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料记载,日照石臼所灯塔始建于民国二十一年十月(1930年11月),民国二十二年三月(1933年4月)竣工剪彩,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日照县最高的建筑物。该灯塔坐标东经119°33′24″,北纬35°22′54″,使用材料系当地花岗岩石,形状为棱台八边八角形,一至四层是纯花岗岩砌垒,五层是瞭望室,木墙,玻璃门窗。(叶连俊摄影)
在哪里?木见过!
门口的创城广告很不和谐,这种文物就不要贴大字报了吧?!
具体地点,以后去参观
楼主您真棒!还别说,从时间和年代上看,这灯塔还真的我们日照市的古物!希望能好好的保留给我们的后人观赏!
再此感谢您发上的这一帖子,俺拽感觉太好了!
有八边就行了,不必再说八角,难道八边还有七角、九角不成?
经常见还没进去看过
在哪里为啥没看见过
石臼所灯塔是在困苦与磨难中诞生的,历经天灾人祸的劫洗与冲撞,却依然能够“真身"自保, 实属不易,更乃日照的一大幸事——可谓“乱世出英雄”也。
可想而知,在当初那个民国内忧外患,匪患战乱不断,国弱民穷的时代背景下, 建设灯塔绝非易事,不失为一项耗费地方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浩大工程,别说在小小的石臼所,就是在较大的沿海城市,也没有建成几个像样的灯塔。更何况谁出钱出地,谁建设使用?所以当时看来,建设石臼所灯塔无疑既是大事,更是难事,敢想却难做,但无论如何也不能使之难产,更不能让其胎死腹中呀,相信当时的日照人还是有魄力和能力最终克服困难,成就好事的,而实现灯塔完美现身所激起的一波三折,撩人心魄的故事却回荡在那个戡乱动荡的年代。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以臭名昭著的惯匪刘桂堂(刘黑七)为首的13家土匪窝子之恶人歹徒,多次窜扰日照,为非作歹,祸害百姓,所到之处几乎抢劫一空,搞得当地鸡犬不宁,黎民叫苦不迭,怨声载道。更有甚者,刘桂堂(刘黑七)借着一时兵强马壮,气焰十分的嚣张,亲率300多土匪由莒县一路窜至日照沈疃一带骚扰,不日便攻陷日照城,县城城防如同虚设,不堪一击,可谓“势如破竹”矣,最终弄得个县长胡相蘅被掳的惨败局面。据说,当时县城平民纷纷闻风先逃,因为撤走得慌乱急切,手忙脚乱的,弄得城中大街小巷,丢三落四,狼藉一片,大家皆早已惧怕那个恶贯满盈的大匪首刘桂堂及其匪部与他们犯下的种种劣行恶事,所以当匪徒们攻进城后发现,城内闭户锁门,家徒四壁,万人空巷,只是破了一座空城而已,结果是徒劳无获,于是便气急败坏,恼羞成怒,开始焚烧房屋,恶意报复,致使整座县城火光冲天,浓烟滚滚,房毁墙塌,几成废墟,惨不隐睹。
不日,土匪们又兵临当时日照县颇为繁盛富足的石臼所镇,盯上了这块窥探已久,垂涎欲滴的“肥肉”。他们把匪营安扎在石臼所靠向陆地的西和北两面,这样就可以说把石臼所给团团包围了,因为石臼所的另外两面,南面和东面是大海。此时的土匪们已经瞄准了破城的位置,正贪婪地盯着东南方那肥厚高大的城墙,摇旗呐喊,杀声四起,石臼所已是危机四伏,情势相当严峻。
大兵压境,城欲摧。眼看着刘黑七要攻陷石臼所,众乡亲人心惶惶,忐忑不安,纷纷出主意想办法,探讨守城、护城的良谋佳策。土匪势头正旺,与之硬拼的话,肯定拼不过这些土匪,大家绞尽脑汁一时难以想出应敌之法,怎么办?
恰在危难之时,石臼地区声名显赫的船运财阀巨擘贺仁庵毅然挺身而出,召集当地商贾聚会,共商大计。以贺仁菴为首的石臼所商会会员们决定,委派贺仁菴前去青岛,拜见时任青岛特别市市长沈鸿烈,希望他能助一臂之力,摆脱眼下困境。
沈市长政绩突出,声誉不错,本身军人出身,拥有军权,治军有方,在军人中享有较高声望,与贺会长又是至交,人们都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了。贺仁菴先生即刻动身,肩负重任父老乡亲的嘱托,为了缩小目标,他只身一人,仅能由海路乘船赶赴青岛,拜见沈鸿烈市长。得知原委,沈市长表示很同情,很爽快递地答应帮忙设法解决石臼所一时之危。情况危急,时不我待,他立即传令青岛海军派军舰一艘速往石臼所海域解困,官兵们丝毫不敢懈怠,随即动身启航,日夜兼程开赴石臼所。
时当午夜时分,天黑的如同锅底一般,伸手不见五指,就在这子时最黑暗的时段,当刘黑七哼着匪气呛人的怪声浪调,正悠闲地与手下那帮狐朋狗友推杯换盏,等待大开杀戒,做着豪夺狼吞石臼所这块即将到口的大肥肉的美梦时刻,忽然接到报告,说是刚刚发现几道神秘莫测耀眼的电光闪烁在石臼所海面上。原来这正是青岛赶到的军舰探照灯所为,当时在石臼所黑咕隆咚的前海面上,军舰的探照灯将整个石臼所城墙照了几遍,为的是寻求靠岸登陆地点。此时,海面上那不断射来的晃眼的一道道光束,刘黑七一下看懵了,他何曾见过此等阵势,弄得他一头雾水,他弄不清海上来势汹汹的势力什么来头,由何处来,兵力多大,但他认定这是贺仁菴搬来的援兵。刁钻的他寻思着来者不善,还是三十六计走为上吧,就这样他带领三百多土匪天不亮就狼狈地消遁,一走了之。
据说,事后他醒过神来才知那是军舰上的照明灯。这如此一照,歪打正着,后来谈起这事,这个鲁地巨匪竟高竖拇指连声称赞贺仁菴智谋多勇。
军舰的到来,使石臼所众乡亲和商号免于一场浩劫。这真是:不费一枪一弹,便使得石臼所免遭战火涂炭,百姓免遭土匪屠戮,全然完好无损;更可笑可叹的是,几束探照灯光,就吓得平常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刘黑七屁滚尿流,全身隐退。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也幸亏有青岛沈市长多次及时派军舰前来石臼海域巡逻,警戒,为一方撑腰鼓气,威震敌胆,才维护了石臼所的安稳或地方利益,同时也保护了贺仁庵的财产,庇护了当地百姓。
事后,贺仁菴召集了石臼所商会会员,征求大家的意见,看是抓紧购置军火、添置丁员,还是加固城墙、重修城门。大家议论纷纷,找不到一个合适答案。当说到军舰夜间无灯光引航靠不了岸时,有人提出可否建一座灯塔,选址凸出海岸的石臼嘴。这样,一是便于军舰可以及时直接靠岸,为战时争取时间;二是给进出港和过往的船只提供更多方便,确保其安全畅行与靠泊;三是可以借机在修建灯塔时,附带竖立一块纪念碑,以此回报沈市长之恩德和惠泽,纪念沈市长的慷慨无私的鼎力相助,让本地民众永远铭记其功德。这个建议一经提出,立刻得到众人推崇与响应。特别是会长贺仁菴更是异常兴奋,拍手称赞,称其为锦囊妙计正合吾意也。事不宜迟,他一边筹措资金,一边立即亲赴去青岛,请来专家设计,采购建筑材料,安排施工人员。经一个多月的筹备,终于在民国二十一年十月,在隆重的锣鼓、鞭炮声中开工。
历时二年多的工期,他就地取材,采用近乎原始的人扛肩抬,终于在1933年4月,灯塔和纪念碑相继落成,坐标为:北纬35°22'54",东经119°33'24"。报青岛海关批准,选择吉日启用,沈市长因忙于公务不能亲自前来石臼所,特派他的贴身秘书徐冠群参加了石臼所灯塔的落成剪彩仪式。
就这样,一座五层高、塔高13.7米,八角形,块石结构,塔身为纵向黑白相间颜色的灯塔赫然矗立在“龙王庙”东南隅三面环水的高高礁石上,因沈鸿烈字号为“成章”,故该灯塔在当时也曾称作“成章纪念塔”或“成章灯塔”。因当时石臼所电力产能、配给和输送等条件有限,该灯塔采用的是长明汽灯照明,由两个人轮流值守,确保灯塔功能正常运作。这个来之不易且具有特别意义的灯塔给石臼所乃至鲁东南地区海上贸易运输带来极大方便,人们再也不用担心因夜黑或能见度极差之时,船靠不上岸或不能及时靠泊而耽搁船舶装卸作业或货运时间,或因风浪袭击导致航行安全,甚至危及船员及其相关人员之人身安全。
当然,石臼所的人们并未忘记拯救他们免遭战火袭扰的那个沈市长,大家高兴之余“饮水思源”,有感于沈鸿烈的无私支援,为报答沈鸿烈,贺仁庵倡议民、商团体捐款,决定在灯塔下面建一座纪念碑来纪念沈鸿烈的大恩大德。于是请莒南大店清朝翰林庄陔兰为其撰写碑文,请能工巧匠篆刻,刻石碑于塔侧,为沈鸿烈歌功颂德,,同时也标榜了贺仁庵本人,因而一座“沈公纪念之碑”牢牢地镶嵌在这座当时日照县最高的建筑物上。灯塔的建成和使用,揭示了石臼所人不忘恩典,知恩图报的高贵品质,显示了石臼所儒商们诚信为民、诚信做事、纯朴本分,造福千秋的睿智和信誉。
日照市人民政府于2013年将石臼所灯塔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已经录入国家文物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库。
岚山海捕螃蟹,梭子蟹,海螺等活海鲜,质量保证。吃海鲜,这里是你最好的选择!咨询电话13563332804
1933年,灯塔建成后,贺仁庵邀大店翰林庄郂兰撰写碑文,刻石碑于塔侧,为沈鸿烈歌功颂德。因沈鸿烈字成章,故称之为“成章”灯塔。
质量一流
这么长时间了还在用
石臼老灯塔位于日照港一公司食堂东侧,为花岗岩结构,有黑白相间的横纹,错峰拔高,呈八角形。塔现有四层,高13.7米,在塔底层南侧有高4.4米,宽1.58米的纪念碑;碑文刻字虽有些斑驳模糊,但丝毫掩饰不住其中的苍劲。