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南昌市出现持续高温天气,城市的美容师——环卫工人仍坚守在各自工作岗位。与此有关最醒目的新闻是南昌市不少沿街商户,在门口贴上“爱心驿站”招贴,向户外作业的环卫工人免费提供喝水、休息的便利。
此项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十几家中央、省、市级媒体给予了持续的关注和报道,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不少城区也紧随而上,开展类似的活动传递正能量,以点带片,迎接创建,彰显社会良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那么,如何让“爱心驿站”活动长期有效开展下去,使环卫工人在烈日下,在雨天、风雪天等极端天气条件下,都能走进“爱心驿站”,真正体会到社会的关爱?以下几点,值得我们思索。
一是如何拓展参与度?
统计数据显示:贴上“爱心驿站”招贴单位以商户居多,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相对较少。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商户基数大,企业事业单位较少,另一方面在于商户可以借“爱心驿站”设立之机,对外推销其品牌,而企事业单位相对而言积极性不高。
从参与效果来看,沿街商户经营面积总体较小,大多在10-25平方米左右,对商家而言,能在寸土寸金之地为环卫工人提供休憩角落,实属不易,而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像银行、移动、电信、联通、人才市场等地,面积够大,如果能动员这些单位参与到“爱心驿站”活动中来,将大大提高实际帮助的效果。
二是如何保证持久性?
从本质上讲,为环卫工人设立“爱心驿站”是一项公益活动,公益活动需要社会公众的主动支持和觉参与,如何保证此项活动的持久性同样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作为政府部门,对社会组织的公益活动只能是积极宣传、正确引导。沿街单位设立“爱心驿站”,和在公交车上让座是一个道理,是爱心之举,而非义务。道德范畴的活动难以通过行政、法律、经济手段加以规范和约束,否则“爱心驿站”容易走调变味。
因此,作为市民,我们建议,为沿街的爱心商户设立“爱心积分”,将他们的良行善举记录汇总,并按照积分的多少进行排名,进入“爱心榜”的商户政府可以考虑给予一定的奖励,帮助他们协调解决经营中的问题,通过鼓励加奖励的形式,促进“爱心驿站”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