论坛2013,418(4)
[14]李传江,章铭,黄桂然陕西省产业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关系[j]技术经济,2012, 31(12)
[15]徐卫涛,张俊飚,李树明等我国循环农业中的化肥施用与粮食生产脱钩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 31(2)
[16]钟太洋,黄贤金,韩立等资源环境领域脱钩分析研究进展[j]自然资源学报2010, 25(8)
[17]吴振信,石佳北京地区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状态实证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3, 43(2)
[18]陈浩,曾娟市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的脱钩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6(6)
[19]朱松丽北京、城市交通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比较[j]城市交通,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